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驍+李秋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管理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中國需要完善相關制度。通過2008年發生在美國繼而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可以看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金融市場制度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因此中國迫切需要結合自身國情對金融市場制度進行深入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對于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本文主要梳理了這一領域的奠基人同時也是領路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啟發 前景理論 累積前景理論
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對個人在經濟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整個市場產生的影響。行為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解釋為什么市場無效以及這種無效是如何產生的。
一、理論發展歷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心理學家西蒙首先提出了人們在做決策時是有限理性的——受限于信息的可獲得性、時間長短、認知水平等因素,人們往往不能做出最優決策。
七十年代初,另外兩位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啟發(heuristic)這一概念——人們依據感性經驗而不是理性的推理快速做出判斷和決策的過程。并且提出了三種形式:
(1)代表性啟發(the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為了節省認知資源,人類有將事務分類的本能,當遇到一件新事物時,人們會將其分到已知的的某一類中,并認為新事物與其所屬類別中的代表性事物非常相似。比如,當獲知自己的相親對象是一名律師時,人們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副不茍言笑的形象。
(2)可得性啟發(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此處,可得性是指人們想到某個概念或想法的難易程度。可得性啟發是說一條經驗越容易被人們所想到則越有可能作為啟發這一過程中所依據的經驗。比如,一位剛剛經歷過空難的幸存者很有可能會高估發生空難的概率。
(3)錨定-調整啟發(the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出判斷時,往往會以某一數值作為初始值(錨),在此之上進行調整,但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比如,Northcraft和Neale(1987)的研究證實,在房地產交易過程中,起始價較高的房產最后的成交價也較高,盡管該處房產并不比一些起始價較低的房產更好。
1979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又發表了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奠基性論文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對經典的風險決策理論——期望效用理論——提出了批評,并提出了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實驗一,考慮如下兩種情形: 情形一:選擇A.確定地獲得800元;選擇B.85%的可能性獲得1000美元,15%什么也得不到。 情形二:選擇A.確定地損失800元;選擇B.85%的可能性損失1000美元,15%什么也不損失。根據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84)的研究,大多數人面對情形一時會選擇A,面對情形二時會選擇B。即:面對收益,人們是風險厭惡的;而面對損失,人們是風險偏好的。可以看到,人們過于看重確定性的事件而不夠重視非確定性的事件。作者稱之為確定性效應。
實驗二,考慮如下兩種情形: 情形一:選擇A.25%的可能收益3000,75%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選擇B.20%的可能收益4000,8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情形二: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不受參與者控制,參與者有25%的概率能夠進入第二階段,75%的概率直接結束,什么也得不到。在第二階段,參與者面對:選擇C.確定地獲得3000;選擇D.80%的概率獲得4000,2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參與者被要求在第一階段的結果確定之前給出自己的選擇。
面對情形一,大多數參與者選擇了B;而面對情形二,大多數參與者選擇了C。但是從最終概率上來說,A與C是完全相同的,B與D也是完全相同的。對于這種不一致,作者給出的解釋是:當個人面對多個選擇(作者在論文中將之表述為前景)時,他們會忽視所有前景所共有的部分(第一部分),而孤立地在前景之間的不同之處(第二部分)進行比較。作者稱這種現象為孤立效應。
針對確定效應和孤立效應,作者提出了前景理論。通過定義值函數而不是計算期望效用對行為進行刻畫。
1981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又提出了框定效應(framing effect),他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背景是在美國爆發了一種疾病,預計會有600人因此喪命。他們將實驗參與者分為兩組,告知第一組有A、B兩個方案來應對, 方案A:能救活200人; 方案B:有1/3概率救活所有600人,2/3概率一個也救不活。在這種積極框架下,雖然兩種方案平均都可以救活200人,但72%的被試者贊成方案A(即風險規避)。
而第二組被告知有C、D兩個方案來應對, 方案C:400人會死亡; 方案D:有1/3概率無人死亡,2/3概率600人全部死亡。可以看到盡管C與A是一樣的,D與B也是一樣的,但在這種消極框架下,78%的被試者選擇方案D(即風險偏好)。
1992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再接再厲,進一步完善前景理論,提出了累積前景理論(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對于人們為何會購買彩票等行為有了更完善的解釋。
二、理論間的關系
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前景理論之前,學術界對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產生了質疑,通過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一些期望效用理論所不能解釋的現象,同時給出了心理學解釋。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對這些碎片進行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前景理論。克服了期望效用理論的諸多缺點,真正地使行為經濟學成為一個經濟學分支。但同時前景理論自身也有一些缺點,比如不滿足一階隨機占優。即:如果結果只可能有兩種,好結果或壞結果,即使選擇B比選擇A有更大的概率出現好結果,更小的概率出現壞結果,在前景理論的框架下依然得不出B比A更好這一顯而易見的結論。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認為,這是由于對每個結果認定主觀價值和對每個結果賦予決策權重這兩個過程是相互獨立的。所以在累積前景理論中,通過引入扭曲函數,對主觀價值極高或極低的結果賦予較大的決策權重,使得決策權重的賦予依賴于主觀價值的認定,從而克服了這個缺點。
參考文獻:
[1] Kahneman,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