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摘 要: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也受到限制,對外貿易額大幅下降。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建立、發展和壯大,中國首倡建設的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提出的,但進展緩慢。基于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發展的形式、大國在中亞地區的博弈及中亞國家的對策,推出自貿區發展的問題。通過加強人文交流,通過文化軟實力增強中亞民眾對我國的認同感,更加有利于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從而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制約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2-0127-04
近些年,世界經濟進入一個低谷期,各國紛紛出臺各種經濟政策來刺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匯率低估、貿易壁壘、配額等保護本國經濟的措施也不斷出現。一個能刺激經濟長期保持發展的政策,是各國都在考慮的國策,而自由貿易區符合這個標準。我國也希望在世界經濟蕭條的大環境下保持經濟中高速發展,建設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提出的。
一、世界三大自貿區簡介
(一)北美自由貿易區
美國和加拿大利用發達的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通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來進一步加強在墨西哥的優勢地位,擴大墨西哥的市場;而墨西哥則可以利用本國廉價的勞動力來降低成本,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將商品出口到美國,還可以從美國獲得巨額投資和技術轉讓以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本國產品的更新換代,在垂直分工中獲取較多的經濟利益。三國之間密不可分的經濟關系成為它們合作的紐帶。
(二)歐盟
歐盟實質是一個經濟實體和政治實體相結合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歐盟為了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保證成員國協調發展,制定了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經濟政策主要是協調成員國之間區域政策的制定實施,歐盟設立了職能機構和顧問機構。歐盟委員會屬于職能機構的常設執行機構,負責政策、法規、報告和建議的起草,以確保政令在歐盟成員國暢通。區域委員會屬于顧問機構,主要負責區域政策和社會發展進行評價和咨詢,提出區域發展的政策和建議。歐盟地區發展基金專門用于實施區域政策的財政撥款,主要為發展落后地區提供資金和進行協調。歐盟還利用歐洲投資銀行、歐洲煤炭和鋼鐵聯合體、歐洲社會基金和農業指導與保證基金等來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歐盟希望通過消除貿易壁壘,發揮各成員國的比較優勢,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在產業鏈上實現分工合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1]。
(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從經濟規模上看,將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二、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發展情況
中亞五國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市場。中亞五國的油氣、石油、煤炭、鐵、錳、鉻、銅、鉬、金、銻、鋅、鋁土等礦種的儲量和產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可以補充我國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中亞五國出口到我國的主要商品有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氣、化工及塑料制品、鋼鐵、銅及銅制品、貴金屬等無機化合物、礦物、礦物燃料、礦砂、礦渣及礦灰等。我國在輕紡、機電、通訊等領域發展較快,可以滿足中亞國家的市場需求。我國出口到中亞國家的主要商品有紡織品、服裝、鞋帽等日用消費品、機械和通訊設備、小型農機、交通設備、建筑材料、五金工具、瓷制餐具、家電等。我國與中亞國家在開展進出口貿易時存在互補優勢。
2003—2014年,我國對中亞五國貿易強度平均指數(■)分別為:哈薩克斯坦2.54,吉爾吉斯斯坦6.08,塔吉克斯坦2.92,土庫曼斯坦1.10,烏茲別克斯坦1.33[2]。也就是說,2003—2014年,我國對中亞五國的實際貿易額均超出期望值,貿易發展潛力巨大。
