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青青+蔡珍芝+溫金鳳+胡曉紅



[摘要]目的 探討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僅進行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患者入院時即采取良肢位設計與擺放。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兩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護理后,兩組患者患側肢體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應用良肢位擺放可以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良肢位擺放;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c)-0188-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lacement of good limb position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due to cerebral apoplexy.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due to cerebral apoplexy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20) and control group (n=20).In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was used,whil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good limb position design and placement was adopted on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nursing,the score of daily life activity in both group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nursing,and the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1).After nursing,the score of affected limb movement ability was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nursing.The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1).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50%)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5.00%) which was displayed grea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good limb placement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due to cerebral apoplexy can improve the nursing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Key words]Placement of good limb position;Emiplegia due to cerebral apoplexy;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因血液循環障礙而引發,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腦卒中后有50%~70%的患者會出現偏癱、共濟失調、口角歪斜以及猝然暈倒等后遺癥,嚴重時甚至會猝死[1-2]。有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護理有利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率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良肢位擺放能夠有效防止痙攣的發生,保護患者的患側肢體及關節功能、肌肉功能,預防肌肉發生功能障礙,在最大程度上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3]。本研究旨在探討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42~78歲,平均(55.8±3.2)歲;疾病類型:腦出血7例,腦梗死10例,混合性腦卒中3例。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43~75歲,平均(56.35±2.8)歲;疾病類型:腦出血8例,腦梗死9例,混合性腦卒中3例。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頭部CT及MRI檢測,診斷為腦卒中偏癱的患者;心、腎、肺、肝功能均檢測正常;未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本研究直至結束的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究均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同意配合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及護理,包括控制血壓,脫水治療,給予降低顱內壓藥物,改善腦血管循環,給予營養腦細胞的藥物治療等[4-6]。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入院時便進行良肢位擺放的康復護理,每隔2小時變換1次體位,包括仰臥位擺放、患側臥位擺放、健側臥位擺放以及坐位擺放;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康復訓練時,注意鍛煉的時機及時間,早期主要進行仰臥位擺放、健側臥位擺放以及患側臥位擺放這3種康復訓練,并且交替按時循環進行,每1~2 小時變換1種擺放的方式,避免患者發生其他的并發癥,同時增強患者患側位不同程度的刺激。后期在對患者進行坐位擺放的康復訓練,并且叮囑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認真學習領悟良肢位擺放的技巧以及方法,踝關節維持中立位,防止發生趾屈及內翻。醫務人員向家屬講明每種體位的具體擺放方式以及意義,督促患者家屬嚴格執行[7-8]。
1.3觀察指標
使用Barthel 指數評價表[9]比較兩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越高表明能力恢復越好;使用Fugl-Meyer評分來評價兩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前后患側肢體的運動能力,評分越高表明患側肢體恢復情況越好[10];康復護理后,設計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滿意度評分采用百分制的方式,其中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護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的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護理后,觀察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2.2兩組患者患側肢體運動能力評分的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患側肢體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護理后,觀察組患側肢體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的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腦卒中的發病率在我國乃至世界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該病具有發病快、起病急、致殘率高以及致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1-13]。大部分腦卒中患者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其中偏癱是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所以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4-15]。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防止痙攣的發生,保護患者的患側肢體及關節功能,保護肌肉功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且及早進行良肢位擺放可有效預防偏癱患者發生足內翻、肩關節半脫位及肌肉痙攣等常見并發癥[2,16]。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早期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即患者入院時便進行良肢位擺放的康復護理,良肢位擺放是被動地使患者變換體位,提高對患者的肢體的刺激程度,預防患者肢體肌肉發生痙攣。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患側肢體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訓練能更好地提高患者患側肢體運動能力及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可有效防止患者患側肌肉痙攣,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患側肢體運動能力,同時明顯提高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及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高曉陽,戴玲.護理工作者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認知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6):1147-1149,1152.
[2]廖春蓮,譚春燕,胡盼,等.品管圈活動對提高腦卒中患者良肢位擺放有效率的觀察[J].重慶醫學,2014,43(13):1626-1628.
[3]馮洪,謝家興,李淑會,等.品管圈在腦卒中康復護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8):794-797.
[4]盧利萍,桑德春,邵翠霞,等.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前后的三維步態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8):752-755.
[5]章惠英,卿陽洋,章雅青,等.太極拳步法運動想象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9):1268-1271,1275.
[6]李威,曾祥斌,章榮,等.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時空參數和對稱性參數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9):816-822.
[7]張勃,丁玎,呂立.本體感覺訓練結合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2):1109-1112.
[8]項蓉,陳勇,江玉娟.規范化綜合性康復治療對腦卒中老年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3):6764-6765.
[9]劉涓,石翠霞,唐文明,等.康復教育聯合康復訓練對老年腦卒中偏癱肩關節半脫位發生率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0):2837-2838.
[10]宋建霞,倪朝民,張科,等.腦卒中偏癱患者非癱瘓側下肢與正常人下肢本體感覺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1):28-31.
[11]鄔守凱,劉玲玉,陳斌.卒中后偏癱患者手法護理前后視覺P300的變化[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3):238-241.
[12]趙軍,張通,蘆海濤,等.腦卒中偏癱步態分析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7):655-657.
[13]沈怡,王文威,陳艷,等.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9):830-833.
[14]吳運景,劉曉霞,韓麗雅,等.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86-88.
[15]嚴程,吳野環,張瑜,等.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系統對腦損傷偏癱痙攣期患者下肢肌張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6,42(4):466-468.
[16]陳曉玲.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2):1175-1177.
(收稿日期:2016-11-14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