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美國白宮16日公布2018財年預算綱要,一方面將大力提升國防預算,另一方面要減少對聯合國的援助經費。請問美國想要減少聯合國經費,需經過什么程序?歷史上是否有過同樣的情況?
安徽讀者 劉月桐
聯合國成員國支付給聯合國的經費可分為幾部分:聯合國會費、聯合國維和預算,以及其他援助及發展經費。幾個部分均根據各國的經濟狀況(GDP等因素)及發展狀況(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進行按比例兩年收取一次。目前聯合國的雙年度常規預算為54億美元,美國應支付22%的會費,除此以外還分攤28%維和經費,以及為聯合國難民署、世界衛生組織、糧農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組織提供資金。據白宮公布的預算案,美國要求將維和預算削減到最多25%,同時在許多其他援助發展經費進行“對半砍”,如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1%的運營預算份額削減至與日本相同的12%分攤份額。
一些會員國由于預算技術問題或貧窮而不能及時交付會費。有些則扣繳會費作為向聯合國施加壓力或表明政治態度的一種手段。美國削減聯合國經費,在歷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從1980年代起,美國拖欠的聯合國會費逐年增加,在1990年代欠費上億美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十九條),凡拖欠的會費等于或超過前兩年所應繳納數目的會員國,可喪失其在大會的投票權。經過與聯合國的溝通協商,美國在1999年補交會費超9億美元,維持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權,也進而致使聯合國與其他國際組織在經費分攤比例上做出修改。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東海表示,美國在90年代拖欠會費事件后,常年保持支付會費的最低標準,以保證自己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權。最新的經費預算,只要不影響投票權,美國會在其他方面大刀闊斧地削減。
雖然聯合國對美國的經費削減計劃表示強烈抗議,稱將嚴重影響聯合國的發展以及援助項目的進行。不過,聯合國憲章未有明確表示削減會費以外的援助經費后果,也沒有申請削減的官方程序,因此在削減經費一事上,聯合國并沒有能牽制美國的能力。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聯合國與美國的價值觀相悖,削減援助經費也可看作是對聯合國的一種施壓手段?!?/p>
(馮國川)
環球時報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