三、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對比分析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主要由發展中國家構成,產業分工不明顯,雷同化生產嚴重。北美自由貿易區中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國家,墨西哥是發展中國家,但美國和加拿大產業內水平分工有明顯優勢,美國、加拿大同墨西哥的垂直分工明顯。歐盟主要成員國都是發達國家,產業水平分工優勢明顯。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中的6個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就產業分工而言,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情況是優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而中國-中亞自貿區的情況又好于中國-東盟自貿區。
四、以引力模型分析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問題
(一)貿易引力模型:Tij=A(Yi Yj /Dij)
該模型中,Tij是雙邊貿易總額,Yi是國家i的GDP,Yj是國家j的GDP,Dij國家i和國家j的距離。不同學者,不斷地豐富引力模型,把距離總量分為5個矢量:地理距離、經濟距離(價格差異、勞動力成本差異、需求偏好差異、自由貿易區指標、自由貿易區數量)、技術距離(研發人員密度差)、政治距離(雙邊國貿易沖突)和文化距離(同一語言)。政治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它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3];也有可能兩國關系很好,但是在涉及到本國利益時,很可能不做絲毫讓步。因此,貿易沖突不能解釋政治距離的全部。
(二)用引力模型解釋自由貿易區
1.北美自由貿易
美國和加拿大的人均收入比較接近,需求偏好接近。引力模型認為,需求偏好接近的國家,有利于增加貿易規模,這與實際當中美國和加拿大產業的水平分工做得很成功相一致。兩個發達經濟體與墨西哥雖然在技術上差異很大,在引力模型中,技術差異越大,構成對貿易的阻礙越大。但從貿易結構上看,墨西哥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同時是加工產品進口國,不是同類產品的出口和進口,兩者對對方的出口產品均有需求。也就是說,加拿大和美國向墨西哥出口的產品,符合墨西哥的需求偏好;墨西哥向美國和加拿大出口的產品,也符合美國和加拿大的需求偏好。
2.歐盟
歐盟主要由發達國家組成。近些年,雖然有東歐國家成為歐盟成員國,但這些加入的國家經濟實力也很強,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因此,用引力模型的需求偏好相近有利于擴大貿易量,也符合歐盟的實際情況。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由11個國家構成。其中,新加坡發展水平最高,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因為都是發展中國家,出口和進口有很大的重疊性,這樣就加劇了彼此之間的競爭。再加之南海爭議以及域外大國的介入,貿易形勢不樂觀。用引力模型的技術距離、經濟距離和政治距離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
4.中國-中亞自貿區的建設
我國因為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能源、礦產和原料,中亞五國加工制造業較弱,雙方都有貿易需求。我國與中亞國家已經解決了領土劃界問題,我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人均收入水平比較接近,因此,我國與中亞五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兼顧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產業分工優勢、歐盟的需求偏好優勢,避免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彼此競爭和領土爭端的劣勢。按此,中國-中亞自貿區應該可以建設成功,但是在引力模型中,政治距離的不確定性是中國-中亞自貿區至今遲遲沒有建成的關鍵因素。
五、大國在中亞地區的博弈與中亞國家的對策
20世紀初期麥金德提出“支軸地位”:誰掌握了東歐,誰就掌握了中心地帶;誰掌握了中心地帶,誰就掌握了世界島;誰掌握了世界島,誰就掌握了世界。
俄羅斯希望由其主導的歐亞聯盟的最高形態定位在政治和經濟聯盟,而哈薩克斯坦對政治聯盟持謹慎態度[4]。俄羅斯官方多次表示,希望在歐亞經濟聯盟框架內建立貨幣聯盟,發行統一貨幣,而均被哈薩克斯坦官方拒絕。中亞國家對俄羅斯的“帝國情結”一直有所警覺,擔心主權因一體化進程而遭到侵蝕,一直反對政治上的融合或主權的過度讓渡,從而積極推進多元外交。“平衡外交”成為中亞各國與世界互動的基本方式,注重調動不同屬性的力量在地區內形成制衡,以便得到安全和經濟上的援助[5]。
美國的中亞戰略目標基本圍繞了三大核心內容:安全利益、經濟利益和人權目標。然而,中亞國家在美國所倡導的民主化、市場經濟、法治和人權等事務上進展有限,甚至出現了“倒退”。隨著美國在阿富汗軍事存在的萎縮,在中亞之外還存在著更為重要的安全關切,而且可動用的資源有限,因此,美國考慮將維護阿富汗和中亞安全和提供地區性“公共產品”的任務分給俄羅斯和中國,以減輕美國的負擔[6]。
