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松年
早期繪畫中的獼猴形象,大量見于新疆庫車克孜爾洞窟的佛本生故事壁畫之中。庫車在古代為龜茲之地,佛教東來中國后首先在這里得到傳播,同時建寺、開窟、造像、繪壁,出現了輝煌的佛教藝術。
佛本生故事表現佛前數世舍己救眾生的善行,其中許多是流傳于印度的民間故事,后來附會于佛的身上,渲染出宗教色彩,多記載于小乘佛教的經律中。
猴王本身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其中一則是:獼猴王率五百獼猴入御苑偷食鮮果,遭到國王追捕,眾猴逃至深淵絕境,走投無路,猴王為救群猴,乃縱身以前肢抱住對岸大樹,后肢蹬在另一岸,身體懸空作橋,群猴得以逃脫活命,但猴王終因勞累過度墜下山崖。
這些壁畫的繪制年代大多相當于中原的魏晉時期,皆以單幅的形式,選取故事發展中最為動人的情節,畫面簡潔突出,線描如屈鐵盤絲,遒勁流暢,富有變化,鋪以明快的色彩,其畫風帶有西域特色,表現出中外藝術的交流。
表現花鳥畜獸的繪畫在宋代展現出異常繁榮的局面,猿猴成為專門的題材,其中北宋的易元吉是享有盛名的畫猿專家。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生活于北宋仁宗、英宗之際,原工畫花鳥蔬果,后來見到趙昌的作品,深為嘆服,領悟到“要須擺脫舊習,超逸古人之年未到”之處,才能進入名家之列,于是改而專攻畫猿猴獐鹿。他的足跡遍及湖南、湖北等地名山大川,不避艱險,窮年累月寓居在山家,深入而細致地觀察、體驗猴、鹿等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心傳目擊,一一寄于筆端。他還在長沙寓所的后院鑿池植花,布置山石雜木,馴養水禽山獸,從后窗里默默地觀察其動靜游息的情態,因而畫出的猿猴生動逼真,沒有人能超過他的水平。
易元吉聰穎好學,曾受到潭州知州劉元瑜的欣賞,一度將他提拔為州學助教,但因易元吉是一名畫工,被認為不合規制而遭到黜免,劉元瑜也因此被人攻擊,于宋仁宗嘉祜三年(1058年)受到降職處分,此事記載在《宋史·劉元瑜傳》中。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朝廷修建景靈宮孝嚴殿,征召畫工,易元吉以畫技優異被召到開封。他先受命于迎厘齊殿的屏風上畫太湖石及鶉鴿孔雀,又于神游殿畫牙璋小屏,最后皇帝命其在開先殿西廊畫《百猿圖》,這本是顯露其特長的機會,可惜易元吉僅完成猿猴十余個就染時疾而死。米芾在《畫史》中說是當時畫院中人妒忌易元吉的技藝而投毒將其害死的。
易元吉畫技不凡,能深入生活,有創新精神,被贊譽為“徐熙后一人而已”。他畫的猿猴千姿百態,超越時流,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宣和畫譜》著錄北宋末年宮廷收藏易元吉的作品達25件,猿猴璋鹿占有相當比重。其中有《夏景戲猴圖》《夏景猿璋圖》《盜果子母猿圖》《秋景戲猿圖》《湍流雙猿圖》《蘆花群猿圖》《群猿戲蜂圖》《案石璋猿圖》《猿猴驚顧圖》《枇杷戲猿圖》《竹石璋猿圖》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作品將猿猴與璋鹿或蜂繪于一圖。宋代花鳥畫中已采用諧音寓意的手法,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愿,猴與“侯”、鹿與“祿”諧音,皆寓意官職爵位,而蜂與猴則可諧音為“封侯”,帶有加官晉爵、祿位高升的吉祥寓意。
