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之
摘要:“工匠精神”不僅對于傳統的手工業有重要意義,對于當代的教育也具有指導性作用,并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于教育而言“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如果教育重塑脫離“工匠精神”就會是喪失最本真的目的性。
關鍵詞:“工匠精神”;教育重塑
隨著“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成為眾多媒體的關注熱點,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全社會各行各業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然也包括教師隊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教師與教育行業的改革需要“工匠精神”;從當下現實著眼,特別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重塑則更需要“工匠精神”。
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曾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教書匠”這個略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匯成為教師行業的一頂帽子,特別是一個“匠”字更是將教師這個行業置于社會底層行列,他們賴以生存的 “知識”“理論”無法改變“治于人”的困境,他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所輕視,所以面對教育家的“頂層指示”即空談咬文嚼字的新理念、癡迷于新教學模式的建構、輕視課堂教學知識打磨和積淀、一些層出不窮的教育新詞匯等等,教育一線上的“教書匠”只得疲于應對與改變,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教書匠”和“教育家”間的隔空喊話,即一個“高高在上”,另一個“低到塵埃里”。如若這樣“對峙”下去則不利于教育系統的健康循環。所以,教師行業樹立“工匠精神”迫在眉睫甚至刻不容緩,這不僅時代精神的需要,也是中國教育的必然選擇。《管子·權修》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其實就是一種“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教育重塑的最優途徑與長效舉措,所以要做到如下四點:
一是尊重教師的經驗積累。教育經驗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一線上不斷積累起來的,也是個性化的。因為帶著每個教師對生命感知的溫度,所以才會彌足珍貴。所以不能用新的教育理念將所有的個性化與人文化的課堂經驗“撕碎”,更不能將其全都視為固化的、膚淺的,這些時間積累的成果無需被新理論所替換或刪除。
唯有用“尊重經驗、育人為本”的職業精神,才會讓教師逐步從邊緣到中心。
二是推行新老“幫扶”制。教育經驗的彌足珍貴與獨一無二,會隨著某些學科教師的離職或離世而徹底消失,“人亡藝絕”的《廣陵散》悲劇不應該發生在當下的教育界。教學本身雖有各種原則和方法,但是這些原則與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體運用,卻無法還原為一定的原則與方法,必須借助教師的判斷力與接受力。因此,教師教育必須重視教育經驗傳承,“工匠精神”之所以具有價值,就在于它的傳承甚至除故納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教育經驗的傳承是教育重塑的根基,所以依靠“傳、幫、帶”,落實 “幫扶”,教育才可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與“跟進”。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是在平時的教學當中積累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師的安身立命之本。對于教師來說就是不僅要“會教”而且更要“教會”。但是,當前對于教師的評價已經脫離了教師核心技藝。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為考而學,不是為教而學”甚至“課題研究”重過“教學”,導致教師陷入只是為名譽而沉醉,不是為教學而研究的怪圈。所以建構能力本位的教育才是康莊大道,以核心技藝為中心的評價標準才是正題。
四是強調職前教師教育。一些新入職的年輕教師對于新的教學方式接受快且運用靈活,如微課、翻轉課堂等等,但是其中不乏有些人“三字一話”卻不過關,這些都是教師的基本功。其實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與這些基本要求不沖突。“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師范類院校應該將這個任務承接下來,把作為教師最基本的技藝傳授給準教師。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重塑具有時代價值。當然教育重塑不是“流血革命,鏟除一切”,而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重塑的動力不僅要足更要把握好著力點,決不可“邯鄲學步”。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轉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們都不能忽視基本功的培養和輕視職前教師的培訓。
誠然,教育重塑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也不是千難萬險,只要有“工匠精神”樹立在心中,教育重塑才走上康莊大道。教師熟練掌握各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時間與精力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進而實現教學層次的深化,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唯有理論結合實際,并能根據教學實際進行變通,教育重塑方可見成效。
參考文獻:
[1]張健.“工匠精神”生成的三重視界[N].中國教育報,2016-11-15(009).
[2]王加強.教師教育:重拾“工匠精神”[N].中國教育報,2016-4-2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