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姚丹萍
摘 要: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城邦制衰敗期提出以中產階級執政來挽救城邦,認為中產階級具有社會穩定功能,首次將中產階級帶入政治視野。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及現代民主政治的進步,關于中產階級政治功能的討論再次興起,從開始的穩定與變革之爭到引入政治生態背景,強調政治環境的建構對于發揮中產階級穩定作用的意義。基于對中產階級政治功能思想演進的總結與思考,提出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及建立核心價值觀能夠促進中產階級穩定作用的發揮。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中產階級;政治功能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063-02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產階級隊伍逐漸壯大,其影響力日漸凸顯,中產階級的構成關乎社會穩定與發展。從亞里士多德至今,學界對中產階級的政治功能有諸多討論,本文致力于對各家理論的總結與提煉,以期為促進中產階級發揮積極作用提供參考。
一、亞里士多德的中產階級政治思想
亞里士多德生活于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正值城邦制度的衰敗期,社會分崩離析,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為了挽救古希臘至善的城邦制度,亞里士多德在對158個城邦進行實證考察的基礎上,提出由中產階級執政的政體將是最為理想的政體。這在其著作《政治學》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亞里士多德從財產的角度,將社會分為三個階級。他說“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為三部分——極富、極貧和兩者之間的中產階級。”[1]205“就一個城邦各種成分的自然配合說,唯有以中產階級為基礎才能組成最好的政體。中產階級比任何其他階級都要穩定。”[1]206亞里士多德認為,相比于極富者與極貧者,中產階級的優勢在于其擁有獨特的品格。“他們既不像窮人那樣希圖他人的財物,他們的資產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窮人的覬覦。既不對別人抱有任何陰謀,也不會自相殘害。”[1]206因此中產階級地位穩定,心態平和,很少有野心。
亞里士多德對中產階級執政的推崇,其實也是其中庸政治哲學的體現。“大家既然已公認節制和中庸常常是最好的品德,那么人生所賦有的善德就完全應當以(毋過毋不及的)中間境界為最佳。處在這種境界的人們最能順從理性。”[1]205亞里士多德認為,中產階級作為中間階級,處于中間地位,具有中間性格,最能順從理性,由中產階級執政,符合治國的中庸之道。值得一提的是,他強調中產階級穩定作用的背后,蘊含的其實是對社會公平的思考。亞里士多德看到貧富差距帶來的是激烈的社會矛盾,主張通過培育中產階級來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他認為在中產階級達到一定的數量和勢力之后,社會貧富差距必然縮短,也足夠抵擋貧富之間的抗爭,社會的穩定度將因此大大提高。
對于亞里士多德的中產階級穩定論思想,存在諸多辯駁。他賦予中產階級理性、中庸、平和、穩定的品德光輝,具有明顯的先驗性。亞里士多德作為中產階級的代言人,維護中產階級利益,僅憑主觀推理,忽視現實存在。也有學者對“中產階級穩定說”本身的邏輯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中產階級上下流動,“他們本身就是個不穩定的階層。用一個經濟地位不穩定的階層來‘穩定由于另外兩個階層的矛盾和斗爭而致不穩定的國家政權,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在事實上也是不可能。”[1]前言XV
并且,從現實發展來看,亞里士多德的中產階級執政思想也未能挽救古希臘城邦。在當時的政治生態下,亞里士多德的中產階級政治思想的確存在空想性和先驗性,但這些不足以否定他的價值。中產階級政治穩定思想能夠在幾千年后仍然激起討論,必有其現實借鑒意義。
二、中產階級政治功能的討論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社會分層更加明顯,西方學者重新注意到中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早期學者對于中產階級思想的辯駁主要集中在中產階級的政治功能上,是維持社會穩定還是引起社會變革。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界開始關注特定的政治社會環境下中產階級政治功能的體現。其政治功能的發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的政治生態下,呈現不同的特征。
(一)穩定與變革的爭論
1912年德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萊德勒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私人基礎》中最早對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關系提出“穩定器”的概念[2]。持“穩定器”觀點的學者往往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出發,認為隨著中產階級的擴張,社會結構會發生變化,階級對抗因為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大而趨于緩和。中產階級擁有較好的經濟地位,滿足自身的生活狀態,因此對社會的主導價值也有較強的認同感,擁有保守的意識形態,是“政治后衛”,能夠緩沖社會上下層之間的矛盾,也能引導社會的消費市場。于是,他們在政治、思想、經濟三方面都具有穩定社會的作用。因而,擁有足夠數量中產階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穩定的社會結構。
