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蕾娜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1120)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是高校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 高校后勤社會化發展的方向越來越明顯。近年來, 社會各界積極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就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實踐證明, 積極推進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 建設高校后勤服務多元化平臺, 為高校后勤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提高了高校后勤事業發展的管理理念。
【關鍵詞】高校后勤 體制 社會化
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主要組成部分。實現高校后勤社會化,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才有可能有新的發展。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為學校教學、科研和師生服務的宗旨,要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務的質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減輕學校的負擔,提高辦學效益, 有利于保證學校的發展與穩定, 這是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也是檢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面對高校后勤改革的客觀實際,面對高校后勤改革的特殊性,究竟哪一種模式才能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究竟哪一種模式才能建立有中國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點與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體系,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
一、現階段我國的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1)注重改革形式,缺乏體制內容。高校后勤內部的機構、職能雖說不斷更新,但在體制的內容方面沒有多大的進展,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混亂,經營機制不清晰,物資浪費嚴重, 商業化氣息濃厚, 脫離了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則。
(2)注重經濟效益,缺少育人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在進行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時,應當將其服務育人功能與提高經濟效益二者結合統籌發展。但是,很多的實踐證明, 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以后,一些單位后勤實體往往過于追求經濟利益, 忽視了其服務育人的宗旨, 將有償服務納入到后勤實體的管理理念,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了很多不良的影響和后果,未能將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二、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的主要模式
(1)依賴型模式。分離以后的后勤經濟實體仍然依托高校母體,為學校提供后勤服務。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發生了變化,運行機制也發生了變化。雖然基礎設施、大型設備仍由政府和學校投入,但小型設備及新雇傭農民工的待遇主要由后勤集團或后勤經濟實體承擔。從這個意義上講減輕了學校和政府的負擔。這種依賴學校型的模式,被大多數高校所采用。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不成熟的條件下進行的,受到的制約和限制還太多,高校要求政治穩定,高校本身是高校穩定和安全的責任人,任何社會職能在現階段都難以主動為高校的穩定承擔責任,高校的穩定和安全需依靠高校現有的后勤體系,因此高校要保持對分離后的后勤集團的指揮權和控制權。而分離后的高校集團因經濟翅膀還不夠硬,也需要信賴高校母體作經濟靠山。在高校后勤社會化初級階段選擇這種相互依靠的形式還是明智的, 穩妥的。但也有弊端,后勤集團缺乏競爭意識, 有依賴性;積極性調動不充分, 社會化后勤進程慢。
(2)合作型模式。學校后勤與社會第三產業聯系, 讓社會參與高校后勤,讓高校選擇社會服務行業。這種模式是比較徹底的改革方式,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追求的理想模式,目前正處于嘗試階段,學校和社會行業雙方都在深入溝通和調整,如電信行業已取得預見成果,社會通訊行業中的電信服務幾乎占據了全國所有高校的市場。除此之外,保潔行業、飲食行業、房地產行業也在嘗試占領高校的市場,社會化后勤的樂觀前景已初見端倪。但也有局限, 社會行業參與往往有投資行為,需獲取利潤回報,與減輕學生負擔相矛盾;有的后勤工作不宜交給社會,如水電維修,教室管理、學生宿舍管理等。
(3)聯辦型模式。由若干所高校聯合起來,組成后勤控股公司,以連鎖、聯營方式形成后勤服務網絡, 為各高校提供后勤服務。 這種模式中還有一種操作方式就是徹底打破原有各高校辦后勤的局面,重組高校后勤力量,建立獨立于高校之外的專業公司、連鎖公司面向高校開展服務。聯辦型模式可以避免學校直接辦后勤;可以代表政府和高校行使后勤保障的職能,保持教育特色;可以有利于大宗采購,實現規模效益;可以緩沖改革壓力,避免直接進社會帶來的動蕩。但也有不足,聯合后勤集團不承擔高校的安全和穩定職責,高校的安全和穩定責任仍是高校自己;高校聯合后勤集團公司在高校的特殊市場缺乏競爭機制,易形成新的計劃經濟行業壟斷;聯合后勤集團公司機構重疊,辦公場所和人員配置成本增加;由于各校之間的地理位置差異,教學資源不易共享;各校還得有一整套維持日常后勤工作的人員,如校園保潔、水電和教學科研設備維修、教室和宿舍管理、飲食服務等。
三、深化社會化改革的對策
(1)重視資產管理。后勤資產是后勤服務的重要物質基礎,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后勤的保障水平和質量,而資產的管理更是關系到國有資產能否發揮最大效益和保值增值。因此,必須重視資產管理的優化。一是學校應當保持對后勤的必要投入,保證各類設施能夠滿足后勤服務的實際需要。二是必須明晰資產的產權關系,盡量避免因產權不清引起利益紛爭。三是要合理配置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運作成本。四是應當以合同或協議的形式,明確各自的責、權、利,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2)加強后勤隊伍建設。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主體是后勤隊伍。但是,眾所周知,目前高校后勤員工大多年齡結構偏大,知識層次偏低,現代企業管理的經驗缺乏,經營管理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應加大力度從多方面對后勤員工隊伍進行優化。首先,需適度引進吸納急需的管理骨干和技術人員,以滿足后勤保障的人才需求。其次,應加大員工的培訓力度,挑選管理和技術基礎較好的員工進行專業的進修和訓練。再次,應積極營造良好的用人留人環境,做到人盡其才,優才優用,并盡量做到以福利留人和感情留人。
總之,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還存在一些與市場經濟體制不適應的問題,我們應當依據國家關于高校后勤管理體制改革的政策與法規,參照企業改革經驗,以持續發展為主題,以產權制度為核心,運用市場化的有效手段,注冊成為市場獨立法人,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有效的高校后勤管理企業制度,共同構筑服務高校、面向社會、參與競爭、富有活力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李蓋虎.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模式選擇與分析 [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