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洪江++徐紹華++王穎
摘要: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進亦成為當今學術界深入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其研究范疇包括“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驅動因素、歷史發展機遇、主要內容、面臨的現實挑戰及實踐路徑建議等。當前的研究呈現出顯著的現實針對性和較強的多元性,但仍存在研究成果不夠系統、學術影響力尚需提高,定性研究多、實證研究少等不足。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創新,未來一定時期內,“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在理論深化、內容擴展、方法創新等方面拓展其研究空間,也將為新時期我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具體實踐提供更多的理論參考和鏡鑒。
關鍵詞: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現實針對性;多元性
中圖分類號:G32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7)01-0010-08
A Review on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JI Hongjianga,XU Shaohuab, WANG Yinga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Abstract: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s a major el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academia in recent years. A variety of topics on the issue have been addressed in current studies, including driving factor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cus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The studies at present represent a striking feature of practical relevance and diversity. However, there still leaves room for future studies, including scattered and unsystematic results, comparatively low academic influence and more qualitative but less empirical studies. With the undergoing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uture studies in this regard will find more room in theorization, broadening of research dim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approach, thus providing mor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in this new era as well.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realistic pertinence, pluralism
作為新時期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大戰略構想,“一帶一路”建設為21世紀國際合作創生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已成為我國對外展示大國氣象的“新名片”,被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開放”[1]。教育部指出:“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2]。因此,“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本文嘗試回顧現有“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研究概括,以期拋磚引玉,進一步激發學界對本領域的關注和思考,并為“一帶一路”戰略下推進我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參考和鏡鑒。
一、合作基礎研究
(一)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內涵界定
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是經濟全球化大潮下教育發展所必然面臨的歷史選擇和客觀發展方向。“高等教育國際化通常是指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即一個國家面向世界發展本國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論、國際化活動以及與他國開展的相互交流與合作。”[3]通過教育對外開放,了解與世界發達國家教育發展之間的差距,引進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經驗做法,以推進和實現我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對于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目的,衛道治指出,“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是我國開展對外教育交流的主要目標”[5]。國際交流與合作已成為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各國實現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驅動因素
習近平指出,進行“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游、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6]。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教育舉足輕重,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作用[7]。“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教育特色鮮明、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巨大”[2]。古絲綢之路既是通商之路,也是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交融之路[8]130。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也在持續推進,無論是合作與交流的主體,還是合作與交流的途徑及內容,都日益多元化和多樣化,這是“一帶一路”戰略下推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堅實基礎,也是最根本的驅動因素。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紀洪江, 徐紹華,王穎:“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述評 鄭剛等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悠久的教育交流史是今天各國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厚重積淀,沿線各國間簽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條約、協定和聯合聲明等是法制保障,各國商定的決策機制、協調機制和實施機制則有助于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有序開展[9]21-22。李星云指出:“教育因其文化、文明的傳承性與包容性、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全方位性以及決策服務的前瞻性成為其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所在。”[10]1-2
