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軍
真實,是一切教育的靈魂,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真實生活中,兒童的真實是課程的基礎,真實的品德與社會課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與追求。給學生一個真目標,讓學生體驗真過程,使學生流露真感情,讓學生做出真選擇,對學生做出真評價,用真實演繹品德與社會課的精彩。
一、制訂真目標,讓出發點和歸宿統帥靈魂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魂”,教學目標是一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真實目標的制訂與實施,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新課伊始的源頭。
如,在教學《傳統與現代》(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一課時,我結合本校的課程資源,請學生去陶藝室,讓學生真的走進陶藝世界。因此,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親自動手制作泥陶和現代陶藝的基本過程,知道傳統手工和現代工業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親自動手制作泥陶,培養學生樂于與人合作探究的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熱愛祖國,珍視祖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情感,為學校、為祖國而自豪的情感。
這樣的教學目標制訂深入細致地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仔細揣摩泥陶與現代陶藝的聯系。有這樣的目標作為心中的標尺,引領學生了解有關陶藝的知識,培養學生親自動手制陶的能力,關注了學生對陶藝熱愛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最終實現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體驗真過程,讓思維與體驗和諧共舞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在學生思維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也就是說“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聽過的能記住30%,看過的能記住50%,做過的能記住80%。體驗真過程是一個做中學的過程。
以《傳統與現代》這一課為例,我沒有在教室里上,而是把學生帶到了陶藝室,因為孩子們開設了陶藝課,讓學生盡情發揮,感受指尖上的藝術,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感悟、體驗,只有離生活越近,體驗才越深刻,感悟才最真實,才會達到與體驗共舞的效果。
教學中,資源的介入豐富了學生真實生活的體驗,學生的合作探究提升了理解感悟,迸發著思維創作的火花。看著一件件不太成熟的藝術作品誕生了,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了學生的個性,我接下來就讓學談感受。記得有位學生說:“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的藝術。通過我親自動手,我的作品《神鹿》就誕生了,因為我的家鄉是梅花鹿之鄉,我為我的家鄉感到驕傲和自豪。”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學生的意念,更加了解了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的不同。滿足學生回歸自然的體驗,用智慧裝點自己的美麗人生。
三、真情實感如春雨,潤物無聲扣心弦
真情實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灑在這片土地上,感人心者,莫失乎情。真情能打動人,在一定的條件下,人的真情可以互相傳染、互相影響,進而產生共同的情境,且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深刻的教育。真情實感如春雨,潤物無聲扣心弦。
例如,在講授《變化著的人,變化中的家園》在了解農民工這一環節時,為了激發學生對農民工的敬慕,我先讓學生觀看《農民工之歌》視頻歌曲,觀看外來打工者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妻兒,獨自入城打工的畫面,學生欣賞后感受至深,談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又引導:同學們,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一些農民工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你們能說說嗎?有一名學生說:“老師,我的父母就是農民工,我今天制作了課件,我想到前面演示一下。”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工,都是外出的打工者,第一張照片就是他的爸爸在幾十米高的腳手架上,身影仿佛在空中飛舞,只能看到他黃色的安全帽在躍動。孩子介紹到這里時,眼淚奪眶而出,他說:“爸爸的工作太危險了,真的很擔心他。”第二張照片只見鋼花四濺,機床額轟鳴,這是媽媽在工地捆綁鋼筋的場景。他說:“當我暑假去他們工地時,我驚奇地發現他們在如此炎熱的工作環境下表現出來的卻不是浮躁不安,而是豁達樂觀。”此時我和同學們都被這種情境深深地感動著,這時,我趁熱打鐵,出示教學課件《贊美您,建筑工人》。
筑過數不清的大樓,你們還住著簡陋的工棚。
每一塊空心磚,都和你們的手指親吻過。
每一根立柱,都是你們聰明才智的結晶。
鋼筋、水泥、混凝土離不開你們勤勞的汗水。
豎起塔機摘星斗,躍上樓頂看日出,奉獻家鄉的建筑業,裝點美麗滿春城。
……
同學們激情滿懷,讀著、感受著、體會著,這樣的設計,我及時地捕捉了生活中的源頭活水,我創設的真實情境,獲得了學生真情實感,觸動了他們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抒真情,是心靈在撞擊心靈,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真實的教育應該人人是德育人,處處是德育處,時時是德育時。在課堂中展現真實的自我、真實生活、真實情感的互動,讓我們用真實演繹品德與社會課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