正如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所說,“這個地區在地緣戰略上對美國的含義十分清楚:美國相距太遠而無法在歐亞大陸的這一部分成為主導力量,但美國又太強大而不能不參與這一地區的事務。”[7]
從2015年開始,美國對中亞的政策就出現明顯變化。其與每個中亞國家的接觸旨在實現三個重要目標:加強伙伴關系,以推進共同安全;鍛造更緊密的經濟聯系;推動和倡導善治和人權。美國中亞戰略的重心開始轉向經濟和民生。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在中亞這塊版圖上,希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將成本降至最低,這也是符合美國長期的歐亞戰略利益的。
六、中國-中亞自貿區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一)從大國的戰略調整到中亞國家的反應,可以推出,我國要在中亞有所作為更可取的是在經貿和安全兩個領域
2014年以來,隨著美軍從阿富汗撤軍,與阿富汗相鄰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邊境安全壓力不斷增大,宗教極端勢力的持續活躍是近年中亞國家面臨的最主要的非傳統威脅。而中亞國家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毒品生產和轉運中心之一。中亞國家都是年輕的國家,在安全和經濟方面都在不斷探索的過程。
中亞國家與我國最感興趣的合作是經貿和安全。中亞國家之所以加入上合組織,與上合組織最初合作是建立在安全和反恐的基礎上密不可分的。中亞國家對中國的投資感興趣是因為中亞國家的民族工業比較落后,希望我方能幫助他們發展基礎工業。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中亞國家對我國的經貿合作主要是以輸出資源和能源為主。中亞國家最為擔心的是成為政治附庸國或威脅到本國的獨立和安全。
(二)我國應注重與中亞國家的非正式溝通,應避免在對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正式場合突然提出重大合作事項
自從上合組織建立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推動上合組織自貿區的建設,但一直停滯不前。2015年12月15日,我國在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四次會議上,再次提起自貿區的建設。那么,歐亞國家的民眾是怎樣看待上合組織自貿區的?以下是中亞國家及俄羅斯精英人士的一些觀點。
哈薩克斯坦專家認為,哈薩克斯坦如果加入上合組織自貿區,加工制造業將無力與中國企業展開競爭,哈薩克斯坦完全擁有實現所需食品與商品自給的能力,加入上合組織自貿區弊大于利。烏茲別克斯坦第一副總理阿齊莫夫表示,烏方還沒有做好進入自貿區的準備。俄羅斯學者表示,如果上合組織實現自貿區,哈薩克斯坦生產企業很難與中國企業展開競爭,關稅收入也將降級[8]。從中亞國家的利益考慮,精英人士的見解也是中亞國家官方所擔心的。在重大場合提出重大合作事項,表明我國對建立自貿區的誠意和重視,而在誠意和重視沒有消除中亞國家的顧慮之前,建立自貿區的前景是模糊的。因此,非正式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人文關系基礎不夠深厚,部分精英和民眾對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存在既有期待也有擔心[4]。
(三)中國在中亞國家的投資和安全合作應當適度
1.從建國至今,中亞五國與其他國家合作更多希望是建立在安全和經貿層面上的合作,而非政治合作。任何合作,只要涉及到政治層面,中亞國家都非常警惕和慎重,對此我們應該完全理解和尊重。中美俄在中亞地區都有自己的戰略利益,而中亞國家在建國25年來,之所以經濟有很快發展,就是在大國之間尋找平衡的結果,中亞國家不希望任何一個域外大國干涉他們的政權。中亞國家領導人每次在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時都會談到本國急需發展的領域[9]。因此,只有在經貿方面有利于他們時,中亞國家才表現得比較熱情;而我國在中亞國家大量的重復建設,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在中亞國家的投資要適度。從我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結構來看,中亞國家擔心本國的民族工業不能崛起是合乎情理的。墨西哥的民族工業是比較落后的,雖然墨西哥在貿易方面自北美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受益很大,但民族工業落后,貧富差距過大,與自貿區建設的初衷相悖。因此,要建設中國-中亞自貿區的前提之一是在經貿合作讓中亞五國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幫助中亞國家的民族工業發展。這就意味著我國在幫助中亞國家發展民族工業的同時,要保持技術上的優勢。
2.在打擊“三股勢力”和反恐等涉及安全合作方面,只有在中亞國家求助于我國時,才應該考慮。應避免中亞國家沒有表態,而直接提出軍事援助事宜,否則會引起中亞國家更大的猜疑。
七、中國與中亞國家長期合作的戰略、戰術
我國多次提出建設中國-中亞自貿區以及“一帶一路”的合作,但中亞國家反應比較謹慎。因此,應在中亞國家最需要幫助的方面加強合作,通過人文交流使中亞國家對我國更加了解,使合作更加順利。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需要以長期而穩固的人文交流為基礎。