(三)“一帶一路”戰略為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帶來歷史發展機遇
習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鍵基礎。”[11]楊恕認為,實現“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必不可少[12]。鄭剛等指出,教育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推進沿線不同文明的傳播、交融和共享,有利于爭取民心,增進互信,夯實合作的民意基礎,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題中應有之義[9]20-21。陳鵬認為,沿線各國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而漸趨頻繁,并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詞[13]3。曾君認為,沿線各國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將搭上“一帶一路”這趟歷史性的快車[14]。柯森指出,“一帶一路”倡導的是開放性和聯動性的經濟交流合作和共同發展,它既要求各國在經濟、政治和外交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要求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國的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將邁進一個“升級換代”的新階段[15]12。曾天山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開通教育快車道,努力擴大教育開放,加快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發揮其橋梁作用,增進相關國家和人民的相互信任[16]4。白鷺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中人才培養和學術組織的國際化以及校際合作國家化等新型理念與合作模式,將改變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以“請進來”之“一條腿”為主的發展路徑,繼而轉向為“請進來”與“走出去”“兩條腿”并進的雙向發展路徑,為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新的歷史機遇——這也符合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17]121。周滿生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極大地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相對落后的我國西部地區教育將借此實現新的騰飛[18]。王焰新指出,“一帶一路”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為進一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19]13。以更為宏觀的視角審視,“一帶一路”把世界主要文明連接起來,必將為全球一體化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可能[20]。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主要內容 (一)國際化人才培養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需要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周谷平等認為,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和關鍵,“愿景與行動”中的“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實現端賴于“民心相通”,取決于能否培養和造就滿足“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大批創新創業人才、國際組織人才、海外華人華僑人才、非通用語言人才、急需領域專業人才和海外高端人才[21]4-7。辛越優等指出,“一帶一路”戰略框架內各項內容的深層推進都離不開復合型、高素質、外向型國際化人才隊伍:“政策溝通”需要全球領導型的國際化人才,“設施聯通”需要高端技術型的國際化人才,“貿易暢通”需要創新創業型的國際化人才,“資金融通”需要金融領軍型的國際化人才,“民心相通”需要人文交流的國際化人才[22]。文君等也持類似觀點,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急需國際化資本運作人才、具有創造性的新型國際貿易人才、新型復合型且文化素質高的外向型人才和各類境外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管理人才[23]154-155。羅亞萍認為,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人才重點應強調精通外語、熟悉國際規則、具備國際視野,能在全球化競爭中創造和把握機會[24]110。在2015博鰲亞洲論壇上,時任馬來西亞交通部長的廖中萊也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人才,東盟國家的青年群體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思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優勢[25]。
(二)國際科技合作
孫存良等指出,“一帶一路”牽涉東亞至歐洲的諸多國家和廣大地區,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科技合作潛力,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將獲得巨大的助推力;同時,“一帶一路”建設將使各國間的經貿交流日益頻繁,各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間在學術交流、人才流動和科技合作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將與日俱增,極大地促進沿線國家的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26]18。邢光遠等認為,科技發展應成為各國尋求國際科技合作的突破口,應把合作中遇到的問題科學化,各國開展協同研究一一化解,從技術層面努力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27]3。王焰新分析認為,對于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來說,其產業水平還處在開發利用和綜合治理的起步時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相互學習借鑒,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通過科技協同創新化解彼此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19]13。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出了以科技創新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四項基本原則:第一,開放合作。有關國家、國際和地區組織、企業和機構積極探討交流與合作方式,努力使更多人民和更廣泛的區域獲益。第二,平等互利。科技合作應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各國努力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努力構建相互融合、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創新共同體。第三,需求導向。積極對接彼此的科技發展戰略,以各國重點領域的發展需求和合作需求為中心,通過科技創新支撐和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第四,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遵守國際規則,發揮市場、企業和政府作用,促進科技合作[28]。
