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青
目前,中學教師多以教學經驗進行評課,以感性評價為主。本文以科學理性的角度,基于概念知識在認知活動中的功能以及課堂教學的情況,對課例《晨昏線專題》進行分析。《晨昏線》是中國地圖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必修1的重點、難點內容,該課型為高三地理專題復習課。
一、學情的分析
高三學生對晨昏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礎,同時,學生進過學習培養了一定的讀圖、析圖、繪圖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復習課通過對地球光照圖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晨昏線的含義及特征,并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變式分析和總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晨昏線的概念;(2)運用相關概念進行晨昏線判讀;(3)掌握晨昏線的特點;(4)掌握晨昏線的應用。依據加涅學習分類理論,可將《晨昏線》的知識內容歸為概念性知識。依據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修訂框架,上述的教學目標所對應的認知過程維度如下:目標(1)屬于理解的陳述性階段;目標(2)屬于智慧技能;目標(3)屬于分析的智慧技能;目標(4)屬于評價的智慧技能。
二、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知識的細胞。在哲學上,概念被定義為事物本質特征的反映;在邏輯學上,概念被定義為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在心理學上,概念指符號(主要是詞語)標志的具有共同關鍵特征的一類客體、事件、情境或屬性。概念在認知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1)分類:概念是人們對環境的簡化反應;(2)理解:當人們見到某個新事物時,只要他們能把這個新事物歸入某個已知類別(即概念)之中,則他們就能理解新事物;(3)預測:例如當人們已知有禽流感概念時,他們就能預測這種疾病能在鳥類和家禽之間傳播,而且可以傳染給人,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4)交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語言交流,而概念則是知識傳遞、交流的基礎;(5)概念聯合:將概念聯合起來,可以產生新概念、形成原理或規則;(6)產生新例子:人們可以從概念的定義中推導出概念的新例子。
三、課例的試評
本節課教學環節、概念功能以及所屬的認知階段如下所示。
教學環節(1)思維導圖:這一環節主要體現分類、交流(以教師為主)的概念功能,是記憶的陳述性階段和運用的智慧階段;教學環節(2)晨昏線的判讀:這一環節主要體現分類、理解、交流(以教師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陳述性階段、運用的智慧階段;教學環節(3)晨昏線的特點:這一環節主要體現聯合、交流(以教師為主)的概念功能,是運用、評價的智慧階段;教學環節(4)實戰演練:這一環節主要體現預測、交流(以學生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陳述性階段和運用的智慧技能;教學環節(5)晨昏線應用:這一環節主要體現概念聯合、交流(以學生為主)的概念功能,是運用、評價的智慧階段;教學環節(6)變式練習:這一環節主要體現產生新例子、交流(以學生為主)的概念功能,是創造、運用的智慧階段。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分為6個環節,晨昏線(概念)在教學認知活動中凸顯了分類、理解、預測、交流、概念聯合、產生新例子的功能,其中,交流功能貫穿教學始終。基于以上的分析,高三地理《晨昏線專題》有如下特點:
交流功能,貫穿始終。本節課最凸現的概念功能是交流的功能。交流是通過語言進行的。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人們之所以能用語言這個工具來交流思想,是因為人們所使用的詞語代表概念。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詞語來指代大致相同的概念。
分類功能,舉足輕重。雖然分類功能只出現在教學環節(1)和教學環節(2)中,但教學環節(1)教師出示的思維導圖,起到對本節課提綱挈領的作用。通過思維導圖,學生清晰地了解了關于晨昏線的三個問題(晨昏線的概念、判讀;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的應用);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初步構建了關于晨昏線的知識框架。
概念聯合,突破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晨昏線的特點和晨昏線的應用。教師通過設置遞進的問題,將重點內容分解為獨立的概念,采用教師講解、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學生在觀察二分二至日圖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將這些獨立的概念聯合起來,產生新概念,形成原理和規則。
責任編輯羅峰
實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