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楠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突發事件日益頻繁發生,對經濟發展、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了有效應對網絡突發事件,我們需要對政府、媒體與公眾這三個主體的互動關系進行分析,了解它們在應對網絡突發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并從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媒體從業者的素養以及提高網民素質等角度出發尋找解決途徑,對于構建有效的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提高政府公信力、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突發事件;政府;媒體;公眾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045-02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深入發展,當今社會已儼然成為“網絡社會”,各類網絡突發事件也頻繁發生,例如“我爸是李剛”事件、小悅悅事件、魏則西事件等,這些事件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政府也越發關注這一類突發事件,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提出要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這就對我國政府有效處置網絡突發事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網絡突發事件的概念
什么是網絡突發事件?要理解這一概念,首先要明確突發事件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3條對其進行了界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盡管網絡突發事件也是突然發生,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緊急應對,但是由于網絡突發事件其發生場域的特殊性和演變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其往往由網絡輿情所主導,在演變中表現出了與現實中突發事件完全不同的特征,所以網絡突發事件難以歸類到以上四種類型的任何一類,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突發事件。
網絡突發事件的發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現實生活中公民眾多難以表達的訴求在網絡空間得到充分的釋放。科塞認為“非現實性突發事件是指基于突發事件中的一方釋放情緒的需要而引發的突發事件,其所選擇的突發事件對象具有偶然性及多變性。”據此,網絡突發事件雖以網絡作為活動平臺,但是以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為導火索,參與者也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人,參與者將微博、微信、博客等其他網絡渠道作為傳播網絡輿情的主陣地,導致事件影響力呈裂變式上升的趨勢。因此,網絡突發事件是以網絡空間為傳播平臺的真實事件,而不完全是網絡空間的虛擬事件。具體而言是指那些以互聯網為討論、傳播、圍觀、聚集的基本途徑或場所,有一定數量的相關網民群體或社會群體參與的,對網絡虛擬世界乃至現實世界造成了較大影響的社會事件。
二、網絡突發事件中政府、媒體與公眾的互動關系
在網絡突發事件應對中,政府不是唯一的參與主體,媒體和公眾也是重要的參與者。政府不僅是信息搜集與發布的決策者,也是權力的擁有者,它對風險問題的解決起著主導作用;公眾是風險信息的利益相關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其對信息的反饋也影響著政府的決策;而媒體則是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紐帶,扮演著“上傳下達”的角色。因此,在網絡突發事件應對中,政府、媒體與公眾三主體構成了“三位一體”的共治格局。
(一)政府與媒體的互動關系
政府是媒體信息的重要來源。由于政府扮演著公共權力擁有者和社會管理者的雙重角色,它所采取的應對措施與發布的信息往往具有權威性,是媒體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政府作為權威的信息源,應當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新聞發言人、記者招待會、官員接受媒體采訪以及政府新聞辦公室等渠道發布或提供相關信息。此外,媒體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徑。大眾傳播媒體作為信息傳播中的發射器,是政府重要的傳播工具。而良好的政府形象來源于良好的政府實踐。在網絡突發事件中,各種網絡媒體由于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廣泛的傳播性、信息的多樣性以及裂變式的傳播速度,它們能夠通過媒體議題設置和訴求表達,向公眾及時反映政府在應對此次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對政府的行為進行正面報道,并將政府提供的信息以新聞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從而有效引導網絡輿論的發展方向,緩解各方矛盾。
(二)政府與公眾的互動關系
政府信息公開是公眾知情權的保障。現代民主政治高度重視輿論和民意,而影響公共輿論環境的因素有:第一,公眾獲得真實信息的權利;第二,公眾公開討論其關切問題的程度;第三,公眾民主和法制意識的強弱。而公眾知情權的滿足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應向公眾提供充足的信息量,讓公眾對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以及政府對事件的后續處理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公眾對政府所提供信息的信任度和政府指導公眾行為的有效性。政府應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有效整合社會利益,發布權威信息,及時辟謠,與公眾建立雙向溝通的信息傳播機制,才能使政府信息公開最大化,從而保障公眾知情權的實現。