(三)留學教育
劉強等指出,國際間人員流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留學教育,它能促進各國間的人文交流,強化合作,加強互信,提升國家影響力,“一帶一路”戰略為全面打造留學生教育升級版提供了機遇[29]10。王娟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推進為來華留學教育提供了更多機遇,而來華留學教育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撐,有效推進倡議的實施進程,兩方面互動互助,相得益彰;來華留學生可以利用在中國的所學所獲直接參與和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還可以將在中國的所見所感帶回母國,培養更多知華、友華、愛華人士[30]65。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牽頭制定并發布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明確要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為沿線各國專項培養行業領軍人才和其他優秀人才提供支持。在我國政策扶持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呈穩定增長態勢,增長速度連續5年超過10%,年均增長率1411%[29]11。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秘書長苗綠認為,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對于將來推動“一帶一路”沿線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1]。
(四)境外辦學
隨著我國國家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國外對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的潛在需求日益增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閆炳辰說,“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都邀請我國到其國家開展境外辦學,有的甚至已建好中國大學,就等著我方高校和教師入駐[14]7。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秘書長加多特認為,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教育合作中,企業的深度參與必不可少,只有緊緊盯住合作項目和產業布局,方能為“一帶一路”建設及沿線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人才[14]7。目前,蘇州大學在老撾建立的老撾蘇州大學[32]、廈門大學與馬來西亞建設的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吉隆坡分校等是我國境外辦學的代表。馮宗憲指出,境外辦學是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措施,是我國高校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體現,在“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正在加速前進[13]3。
(五)教育學術交流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推動事有成。楊小卜認為,通過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論壇等學術交流形式,可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民之間的相互認識、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共同合作,開展教育外交和學術外交,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開展交流與合作,深化教育和文化交流,提升各國民眾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認可[33]170。羅亞萍認為,通過學術論壇和學術研討等多種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在交流過程中達成共識,可促進各國之間在文化、教育、經濟、管理等領域的合作,促進沿線區域民眾之間的相互認識和理解,弱化沖突和接受不同文化,強化互信和促成合作,為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24]110。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推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實挑戰“一帶一路”沿途連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64個國家,沿線各國國情不同,發展階段迥異,社會制度和經濟模式多樣,利益訴求也存在較大差異,各國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必然面臨諸多挑戰。田惠敏等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家間的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聯不通,聯而不通,通而不暢”的問題,其中“民心不通”從沿線各國歷史上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文明即可感知一二——從歷史的維度審視,“民心不通”的問題自古有之[34]73。鄭剛等分析,挑戰包括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民族文化差異、宗教滲透干擾、教育體制差異,以及國內各省市對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實與潛在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相關國家和地區對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抱有程度不一的期望值等[9]23-24。賈少學認為,推進“一帶一路”科技交流的環境復雜,在“會吞食歐洲市場”“有利于引進歐洲技術”“對歐洲發展無益”等輿論影響下,會遭受質疑甚至排斥[35]12。“國際中亞和亞洲內陸學術研究聯合會”即是一個例證,該組織由歐美國家于2014年8月在蒙古烏蘭巴托的一個國際會議上提議成立,完全把我國學術界排除在外[36]。李星云指出,當前高校的語言人才培養狀況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造成非通用語言人才短缺,這是“一帶一路”建設項目順利推進的最大障礙;而我國整體人才培養質量低于發達國家的現實以及高等教育“東高、西低、中間一般”的“中西部陷阱”現象,都制約著當前及未來我國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10]3。在區域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祁亞輝認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合作規模不大,層次不高,影響有限,企業參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程度很低[37]25。吳曉松等認為,云南的高等教育還處于初步階段,學生結構、教師隊伍和專業課程的國際化水平較低,教育合作項目不多,合作領域還不夠寬[38]。曾君則強調與企業的融合度不夠是目前制約我國境外辦學的又一短板[14]7。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實踐路徑在頂層設計方面,劉復興認為,要把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的教育政策規劃與“十三五”教育規劃緊密結合,以戰略眼光對“一帶一路”建設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關鍵性、節點性問題進行系統研究[39]。鄭剛等建議加強高層溝通,增進政策協調,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先行先試,增強校際合作、擴大教育國際影響力,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發展教育貿易合作[9]24-26。李星云認為,我國高等教育應科學規劃,調整高校布局和專業設置,振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10]3-5。劉寶存則提醒,要避免以我為中心的“射線”式思維模式,制定差異化的對外教育合作政策,并處理好各利益主體的關系[7]。
