王偉
[關鍵詞]機器人記者;媒體;轉型;自身改變
2015年的記者節,有一條新聞在中國新聞界傳開、蔓延,這則新聞就是《“快筆小新”上崗了!84歲新華社啟用“機器人記者”》。機器人記者其實十幾年前在技術研究領域便開始出現并實驗運用,而且2014年美聯社就已經正式啟用,但是真正讓國內媒體同行真切感受到它的存在,還是“快筆小新”的出現。機器人記者的出現對媒體記者來講究竟是沖擊挑戰?還是幫手助益?它會像互聯網時代到來一樣引發又一場媒體革命嗎?
要弄清以上問題,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機器人記者究竟能做什么?它的本質在哪里?
機器人記者其實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而是一個植入了大量數據源的編輯系統,它可以通過海量數據的精準分析和運用,結合實際發生的具體新聞事件的基本信息要素,快速將數字轉化成結構性強、邏輯嚴謹的分析報告等類似內容的新聞稿件。機器人記者的主要特點,或者說是優勢在于“快”、“準”、“全”。所謂“快”,即是速度快,一篇財報分析只需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便可以完成;所謂“準”,即是信息準,機器人記者編寫的稿件由于全部系統生成,較少出現人工錯誤;所謂“全”,即是數據的海量運用使報道可以通過圖表等多種信息化充分表達,讓受眾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閱讀感受。所以機器人記者本質上講只是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類或者簡單地說是媒體再次解放雙手的一種技術手段,為解決受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與媒體新聞供給不足和人腦處理極限這一矛盾的信息化嘗試。
機器人記者的出現既然會有效緩解當下媒體供需矛盾,又具備較強的速度優勢和精準優勢,那它會影響到真正的媒體記者嗎?它帶給媒體記者和媒體本身的會是強有力的沖擊嗎?
從目前的技術手段以及機器人記者的運用來看,這個答案顯而易見。由于機器人記者目前在新聞界的運用還具有極大地局限性,以新華社為例,還只是運用于體育報道和財經報道,而國外也只不過延展到災害報道、健康報道等有限領域,這些報道的主要特點都是涉及海量數據和量化分析。所以,那些缺乏深度報道,只是從事簡單地數據疊加和信息整合的粗放化、低層次記者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這也是媒體競爭的必然趨勢,只不過機器人記者的出現加劇了媒體地競爭速度,以及較低能力記者的淘汰速度。記者不再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做的職業,而是一個專業性更強的職業。因此,機器人記者的出現,將更能激活專業記者的生命力,更能體現專業記者的職業價值。
機器人記者在向人們展現其無與倫比的優勢的同時,充分暴露其弱點,即缺乏對稿件思想的把握,它編寫的只是一篇篇冰冷的稿件,它缺少記者采訪中人與人交流而來的情感表達,它所能理解和記錄的是現象本身,而不是現象背后的意義,要采寫具有溫度和深度的報道,這只有專業記者才能做到。機器人記者的出現不僅更加凸顯出人的價值,更使職業記者從繁雜的數據分析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深度的分析,創作更高品質的稿件,編寫更加貼近受眾情感需求的作品。
機器人記者的出現無法取代專業記者,但它的出現卻對媒體轉型提供了更多思考。怎樣實現機器人記者與媒體記者的互補?如何最大限度挖掘機器人記者對媒體轉型的現實助力?
雖然機器人記者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可能取代職業記者,不能替代具有專業素養的新聞從業者,但是機器人記者的出現對新聞生產的流程和手段卻具有變革性意義。機器人記者將與職業記者產生前所未有且意義深遠的合作,媒體報道的方式或因此而改變。
首先,速度和溫度將實現最大限度地融合。機器人記者將使新聞報道更“新鮮”,而職業記者將使新聞報道更“綠色”。以災難性報道為例,機器人記者將通過信息系統快速成稿,并在第一時間形成涵蓋海量數據的消息,而職業記者會通過修飾與編輯,使涵蓋海量數據的消息充滿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溫度。機器人記者的速度與數據,職業記者的深度與溫度,雙方的有機結合,互相助力,使報道更加豐滿,更充分地滿足受眾需求。
其次,全媒體時代下新聞產品的營銷空間將有效放大。在機器人記者出現之前,美聯社每季度只能對大約300家公司的財報進行報道,但使用機器人記者之后,每季度可以自動完成3000家公司的財報新聞報道。而解放出來的人力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報道的精細化改良。現在媒體多是媒體集團,涵蓋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傳輸渠道,機器人記者的報道+人工改良會針對不同的傳輸渠道和目標人群進行精準營銷,使媒體得以吸附更加廣泛的客戶,創造更大的營銷空間,產生最大的營銷效果。
再次,媒體的壓力將得到充分釋放。機器人記者的出現將充分實現媒體的“精兵簡政”,一方面機器人記者將大量淘汰那些原本從事低層次信息采集和編輯的媒體從業人員,減輕媒體日益增重的人工成本和經營壓力;另一方面,媒體會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培養優秀的職業記者,建設更具能力的采編團隊,整合更加優秀的人才資源,使媒體更著眼于人才的培養與專業報道品質的提升,從而形成良性的競爭。
總之,在“互聯網+”的時代,媒體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轉型,只有更好地認同、融入,傳統媒體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革新和轉型,媒體與其被動地接受機器人記者,適應當下信息技術對媒體變革的沖擊,不如主動擁抱,以機器人記者的出現作為契機,把握技術革新帶來的思想革新,充分實現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有機轉變,迎接信息革命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