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阿甘正傳》是美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典不僅僅因為它是一部娛樂性很強的勵志片,更是因為影片中所蘊含的家庭價值觀念、種族性別問題及傳統價值觀念與美國保守主義主張相契合,《阿甘正傳》由此成為美國20世紀90年代保守派進行政治斗爭的戰略性工具。通過對影片中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分析,指出保守主義的發展一直影響著美國電影的發展,而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電影對美國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的表達發揮著巨大功能。
關鍵詞:《阿甘正傳》;保守主義;關系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065-02
《阿甘正傳》的經典之處在于,它不僅是一部娛樂性很強的勵志片,更是因為在其娛樂化效果的掩蓋下蘊含著更加深刻的文化價值觀內涵。當時的美國保守主義利用該影片中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回歸表達他們對于美國近代史傳統的解釋,并確定他們在1994年國會大選中的政治基礎。盡管該片拍攝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為美國保守派發聲,但美國保守主義者卻巧妙利用《阿甘正傳》的表述線索編織了一個“保守主義神話”和一種表達普遍美國價值觀的語言。縱觀對《阿甘正傳》的解讀,影評居多,卻很少有人從保守主義政治哲學角度進行分析,本文試圖從保守主義政治哲學角度分析該影片,指出《阿甘正傳》中所蘊含的美國保守主義觀點,同時分析美國保守主義是如何巧妙利用這部電影向民眾傳達其意識形態,由此引出美國電影與保守主義的關系。
一、《阿甘正傳》與美國保守主義的契合點
在1992年美國總統競選運動中,共和黨候選人喬治·布什和丹·奎爾把美國道德標準和家庭觀念的滑坡作為一項重要的競選議題。美國20世紀90年代保守派關于家庭價值觀念、傳統價值觀念和種族性別的主張在《阿甘正傳》這部影片中似乎有所體現,下面將從家庭價值觀念、種族性別問題和傳統價值觀念三個方面分析《阿甘正傳》與當時美國保守派主張的契合點。
家庭價值觀念。《阿甘正傳》提倡以家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都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生活也十分艱辛,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傳統家庭破裂的突出問題,以及傳統家庭的破裂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從此我們不難看出,該部電影表現了對美國單親家庭社會問題的關注,同時對傳統家庭價值觀進行了引申與呼喚。在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喬治·布什和丹·奎爾將美國道德標準和家庭觀念的滑坡作為一項重要的競選議題。1992年5月17日,喬治·布什在圣母大學就雙親家庭的破碎發表演說;兩天后,丹·奎爾在加州共同體俱樂部就同一主題再次發表講話。奎爾的講話“恢復基本價值觀念:鞏固家庭”強調了1992年洛杉磯中南部的暴亂,以及暴亂與美國家庭破碎之間的聯系。他指出“(洛杉磯暴亂體現出來的)難以駕馭的社會混亂局面……與家庭結構的瓦解、個人責任感及諸多社會領域秩序的缺乏有著直接的關系”[1]。他斷言,“家庭失敗時,社會也就失敗了”。丹·奎爾指出,只有當我們重拾“家庭、努力工作、誠實和個人責任感”等價值觀念時,我們的文化才能豐富起來,社會才更加美好。近代保守主義創始人柏克稱,剛出生的嬰兒實際上與上代在思想上并沒有聯系,家庭是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在家庭中人們學習道德行為。家庭在維系人與上代的聯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保守主義從一開始就強調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阿甘正傳》對家庭價值觀念的呼喚與美國保守派主張是具有契合點的。
種族與性別問題。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保守主義者將社會的動蕩和傳統家庭的破裂歸罪于黑人和女權主義者。丹·奎爾指出,當前美國的文化危機就是由這些目無法紀的黑人和過分激進的女性引起的。在共和黨發表的演講中,政治保守派試圖重新確立以白人男性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秩序。影片《阿甘正傳》生動地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的女權主義和種族主義,對當時的流行文化給予深刻批判,突出了女性和黑人作為造成文化混亂的群體的一面,強調了白人男性的不可戰勝。這與保守派政治家們在關于種族主義和女性主義的主張是相契合的。隨著1994年中期國會競選的臨近,保守派們充分利用了《阿甘正傳》中的事件描述從而獲得了更多的白人男性的選票。而縱觀美國保守主義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其對白人男性地位的維護似乎從未改變過。就目前正在進行的美國大選而言,共和黨的政策主要迎合的對象就是白人男性,其所獲得的選票也以白人男性為主,婦女和黑人卻很少。
傳統價值觀念。《阿甘正傳》采用對比的手法,描繪了代表傳統文化的阿甘和代表流行文化的珍妮不同的人生經歷。阿甘的美德是美國人民傳統美德的縮影,而阿甘的成功和幸福也都歸于他的美德和良好的價值觀念而非智力,而與阿甘相比,代表流行叛逆文化的女主人公珍妮的經歷卻十分悲慘。但是在電影最后,她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死在了阿甘的懷抱中[3]。阿甘代表的是傳統文化,珍妮代表的是當時的流行文化,阿甘獲得成功,而珍妮卻死于叛逆,由此可以看出,影片對流行文化的批判,對回歸傳統價值觀念的呼喚。在政治保守派看來,支撐美國繁榮和崛起的正是傳統價值觀,因此重塑傳統價值觀念在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阿甘正傳》一經上映,美國的保守主義者將阿甘視為與自由派進行文化價值觀論戰的關鍵人物。他們利用《阿甘正傳》強調主流社會堅持要我們擁護的普遍價值觀,指出自由派的不道德行為,從而引發社會共鳴,為他們在1994年國會中期競選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在1994年國會選舉中投共和黨票的美國人中,保守主義者們充分利用了《阿甘正傳》中生動描繪的歷史神話,表現了自己政治立場的特色,并成功引發民眾共鳴獲得民眾的認同。盡管《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表明,《阿甘正傳》表現的是人性,是尊重、寬容和無條件的愛,但保守派卻巧妙利用《阿甘正傳》的故事情節編織了一個與保守主義相關聯,一種引發民眾認同美國傳統價值觀的語言。《阿甘正傳》在1994年共和黨國會競選勝利中所起的作用充分表明了電影在體現政黨意識形態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二、美國電影與保守主義的關系