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曾天山建議,積極探索跨國培養和跨境流動的人才培養機制,各國聯合設立政府獎學金,對“一帶一路”建設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優先培養,開展特色領域的合作辦學,推進優秀青年人才聯合培養,實施專業技能人才培訓,支持沿線國家智庫建設,創設多樣化的人文交流機制,增進國際理解,開展漢語國際教育,開展在線教育,推進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16]4。文君等認為,要創新人才觀和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人才培養的過程管理、協同創新與聯動結合,突破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瓶頸,從“人才進口—過程培育—成才出口”三個基本環節著手,選拔具有創新潛力的國際化人才[23]155-160。周谷平等認為,在“內生”路徑上高校應強化國際意識與能力、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鼓勵出國留學和海外實踐、加強高校與產業界合作、加強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在“外延”路徑上應加強來華留學教育、開展多層次海外辦學,努力實現“內生”和“外延”雙輪驅動,積極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優秀人才[21]7-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兩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表明,把國際、地區和各國的有關情況反映到高等教育日常的教學和科研之中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40]。在日常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也須融入國際化維度[41]。
在科技合作方面,邢光遠等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高校應積極整合優勢學科資源,努力拓展跨境、跨區域合作關系,創設“一帶一路”發展主題論壇,推進多樣化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以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為核心,建立高水平的聯合實驗室,設立研究項目,提供跨國、跨區域聯合科學基金,進行科技攻關,實現科技合作廣度與深度的雙向拓展[27]5。賈少學建議,在推進與各國之間的科技文化交流時,還需要不斷加強國內科技文化的建設,鼓勵支持學術科研,營造良好科研氛圍,提升國家科技軟實力[35]12。
在留學教育方面,劉強等認為,需要一個與“一帶一路”戰略相適應的留學生教育政策規劃,為留學教育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政策支持;應借機擴大留學人員規模,優化留學人員的分布格局;提升教育質量,增強留學效益[29]13。孫存良等建議,通過實施各項“留學中國計劃”,擴大外國學生來華留學規模,讓更多青年參與到地區合作交流中來[26]18。王娟認為,我國高校應根據“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進行需求導向型培養,采取產學研聯合培養、締結高校聯盟進行開放式培養、為政府或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等多種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來華留學生培養成人文交流型、技術應用型、經貿合作型、政策法規型、創新創業型、政府職能型等復合型人才[30]65-67。王焰新認為,高校需盡快完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制度,調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擴大其來華留學生的招生培養規模,努力培養出一批知華友華、學有所成的國際化人才[19]13。
在境外辦學方面,楊小卜認為,孔子學院的建立和推廣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作用巨大,應繼續擴大規模;國家還需適度增加教育資金投入,扶持境外辦學項目[33]172。楊恕則指出,孔子學院不能承擔高層次的交流,為保障我國的國家利益,應在“一帶一路”沿線選取一些國家,有計劃地積極開展海外辦學[8]130。羅亞萍建議加大境外辦學力度,通過共建大學和開辦分校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擴大中國教育的影響力[24]110。王焰新贊成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此為平臺推進中國與沿線各國的教育合作,實現科技協同創新,把聯盟學校努力建設成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和紐帶[19]13。
在教育學術交流方面,田惠敏等建議,國內各大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學術資源優勢和多語種優勢,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的公共外交活動,闡明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立場[34]70。衛志民認為,應加強教育文化領域的合作,發揮文化和學術交流的重要作用,通過構建文化橋梁增強認同感[42]。
在區域教育融合方面,祁亞輝認為,中國與東盟各國政府間可商簽“教育合作投資開發議定書”,鼓勵區域內各國之間、各類投資主體之間、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之間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興辦跨國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形成教育要素、教育對象和人力資本市場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合作局面[37]25-26。劉靜建議,在緬甸共建孔子學院,推進應用型教學和高端學術合作的發展,積極創新滇緬合作模式和合作渠道,深化滇緬教育合作[43]。段從宇等認為,云南高等教育理應堅持走開放發展的道路,采用“集中發展+同心化+復合多樣化”戰略[44]。白鷺建議,培養國際化人才、開展豐富的教育學術交流、增進與沿線各國的文化理解是重中之重,以融合發展理念推動建立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協同創新理念積極打造絲綢之路學術帶,此為重要推手[17]121。國玉奇等建議,完善課程設置,改革俄語教育,開設俄羅斯學專業,努力培養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區域和國別研究人才[45]。穆虹認為,應充分發揚古絲綢之路的友好傳統,積極豐富“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內涵,增加政府獎學金名額,實施境外辦學,努力開拓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惠及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廣大民眾,構筑堅實的民意基礎[46]。張蘊嶺認為,要強調“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充分調動眾多國際組織、區域組織的積極性,堅持共同建設、共同參與、共同發展、共享利益,使“一帶一路”戰略變成大家的戰略[47]。