因時代久遠,易元吉的作品多已不存,但尚有一些描繪猿猴生活情態的繪畫作品流傳至今,從中猶可看到易元吉的影響及成就。《蛛網攫猿圖》將猿猴與蛛網繪于一圖,古人以蜘蛛出現為喜事的征兆,漢代時即有“蜘蛛集,百事喜”的說法,因此這幅畫含有吉祥寓意?!对澈镎麍D》表現長臂猿猴在山崖間覓食摘果、自由自在之態,三只猿猴二黑一白各呈其態,最上端的白猿穩坐枝干雙爪捧食,另一黑猿側身而坐呈怡然自得之態,最下的猿猴一手攀枝,另一長臂伸出作摘果狀。畫面只畫出山崖一角,左上虛空,是南宋人典型的一角半邊的章法。相近題材的作品尚有《群猿食果圖》。以上三幅均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人《枇杷猿戲圖》,以立軸畫幅表現枇杷枝干上的兩只深黑色猿猴,一只攀援倒掛枝條,另一只穩坐在枝干上,一動一靜,互相呼應。被猿猴壓低的樹枝和橫貫畫面的粗干加強了章法的變化,枇杷枝葉的質感和毛茸茸的猿猴身軀都表現得相當逼真,顯示出宋人高超的寫實技巧。
南宋宮廷畫家毛松亦擅畫猿猴,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猿圖》是其流傳至今的唯一作品。畫面上的猿猴呈靜坐狀態,面部刻繪生動傳神,身軀動態及四肢腳爪等也畫得精致入微。宋代要求畫畜獸,須精確表現對象“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圓,毛骨隱起”及“諸物所享動止之性”,這些理念在這幅小畫里,可以說是得到完美的體現。
南宋末年僧人法常筆下的猿猴,一變精密不茍的畫風為自由揮灑的逸筆,他的畫在當時就已流入日本,現被列為一級國寶。收藏于日本大德寺的《水墨猿圖》是和觀音、仙鶴組成的對幅,圖中大猿護持幼猿,筆墨不多而情態甚妙,以淡墨畫出的老松枝干亦疏簡清幽,在當時是頗為新穎的畫法。在禪門義理中常將猿象征為妄心的發作,而鶴又作為清幽超然環境的動物出現,當時一些文人曾有詩題詠法常畫猿,如徐集孫題法常畫猿云:“峭壁懸崖隱趣深,每來洞口費呼尋。啼云嘯月聲難寫,只寫山林一片心?!笨梢姺ǔ9P下的猿猴表現了禪門意趣。
老百姓對靈巧的猴似乎情有獨鐘,在清代民間繪畫中塑造了多種多樣的猿猴形象。
古人認為在馬圈中養猴可替馬消災除瘟,《齊民要術》中即有“常系稱猴于馬坊,令馬不畏避惡,消百病也”的說法。《西游記》中發展為玉皇大帝為招安孫悟空,封其為“弼馬溫”的情節,因“弼馬溫”與“避馬瘟”有巧妙的諧音。孫悟空就任天宮御馬監,千匹天馬見到他個個泯耳攢蹄,未及半月都養得膘滿肉肥。民間以猿猴形象裝飾馬廄門戶,反映了希冀牲畜平安的心理。
但民間藝人的構思并不到此為止,陜西鳳翔的猴子門畫更運用了傳統的諧音寓意手法,畫猴子牽著大紅馬,松樹上懸一官印,取“馬上封侯”之意。而對幅則畫母子猴,一大猴背負一幼猴,又取“輩輩封侯”之祝愿。也有以猴、鹿、蜂構成吉祥圖畫的,表現一猿猴牽梅花鹿并頑皮地捅松樹上的蜂窩,樹上還棲有鳳烏,題為“猴蜂鹿雀”,諧音“侯封祿爵”,亦可釋義為封侯得爵祿,即青云直上、加官晉爵之意。
成語“沐猴而冠”,比喻和諷刺那種虛具儀表而實無人性的敗類。清末武強刻印的《扛箱官》上,畫出一只身著清朝官服、項掛朝珠的猴子,一本正經地坐在獨杠上,轎夫和鳴鑼開道的衙役也都是猴子。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旗上寫著“禁煙”二字,從猴官的帶有海水江崖的袍服上看,赫然是官高爵顯者,手持羽扇又表現得自命不凡,顯得愚蠢可笑。
“扛箱官”原為民間春節花會表演中的一個節目,由二人抬著—根獨杠,上坐丑角扮演的官員,招搖過市,出語滑稽可笑,間亦諷刺時弊。民間年畫中還大量出現以孫悟空為主體的《西游記》故事畫及表現猴戲的雜技演出,亦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