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
饒宗頤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于一身的大學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認為饒先生“涉及范圍廣,使人往往有汪洋無涯涘之感,這在現世學人中并無第二人”;并直言“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他”。
根據中國傳統民俗,老人一般在農歷99歲這一年過百歲生日。饒宗頤出生于1917年,2015年12月6日,香港各界人士為饒先生舉辦了盛大的百歲生日晚宴,祝愿老人“壽而康”。晚宴上的饒先生白發、清瘦、平和、淡定、儒雅,將收到的祝福送與在場的每個人:“希望大家都像今天晚上的主題一樣‘壽而康。”
饒先生的父親只活了42歲,并沒有“長壽基因”,饒先生之所以高壽,有什么養生之道嗎?
順其自然。靜以修身 問及養生之道,饒先生說:“我對自己的身體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學問時,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會停止;吃東西,飽了就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自14歲起,我學‘因是子靜坐法,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后散步,晚上9時必寬衣就寢。”
愛好旅游。樂在其中 饒先生愛好旅游,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并從其中獲得了樂趣。饒老曾說:“行游天下最大的樂趣,就是我從書本上得知的東西,在所到的那個地方做了親自的驗證。我會滿意地說,原來如此;或者是又受到新的啟發,產生了新的疑問。回來后,就繼續查書、研究,追尋問題的結論。可能因為我的求知欲太強了,經常忘我地走、忘我地想、忘我地讀、忘我地追尋,但是我覺得這是一種極大的樂趣。”旅游不僅使他有了健壯的體魄,而且陶冶了情操,開闊了視野。
潛心書畫。養氣凝神 寫字作畫時,身姿、呼吸、心神都必須有法度,才能“一氣周流”。用饒老的話來說,氣不貫通,就好像一個人沒有生命;而“氣貫”就能“神定”,不受外界的干擾。饒老曾經長年修習氣功定坐,養出了一身“浩然之氣”。他也精研佛學,對佛學的“定”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佛教講這個“定”,就是提倡心力的高度集中,培養定力,外出閑云野鶴,返家靜如處子。寧靜的心態使他能夠排除各種煩惱,心無雜念俗念,自然沒有煩惱,健康長壽。
淡泊名利。心無雜念 饒先生對“名”看得很淡。有人將他與清末大學者龔自珍、王國維并提。他說:“與他們二位比較,自不敢當,但我的好處是活得長命,龔自珍只活到49歲,王國維先生50歲,以他們50歲的成績,和我多活幾十年的成績比較,是不夠公平的……學問其實是積微之功,在于點滴之積累;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悠悠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這其實也暗合了養生宜“燈用小炷,節愛精神”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