通過對《阿甘正傳》與保守主義契合點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電影與美國國內政治的密切聯系,保守主義者們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電影在表達其意識形態方面所具有的強大功能,保守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很自然地利用了這種武器,美國電影與保守主義也就具有了密切的關系。
美國電影中的保守主義。作為世界電影的最高獎項——奧斯卡獎,其電影獎項的評選與一定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影片要想獲得奧斯卡獎,其主題、內容和故事必須符合美國的傳統政治理念、主流思想和主流社會思潮;“配合當局一定時期的一定政策積極宣傳;傳遞的信息必須被廣泛認可和接受,不可違反傳統的價值觀。縱觀奧斯卡獎的八十多年歷史,它一直是直接或間接地為政治服務的。”[4]奧斯卡最主要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是對秩序的強調,這是保守主義的核心觀念所在,也是奧斯卡與保守主義主流價值觀的連接點。例如,2006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獲得者《撞車》,它同樣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主流保守主義的價值觀和黑人等少數族裔的邊緣地位。在電影描述的社會秩序中,基本上是白人處于中上,其他族裔的處于中下層位置。而《魔戒》則完全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神話故事,在影片中,英雄都是白人男性,美好的國度和海外仙境在西方;蠢蠢欲動的黑魔頭索隆在東方,為索隆所驅使的猛犸軍團也帶有鮮明的東方特色。片中西方中心主義和男權意識的傳統價值觀異常濃厚。
作為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的美國電影。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保守主義借助多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進行傳播。與過去單一的傳播形式相比,電影其宣傳作用更富有感染力,通過更加直觀的影像表現形式,形成全民的集體無意識,政治無意識,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相信電影中的言說,形成穩定的美國保守主義的價值觀。克里斯汀·麥茨認為,基于電影的實質是滿足觀眾的欲望,影片自身的結構應該是反映了觀眾下意識的結構。由此看來,唯有受到大眾歡迎的電影才真正做到非常準確地觸及了觀眾的欲望,這就是經典賣座片。經典賣座電影通過虛構的故事來映射現實生活,通過掩蓋能指、突出所指,從而讓觀眾的郁結或愿望在觀影的過程中得到化解和達成想象的滿足。《阿甘正傳》通過對近代歷史的演繹,以高明的表現手法重新書寫了歷史文本,修改了歷史記憶,成為建立在真實基礎之上的謊言。通過電影的引導,獲得觀眾的某種認同,在這個過程中,觀眾通過對影片主人公的認同,也認同了他的選擇和好惡。認同阿甘的同時,觀眾也認同了阿甘的選擇,并享受了阿甘的收獲[5]。美國政治保守派利用《阿甘正傳》電影本身與保守主義的觀點相結合,完成了一個保守主義神話的編織和一種普遍美國價值觀語言的表達,成功地改變了觀影者對于近代美國歷史的記憶,并成功獲得了選民的認同與支持。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意識形態,保守主義自柏克開始一直是秩序和傳統的捍衛者,而美國的保守主義并非只在電影當中體現,它體現在一切大眾文化形式以及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電影是最直觀、最具表現力的一門藝術形式,其感染力也首屈一指。電影藝術在展現視、聽盛宴的同時,調動了人的全方位感官,其傳遞意識形態的功能是無與倫比的。保守主義者利用電影這一最具表現力的意識形態工具向人們傳達著其對于家庭、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價值觀念,并從中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同,《阿甘正傳》這部美國經典影片也充分體現了美國電影與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的密切關系。而縱觀美國保守主義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其關于家庭、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基本價值觀念仍與《阿甘正傳》中所表達的基本觀點契合,這也是影片《阿甘正傳》歷久彌新的經典之所在。
參考文獻:
[1]J.海蘭·旺.《阿甘正傳》中關于種族、性別以及政治的回憶[J].呂奇瑩,譯.世界電影,2001(6).
[2]宋雅浪,傳統與自由:柏克政治思想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09.
[3]李鵬.電影《阿甘正傳》與美國社會的價值回歸[J].電影評介,2009(13).
[4]陳旭光,蘇濤.論美國電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策略[J].藝術廣角,2005(3).
[5]徐海娜.影像中的政治無意識:美國電影中的保守主義[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