持變革者觀點的學者從經濟角度出發,認為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脆弱且敏感。在現代經濟極具不穩定的情況下,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也處于不穩定的變化之中。而經濟的不穩定必定與社會不穩定聯系在一起。隨著中產階級與上層富翁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中產階級很有可能代替無產階級,利用其知識、資源、技術,成為發動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經濟學家戴維·薩波斯、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和李普塞特就認為法西斯主義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運動。它代表著既對資本主義也對社會主義,既對大企業也對大工會的抗議[3]40-41。另外中產階級內部也存在著分化,隨著經濟地位的變化,中產階級為了尋求自身利益,其政治態度也經常轉化,時而附庸上層階級,時而與下層階級結盟,破碎的中產階級具有很強的變遷性。中產階級本身地位、態度的不穩定,使其不能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
(二)有條件的穩定與變革
隨著研究的發展,學者們對于中產階級政治功能的探討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穩定還是變革之爭,而是意識到,在不同的政治生態下,中產階級發揮的政治功能可能存在差異。
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認為,中產階級具有保守的傾向,他們在民主政治有所成就的社會環境下,是一支穩定的社會力量。然而他也認為:“中產階級的形成卻也像經濟發展一樣,常常是極不穩定的因素”[4]264。由于中產階級的受教育水平與經濟地位的提升,他們對于民主自由的追求也逐漸明顯,在政治上即表現為不斷膨脹的政治參與訴求。于是,在中產階級的擴張過程中,當其政治參與的要求沒有合法表達渠道時,他們往往會轉變為一支革命力量。尤其當社會成員政治參與擴大而政治制度化水平較低時,社會穩定度就會遭到挑戰。如果要發揮中產階級的穩定力量,就必須創造滿足其政治參與需求、保證其經濟自由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說,中產階級是“穩定器”還是變革者,取決于在適應現代化的過程中,社會環境是否給予其充分的支持。
中產階級的政治功能并不能一概而論,他們不同歷史背景、不同政治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特質。學界在對東亞的中產階級研究中發現,東亞國家的中產階級在民主政治轉型的過程中政治上卻傾向于中庸,不同于西方中產階級傾向于尋求變革,他們對威權政府有明顯的依附性。可見,在不同政治生態下,中產階級的政治功能是多元且可變的。對于中產階級究竟是“穩定器”還是變革者,不能確切地給出一個回答,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發揮何種功能取決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
三、中產階級政治功能的現實意義
中產階級作為相當數量的社會群體,確實會對社會政治產生一定的作用,究竟是穩定還是變革,則是有條件的。在民主化不斷深入的當今社會,如何創造利于中產階級穩定功能發揮的社會政治環境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通過以上分析探討,筆者認為縮小貧富差距、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建立社會核心價值觀能夠從經濟、政治、思想上激勵及引導中產階級,從而發揮其穩定社會的政治功能。
(一)縮小貧富差距
亞里士多德提出中產階級執政的政體就是最好政體,正是考慮到了相當數量中產階級的出現,意味著社會貧富差距的縮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他們更接近下層階級,而與上層資產階級的差距逐漸拉大。數量上的優勢不足以抵抗經濟上的劣勢,他們經濟地位的變動,必然引發政治態度的轉變,貧富差距過大會使中產階級轉變為社會不穩定的一股重大力量。因此,要想發揮中產階級的穩定作用,光從數量上提高不治本,更重要的是要縮小中產階級與上下兩級之間的經濟差距。從整體上來說就是縮小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創造利于社會各階層公平生長的環境。
(二)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
中產階級不僅擁有一定的經濟財富,他們在知識水平、文化意識上也較為先進。他們追求公平、自由的社會生活,在政治發展上,更加有自己的見地,政治表達訴求不斷提高。政治參與的擴大與政治制度化的建設必須協調,這是政治穩定的核心要素和根本條件[5]180-184。當中產階級政治參與擴大,而制度化水平較低時,他們的訴求無法從正常的政策渠道得到滿足。此時,龐大的中產階級就是一支隨時可能組織起來的反抗隊伍,而他們的武器不再僅僅是暴力,還有知識、技術等資源,由此轉化而來的抗爭力量遠遠超乎想象,有可能顛覆整個社會。提高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水平,即為中產階級的政治表達提供制度上的便利,減少其尋求體制外變革的努力。
(三)建立社會核心價值觀
中產階級追求知識,共享相似的價值觀念,并且由于數量上的優勢,他們的價值觀念往往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因此,在中產階級隊伍中建立核心、共享的社會價值觀是保持其思想穩定的重要條件。中產階級追求思想自由,往往會產生多元的價值觀,如若沒有正確思想的指引,任何價值都有可能占領思想高地,一呼百應,不可收拾。建立核心價值并不意味著價值單一,而是建立正確的先進的具有引領與指導作用的價值體系。在倡導價值多元的當下社會,更加需要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以免社會大眾受到不端思想的荼毒,危害社會穩定。
對于中產階級政治功能的討論從公元前的亞里士多德到如今的百家爭鳴,足以證明中產階級對于社會政治的重要現實意義。中產階級是“穩定器”還是變革者取決于一定的社會條件,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創造合適的社會政治環境,發揮中產階級的積極作用,規避其引起社會不穩定的風險。當然,社會穩定的基礎不應是只考慮到中產階級單一群體的發展,而應考慮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構建社會各階層相互依存、互利共贏、平等有序的政治生態。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孫曉莉.西方國家政府社會治理的理念及其啟示[J].社會科學研究,2005(2).
[3]孔德.論實證精神[M].黃建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亨廷頓.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5]劉建偉.亨廷頓關于中產階級與政治穩定關系的思考——以《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為例[J]. 理論月刊,2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