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芹秀
摘 要: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借鑒溫素彬提出的三重績效標準,構建了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以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對公司社會責任績效進行評價,并相應提出了提高公司社會責任績效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2-0010-04
引言
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產品的內在質量等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染色饅頭”、“毒藥丸”等事件卻層出不窮,誰是真正的幕后黑手?眾所周知,生產產品的企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在社會中扮演“經濟人”和“社會人”的雙重角色,其作為“經濟人”,主要目標是創造利潤,而作為“社會人”,則應承擔對員工、社會弱勢群體和環境等的社會責任。如果企業一味追求利潤,則必然會影響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那么,企業應如何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充分扮演好其“社會人”的角色?筆者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借鑒溫素彬提出的三重績效標準,構建了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對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績效進行評價。通過對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績效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反映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效果,還可以在一個更為具體、客觀、科學的層面向社會公眾傳達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并為上市公司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提供經驗和借鑒。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的構建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stake holder)最早由斯坦福大學研究所在1963年的一份內部備忘錄里提出,被界定為“那些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企業組織將不復存在的群體”。利益相關者的鼻祖Freeman于1984年對利益相關者定義是“一個組織里的利益相關者是可以影響到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其實現影響的群體或個人”。1991年,Wood第一個在理論上正式將利益相關者理論引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Wood認為,相關利益者觀點可以回答企業應該為誰承擔責任的問題。而第一個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實證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學者Clarkson認為,利益相關者管理模型有助于將公司戰略管理的概念建立在與公司主要利益相關者關系和重要社會問題之上。利益相關者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只有滿足了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才可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的構建
目前,學者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已經從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轉向對各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的履行方面,即企業應該履行對股東的經濟責任、對弱勢群體的道德責任、對政府的法律責任以及對環境的生態責任等。筆者借鑒溫素彬、薛恒新(2005)提出的三重績效評價模型,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指標體系。另外,考慮到指標選取的具體原則和數據的可獲得性,篩選出如下表1所示的三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
二、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績效的評價
(一)樣本選取
文章選取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以2012年的數據對廣東省制造業的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績效進行評價。為了盡量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從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中剔除ST公司、中小板塊的公司、創業板塊的公司以及數據不全的公司,最終選擇出52家上市公司進行研究。文章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網易財經和上市公司年報,數據處理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
(二)廣東省制造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績效的綜合評價
由表1可知,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涉及到多個指標的綜合評價,為了科學分析各個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重要程度,采用因子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因子分析法是用少數幾個公共因子去描述多個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以較少的幾個公共因子反映原始資料的大部分信息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因子分析法,可以比較方便地找出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公共因子。
1.因子分析法的檢驗及數據預處理
首先檢驗所選取的指標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一般采用Bartletts球形檢驗和Kaiser-Meyer-Olkin(簡稱KMO)統計量來判斷。Bartletts球形檢驗如果結果顯示相關系數矩陣不是單位陣則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用于檢查變量間的偏相關性,一般情況下,如果KMO值在0.6以上則效果較好。通過SPSS16.0統計軟件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結果可知,對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所選取的指標適合采用因子分析。另外,考慮到眾多指標的量綱不同造成的影響,對各個評價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2.公共因子的提取和命名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了5個公共因子,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提取的5個因子特征值分別為2.983、2.538、2.062、2.040、1.024,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76.049%,能夠較好地反映14個原始指標所包含的信息。
表4為樣本數據經過旋轉之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其中,速動比率和現金比率在主因子1中有較大的載荷,分別為0.884和0.875,由于這兩個指標關系到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績效,因此,將因子1命名為企業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績效因子。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在主因子2中有較大的載荷,分別為0.875和0.926,由于這兩個指標關系到對股東的社會責任績效,因此,將因子2命名為企業對股東的社會責任績效因子。應付賬款周轉率和供應商貢獻率在主因子4中有較大的載荷,分別為0.814和0.924,由于這兩個指標關系到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績效,因此,將因子4命名為企業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績效因子。國家貢獻率在主因子3中有較大的載荷,為0.816,由于這個指標關系到對政府的社會責任績效,因此,將因子3命名為企業對政府的社會責任績效因子。環保費用支出比在主因子5中具有較大的載荷,為0.970,由于這個指標關系到對生態的社會責任績效,因此,將因子5命名為企業對生態的社會責任績效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