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溝通和表達,開通他們的情感之門。但是聾校的孩子由于生理缺陷,在學習方面的能力比正常孩子要發(fā)展滯后些,可能正常孩子一年級能掌握的語文基礎能力,對于聾生而言要多花十幾倍的時間去學,反復練習,不能松懈,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條件好的聾生才能如此,學困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因此,作為聾生的指導老師應該關注如何更好地開展聾生的語文課堂,讓他們克服缺陷帶來的局限,收獲成就感,享受語文帶來的樂趣和喜悅,從而讓語文課堂煥發(fā)生機。
關鍵詞:聾校;語文;重視與改革
一、聾校語文課堂的現(xiàn)狀
目前,聾校教育方式采用的是集體授課的形式,即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統(tǒng)一的課堂組織形式,統(tǒng)一的教學內(nèi)容對不同個體的聾生進行教學傳授。這樣的課堂組織形式隱藏著一些不良的現(xiàn)狀,就是不夠以人為本,要想語文課堂迸發(fā)活力,關鍵是要以人為本,從愛出發(fā),把“最大限度地挖掘聽障學生的潛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的信條,改變特殊聾教育語文課堂的弊端。
二、以人為本,與愛相隨
(一)精心設計課堂計劃,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相長
聾校學生由于天生的生理缺陷,閱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嚴重滯后于同齡的孩子,且這種差距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明顯。不同的個體,聾生還有著不同方面的缺陷,學校和老師,肩負著幫助他們在自身限制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健全修復他們自身不足所帶來的能力障礙。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講究因材施教,根據(jù)個體特征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優(yōu)化教學過程,以階段性程序來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在課后,多關注學生的課下活動,輔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知識的應用。以生動化的并且容易吸引聾生注意力的方法,幫助聾生提高聽課效率,弱化自身的不足,從而在階段性實踐中改善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如今的聾校語文教學存在諸多弊病,其中有一種弊病就是過于以學科為本,將聾生當成物品,在流水線上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打磨,聾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壓抑、被動地機械式學習,非常不利于聾生的身心發(fā)展。聾學生因為天生聽力障礙,主要是依靠視覺、嗅覺、觸覺等去感知外界信息,因此,單純的講解授課是不適合聾生學習的?!吧罴唇逃?,教育是從生活而來,要想讓學生接收新知識,就應該帶他們走入生活、感知生活。根據(jù)教科書的內(nèi)容,結(jié)合大自然的大好資源,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讓他們感受教科書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樣子,既能有效地讓他們感知新知識,又能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畢竟,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樣的,他們有特殊的地方,但是也沒有人會拒絕與好奇心友好作伴的過程。把學習與生活相結(jié)合,把知識應用于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好,這也是教育的初心所在。
另外,我們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搜索相對應的教學內(nèi)容,以展示的形式直觀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把課本知識生動化、具象化,讓聾生接受更多來自不同形式的東西,吸引更多注意力的同時也能使得課堂效率提高。
(三)動手實踐,合作共贏,和諧發(fā)展
知識本身源自實踐所得,最終也要回歸實踐。通過自身的行為,能夠使得知識為實踐服務,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聾校的語文教育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學習活動,學生通過各種行為活動,能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探索,發(fā)掘?qū)W習素材。在活動中,通過不同場景呈現(xiàn),豐富學生的見聞,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學得開心,也記得扎實,使身心得到放松,補償天生缺陷引起的一些不足,促進全面發(fā)展。鼓勵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發(fā)展他們的認知能力、溝通能力和動手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也有助于發(fā)展他們的身體機能,健全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在活動中,作為特教老師的我們,要及時跟進,及時給予指導與肯定,給予聾生最大程度的呵護和尊重。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多實踐學生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把不同條件層次的學生組合搭配,合作帶動,互幫互助,以成就感來帶動興趣,收獲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聾校學生作為一群特殊群體,應該受到更多更好的社會幫助和扶持。作為特教戰(zhàn)線上的老師,我們有義務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去呵護他們,給予他們享有與正常人一樣的教學機會,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作為指導老師,我們應該主動掌握更多的學識,更加充分地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為聾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通過教學,帶給他們更多生活的感悟,鼓勵與支持他們,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他們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與呵護,教會他們?nèi)绾蚊鎸叟c被愛。
參考文獻:
[1]胡曉莉.新課程背景下的聾校語文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馬陳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0(34).
作者簡介:付開貴(1970—),男,漢族,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大專,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