中亞國家是傳統的穆斯林國家,而中華文化與穆斯林文化差別太大,也是深化交流的障礙。我國與傳統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的關系為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但這種關系的形成是以巴基斯坦的滅國和后期大量的援助為基礎的。因此,要與中亞國家深化合作,在目前的形勢下,應該以逐步深化人文交流為前提,單方面的加速經貿合作的行動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得到的結果不一定理想。
應加深與中亞國家的文化和教育領域的合作。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比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差異更大(薩繆爾·亨廷頓,1993),使我國與中亞國家合作存在障礙。這種障礙可以表現為突厥語系的土耳其在中亞國家的文化傳播更受到中亞國家的歡迎,而我國的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對中亞國家的民眾來說只是為了當翻譯,為了更好的就業。
土耳其20多年來主要以民族和語言等文化因素為紐帶、以政治體制為范式、以市場經濟為手段、以軍事安全為保障,借助這些條件來推行其中亞戰略。在中亞積極開展起雙邊或多邊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合作,因此,土耳其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關系很親密。土耳其在中亞國家的文化傳播的成功得益于共同的突厥民族,在歷史、語言、生活習俗、宗教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10],以及國家重視文化在中亞國家的傳播和長期的影響。
中亞民眾對中華文化傳承的美德認知的缺失、對中華文化接受心理,是中華文化走向中亞的不容忽視的障礙。而要達到真正的互信與理解,就必須倚重人文合作來化解隔閡[11]。我國在中亞國家的文化傳播時間較短,要讓中亞國家在較短的時間接受差異如此之大的文化是不現實的。
應該探索中亞國家感興趣的文化方向,而不僅僅是在共同價值觀下的儒家文化的傳播。可以在剪紙、書法等文化傳播形式方面更加多元化,探索中亞民眾更愿意接受的文化交流方式。人文交流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中華文化在中亞傳播相對來說本身就有一定的劣勢,這就需要注重傳播的策略和方式方法。中華文化在中亞國家的傳播最好能從小學階段就開始,讓中亞國家的年輕人更加了解和理解中國,這是一個長期過程。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文化傳播理念對中亞國家的影響更深,發揮的效果最好。
結語
新疆是我國綜合保稅區最多的省區,目前,新疆正在申報全國第三批自貿區。2016年5月17日,霍爾果斯中哈自貿區項目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哈方區隆重舉行,這一重大舉措為中國-中亞自貿區建設帶來了轉機。我國在中國-中亞自貿區建設方面已經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自貿區的建設是我國和中亞五國共同的事業,一方的努力需要共同的配合。
參考文獻:
[1] 李武.歐盟區域經濟政策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11,(5):2-3.
[2] 秦福強,史巧玲.“一代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分工與合作——基于貿易相關指數分析[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2016,(2):128-129.
[3] 羅來軍,羅雨澤,劉暢,Saileshsingh Gunessee.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導的雙邊國際貿易檢驗[J].世界經濟,2014,(12):72-76.
[4] 趙華勝.淺評中俄美三大戰略在中亞的共處[J].國際觀察,2014,(1):107.
[5] 許濤.中亞地緣政治變化與地區安全趨勢[J].現代國際關系,2012,(1):29.
[6] 袁勝育,錢平廣.美國中亞戰略的困境、發展與轉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12):56.
[7]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97.
[8] 別克君.哈薩克斯坦是否愿意加入上合組織自貿區[EB/OL].哈薩克斯坦資訊,2015-12-27.
[9] 趙常慶.對接需要信心、耐心、決心[J].歐亞經濟,2016,(5):4.
[10] 李琰.土耳其在中亞地區的語言傳播戰略及其對我國漢語國際傳播的啟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5,(2):139.
[11] 焦一強.中華文化走向中亞障礙因素分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81.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