五、“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的基本評價 (一)基本特點
1現實性。當前“一帶一路”戰略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具有顯著的現實針對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便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熱點,但明確針對“一帶一路”的相關研究則發端于2013年我國首倡的“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說,“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推進是中外研究者開展相關研究的現實背景,研究成果也為教育界乃至政府部門、地方決策者和廣大企業提供了有益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2多元性。基于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豐富內涵,研究主題也呈現出較強的多元性。宏觀層面涉及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內涵、發展趨勢和應對策略等;中觀層面涉及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實踐研究,如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科技合作、留學生教育、境外辦學等;微觀層面涉及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過程管理乃至外語教學改革等。研究領域涉及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國際關系學和地緣政治學等學科范疇。研究者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國家安全等視角進行分析探討,研究內容呈現多元化特點。
(二)不足之處
1研究成果不系統,學術影響力尚需提高。應該說,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三年多時間,有關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研究成果數量并不少,但不少研究成果非科學性缺陷明顯,許多研究缺乏深刻的學理探究,學科規范性亦有待加強。同時,研究內容重復、觀點雷同的現象較多,真正有價值和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2定性研究多,實證研究少。從研究方法看,現有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實證研究較少。這或許因為“一帶一路”建設尚處于起始階段,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內容還不夠豐富,相關研究缺乏更多的來源和載體,“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研究需要來源和載體,也有持續化和系統化的內在需要,以獲得現實意義和發揮實際作用”[15]13;抑或因為“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國家太多、區域太廣,無形中增加了實證研究的難度和成本。因此,現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國情、省情和市情的區域性分析,或是對某一問題的具體論證,宏觀國際視野的分析較為少見,跨國、跨境、跨學科的綜合研究也不多[48]。不難看出,定性研究偏向經驗性和操作性,研究難免停留在抽象的認識和思辨上,難以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也缺少從全球視野進行全面審視的獨創性思考。
(三)研究趨勢
1加強理論研究。“一帶一路”建設實踐的推進為理論創新提供了可能,對這些具體實踐的科學概括和總結將催生新的理論。加強理論研究在未來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中將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畢竟,“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實踐活動、實踐經驗和實踐成果更需要源于實踐活動的科學理論對其進行反哺式的“批判性反思、規范性矯正和理想性引導”[49]。
2 拓展研究內容。各國間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離不開對彼此教育制度和政策的理解把握,但對各國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精準把握又離不開對各國文化的深刻理解。未來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不應囿于微觀具體內容的分析,還應拓展至對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政策、歷史、文化觀念等跨領域的宏觀系統探究。
3 創新研究方法。鑒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在空間維度上,未來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離不開跨國、跨境、跨區域的聯合與協同;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佐證、微觀分析和宏觀探討相輔助,如此方能實現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One Belt, One Road”: Chinas Great Leap Outward[Z].London: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5: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R/OL].(2016-07-15)[2016-12-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3]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及其中國特色之路 [J].上海高教研究,1998(3):20.
[4]曾天山.中國教育改革進展報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326.
[5]衛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39.
[6]新華社.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N].人民日報, 2014-11-07(1).
[7]劉寶存.“一帶一路”中教育的使命與行動策略[EB/OL].(2015-11-05)[2016-12-23]. http://www.scio.gov.cn/ztk/wh/slxy/31215/Document/1453964/1453964.htm.
[8]金巍.梅花與牡丹:“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文化戰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鄭剛,劉金生.“一帶一路”戰略中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困境及對策[J].比較教育研究,2016(2).
[10]李星云.“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的困境及發展路徑[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7.