公眾輿論是監督政府的重要渠道。公眾輿論是社會公眾在公共論壇上對公共事務進行討論,隨著公共論壇的擴散而形成的一種集民意和眾意的公共意見,因此公共性是其最大的特征。而公眾輿論之所以具有監督政府的力量,在于其本質上是社會群體意識的反映,具備公開性、透明性以及廣泛性的特點,擁有著一種無形的力量。如今,在新媒體時代,一方面公眾輿論變得越發敏感,其對政府組織的壓力也越發強烈;另一方面,公眾的素質也影響著公眾輿論監督的力度與廣度。因此,政府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了解民意,將輿論作為其行政決策的重要根據,協調政府與公眾的關系。
(三)媒體與公眾的互動關系
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陣地。網絡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環境往往會出現非常態的表現,公眾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便會“饑渴”地了解事件的信息,此時最需要的就是大眾媒體發布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媒體的行為與政府對傳播內容的“議程設置”呈現出高度統一性。所謂“議程設置功能”,是指受眾對當前重要問題的判斷與大眾傳媒反復報道和強調的問題間,存在著高度對應的關系。因此在網絡突發事件爆發時,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通過發布災害處置信息,并對事件中產生的問題向公眾進行及時的宣傳和教育,能夠及時凝聚人心。可以說,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和制造輿論的主陣地,也是公眾與政府對話溝通的重要平臺。同時,公眾的信任是媒體的立足之本。隨著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媒體對當今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滲透;在媒體的影響下,每個人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個體意識也都烙上了媒體的印記。在危機爆發時,群眾除了通過新聞媒體獲取信息,還會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了解事實真相。如果媒體在事件爆發第一時刻表現出“失語”的癥狀,便會造成各種小道消息肆意流竄,引發社會恐慌,而公眾便會對媒體的后續報道產生不信任感,大大降低了媒體報道應有的公信力和傳播效果。
三、建立應對網絡突發事件的全面治理之道
(一)轉變政府職能,保障公眾權利
首先,政府應建立預警機制,網絡突發事件雖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但是其在發生之前會有一定的征兆,政府通過加強信息搜索與分析能力,以前瞻性的思維研究表象,并及時制定事件處置預案,能夠最大化地降低網絡突發事件產生的危害。其次,政府應第一時間掌握信息的話語先機,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為應對網絡突發事件提供良好的輿論基礎。因為現在的公眾不是只會被動等候政府發布的風險信息,他們會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查找,如果政府沒有及時公布,會大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再次,政府作為信息的權威來源,要加強信息的透明度,讓公眾了解實情,做公眾知情權的有力保障者。因此,政府越是及時有效地公布信息,越是能與公眾間建立信任,從而有效地化解危機。
(二)提升媒體從業者的素質,增強媒體公信力
在信息化社會中,由于媒體對社會的廣泛滲透,社會對媒體也形成了強烈的依賴。一方面社會要通過媒體這一渠道獲得風險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媒體如果出現措辭不當,對風險信息進行夸大,會引發社會恐慌。因此媒體對于風險的化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對媒體從業者的素質提出了要求。所謂媒體素養,是指對聽、說、讀、寫等傳統素養的延伸,是人們獲取、分析和傳播各種媒體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體信息服務于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所需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媒體從業者在報道網絡突發事件相關新聞時,應當以公平、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事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報道,讓公眾了解客觀真實的信息,讓媒體充分發揮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橋梁紐帶作用,科學合理地引導公眾思想與行為。
(三)提高網民素質,實現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
在風險社會中,公眾不僅在主動地搜尋信息,也在生產、傳播信息,對于風險的傳播與放大起著重要的作用,公眾的素質好壞也影響著網絡輿論的走向。在面對網絡突發事件時,各類良莠不齊的信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很多公眾由于缺乏理性的判斷能力,對于這些海量的信息不能進行有效的篩選與甄別,往往最終成為謠言的大肆宣傳者。所以首先要提高公眾理性判斷與分析能力,避免被網絡上虛假的信息所誤導。其次,網民應提高政治參與的素質,遵守法律法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堅持維護公共利益的原則,在網絡上發布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時不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不做網絡暴力的制造者,不謀求一己私利,才能實現有序的政治參與,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維護網絡安全與穩定。
參考文獻:
[1]毛洪坤.淺析科塞的社會突發事件理論[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8(4):111.
[2]嚴峰.網絡群體性事件與公共安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89.
[3]廖為建.政府公共關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19.
[4]程世濤.公共輿論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149.
[5]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62.
[6]張開.媒體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