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勛
傾聽是一種教學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言辭,才能發現肉眼及其他感官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才能觸及學生內心復雜的世界。但是,部分教師往往忽略了“傾聽”,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生的言辭或拒絕傾聽學生的意見,這種缺乏傾聽的習慣,使孩子積極回答問題的熱情被無意冷漠,孩子的思想火花被武斷地扼殺。
一、傾聽的常見誤區
(一)拒絕傾聽
由于課堂活動是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的活動,于是,有些老師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教堂效率”,就一味地按照教參設計的流程進行課堂教學。由于時間與教學任務的限制,老師會有一種緊迫感,這種緊迫感常常讓老師迫不及待地打斷學生的言說,很少注意學生是否顯得不安或不自在。
(二)虛假的傾聽
虛假的傾聽是指老師做出了傾聽的姿態卻對學生所說的話沒有做出任何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問時許多學生紛紛舉手,被點名的學生挺胸抬頭興奮地講自己的想法,可老師一會看教案或一會兒又看課本,或在黑板上抄寫與學生回答無關的內容等,等到學生回答完后就繼續下一部分的教學活動,至于那個回答問題的學生則被不知不覺地遺忘了。這種沒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更深層次交流的提問,并未對學生的認識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其原因是教師沒有認真傾聽,沒有做任何評價造成的。
(三)片面的傾聽
所謂片面的傾聽,就是教師有選擇性地傾聽自己所喜歡的聲音,對那些有損自己尊嚴和不符合教材內容的聲音加以排斥。教師的地位使學生的言論及思想可能成為學生的話語方向,因而有意無意地誘導學生發出自己愉悅的聲音,但是,這也許不是學生內心真實的聲音。這樣,既扭曲了學生的心理,也扭曲了教育的目的。其原因是教師太過自我,或太過注重教材內容而未考慮學生思想的具體表現。
(四)錯誤的傾聽
錯誤的傾聽是指教師誤讀了學生的想法。要么將“是”聽成“不是”,或將“不是”聽成“是”,要么沒有聽出學生話語中的實質意義,誤讀了學生真實的想法。一位老師講《凡卡》一文時問:“凡卡在寫第一字前為什么要看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教材答案是想求神靈保佑自己寫信時不會被老板發現)。有的學生說:“他在老板家里受盡了折磨,神靈從來沒有保佑過他,他‘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我想他恨神靈”。這位老師一愣,問:“誰還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說:“老板在家里經常把他拉到神像前打他,當他這時看到神像時也許心里會很害怕?!崩蠋煕]作任何評價,又問道:“誰還有自己的想法?”又有一位學生說:“凡卡在寫信前只是隨便看了一下神像,因為天黑,他又點著蠟燭,所以神像顯得很昏暗。”這些說法都與老師的想法是不相符的,老師只好將教參答案大聲地一字一頓地重復了兩遍。其實,孩子們的“恨神像”,“害怕挨打”,“隨便看了一下”的想法完全能講通。況且,九歲的孩子,其頭腦也許沒那么復雜。
二、傾聽的有效策略
傾聽是用耳朵聽學生的言辭,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與關注。它凝聚著無限的教育智慧,其中包含著開放的理念、尊重的姿態、民主的態度與現代的方式等。
(一)注視與平等
注視并不是較長時間地盯住學生看,而是指教師在傾聽時主動和學生目光接觸,用心體會兒童的內心世界,用平等和尊重的態度來傾聽,可以獲得來自學生反饋的信息,才會與學生產生共鳴。而且還可以收到教學監控的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影響,同時,教師有可能采取有效的尊重生命的教學方法。
(二)關注與耐心
教師要善于通過自己的目光、神情與傾聽的姿態向對方傳達一個信息:“你所說的一切都十分有意思,我非常希望了解你的一切?!睆亩o予對方最大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堅持關注學生的聲音,哪怕是錯誤的聲音,才有可能進入學生心靈的深處,捕捉到他們的需求。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時,不要打斷學生的說話,并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要從學生的言語中捕捉到他們的心理、能力的細微變化,鼓勵他們再大膽地想一想,勇敢地說一說,用足夠的耐心包容孩子。
(三)巡視與共情
教師和每個學生的空間距離不一樣,對問題的理解和觀察的準確性也不盡相同。因此,當傾聽學生的言語時應該從講臺上走下來,到同學中去巡視。這樣盡可能多地收集來自學生更準確的反饋信息,并能對其他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監控,同時也讓回答問題的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回答問題的重視。另外,當教師傾聽時,對學生的言語及情感要適時表露出自己的理解與認同。這樣,就有可能在情感上達到共鳴,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與自己同思索、共歡悲。
(四)欣賞與學習
教師在傾聽過程中,應以欣賞的態度對待每個不同的聲音,同時也是向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有濃厚的好奇與自己的猜測。所以,在傾聽時以欣賞和學習的態度是十分必要的,在反思自己的同時與學生平等交流,才能實現教師與孩子的教學相長。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以平等、耐心、欣賞與學習的態度來傾聽,才能關注到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才能尊重學生的思想差異,才能豐富教學活動。同時,也就有可能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毛碧琴.傾聽學生,了解學生.學苑教育[J],2015(22):25.
[2]陳廣陽.傾聽學生的意見[J].江蘇教育,19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