[12]楊恕.關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教育交流合作的戰略思考[J].比較教育研究,2015(6):5.
[13]陳鵬.“一帶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國際化[N].光明日報,2015-08-04.
[14]曾君.“一帶一路”為國際教育合作開辟新天地[N].光明日報,2015-08-09.
[15]柯森.“一帶一路”背景下教育對外交流合作研究淺識[J].比較教育研究,2015(6).
[16]曾天山.開放教育筑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J].比較教育研究,2016(5).
[17]白鷺.“一帶一路”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路徑探討[J].新西部(理論版),2015(15).
[18]周滿生.“一帶一路”與擴大教育對外開放[J].比較教育研究,2015(6):2-3.
[19]王焰新.“一帶一路”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化[N].光明日報.2015-05-27.
[20]SHAOHUA YAN. Why the ‘One Belt One RoadInitiative Matters for the EU[EB/OL]. (2015-04-09)[2016-12-23].http://thediplomat.com/2015/04/why-the-one-belt- one-road-initiative-matters-for-the-eu/
[21]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
[22]辛越優,倪好.國際化人才聯通“一帶一路”:角色、需求與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4):80-81.
[23]文君,蔣先玲.用系統思維創新高校“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5).
[24]羅亞萍.“一帶一路”新形勢下教育發展新思路[J].新絲路,2016(15).
[25]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Vision and Action Plan[EB/OL].(2015-08-16)[2016-12-23].http://english.boaoforum.org/u/cms/www2/201506/121051 50wofz. pdf.
[26]孫存良,李寧.“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義、實踐路徑和建構機制[J].國際援助,2015(2).
[27]邢光遠,汪應洛.“一帶一路”教科文先行的戰略思考與資金保障[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8]王德祿.怎樣在“一帶一路”上與發展中國家共建科技園?[J].中關村,2015(8):84.
[29]劉強,荊曉麗.期待“一帶一路”開辟留學新路[J].神州學人,2015(10).
[30]王娟.高校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基于高校來華留學教育的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5).
[31]周乾憲.報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明顯增加[EB/OL].(2016-12-14) [2016-12-2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12/14/c_1120118879.htm.
[32]丁姍.“一帶一路”上的教育先行軍[N].新華日報,2015-05-29(20).
[33]楊小卜.“一帶一路”戰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J].科技與企業,2016(1).
[34]田惠敏,曹紅輝.“一帶一路”的動因與挑戰[J].全球化,2015(6).
[35]賈少學.“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趨勢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6).
[36]林躍勤.“一帶一路”構想: 挑戰與應對[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54):12.
[37]祁亞輝.教育合作:鞏固和拓展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J].東南亞縱橫, 2015(10).
[38]吳曉松,鄧孛,王書夢,等.橋頭堡戰略與云南發展研究——以區域特色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服務貿易、能源合作為視角[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4:15.
[39]劉復興.做好與“一帶一路”戰略相適應的教育政策規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 2015 (6):8-9.
[40]UNESCO.communiqué: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Paris: UNESCO,2010:5.
[41]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1998:10.
[42]衛志民.“一帶一路”戰略:內在邏輯、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J].學術交流,2015(8): 112.
[43]劉靜.“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推進滇緬教育合作的現狀、挑戰與前景[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5(4):123-144.
[44]段從宇,李興華.“一帶一路”與云南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5):133-135.
[45]國玉奇,羅舒曼.“一帶一路”推動區域國別研究和俄語教育改革[J].中國俄語教學,2015(3):18-22.
[46]穆虹.推進“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經貿導刊,2015(12月上):13.
[47]張蘊嶺.如何認識“一帶一路”的大戰略設計[M]//張潔.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15):“一帶一路”與周邊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1.
[48]蔡春玲,李海櫻,徐紹華.“一帶一路”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27.
[49]孫正聿.理論及其與實踐的辯證關系[EB/OL].(2009-11-24)[2016-12-29]. http://www.gmw.cn/01gmrb/2009-11/24/content_1012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