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虹蕾
摘要:20世紀之前的黑人文學作品大多是男性作家所寫,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以男性為重。隨著女權運動的不斷發展,20世紀,一大批黑人女性作家,通過不同的角度塑造多種類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再現黑人女性真實的生活狀態,關注她們所受到的來自于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壓迫,促進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本文系統歸納了現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題材選取的特色,揭示現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題材選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國;黑人;女性文學;題材
20世紀之前的黑人文學作品大多是男性作家所寫,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以男性為重。雖然偶爾也會出現黑人女性作家,但所占的分量無足輕重。以男性人物為主的黑人文學作品中大多充斥著強烈的男性意識,無論是在種族問題,還是其它社會問題上,男權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都表現得及其明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黑人女性文學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對于黑人女性的漠視,以及黑人女性堪憂的社會地位。
20世紀,隨著女權運動的不斷發展,女權主義者隊伍不斷狀態,一些黑人女性開始認識到自身社會地位的邊緣化,日益關注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態,黑人女性文學也就隨之誕生。一大批黑人女性作家,通過不同的角度塑造多種類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再現黑人女性真實的生活狀態,關注她們所受到的來自于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壓迫,促進了女性意識的覺醒。
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影響,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作品在創作主題和寫作技巧上都表現出了后現代主義的特征。這一時期是社會歷史發生變革的重大時期,無論是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還是在社會的道德標準、價值體系上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促使一大批有歷史責任感的黑人女性作家通過文學創作的形式來喚醒黑人女性的意識,促進她們完成自我身份的構建,與傳統的黑人文學作品相比,黑人女性作家突破傳統創作主題的限制,更加關注社會現狀,旨在通過自己的作品幫助黑人女性群體們認識自我、找到自我,從而更好地融入到美國這個多元文化社會中。
一、現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題材選取的特色
(一)神話題材的選取
所謂的神話,實質上是一種表達方式,通過一種超自然或者虛幻、魔幻、奇異的形式來接受某些自然界的現象或事物,以此來表達人類的某種經驗或想法。每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價值觀、信仰、信念都是神話產生的重要基石。反過來,神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這個國家的價值觀念,代表人們對現實的看法和態度。詹姆斯·奧·羅伯遜在《美國神話,美國現實》中寫道:“神話是非理性的,至少它不受邏輯的支配,有時基于信仰而不是理性,基于理想而不是現實。”除此之外,神話傳說還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力去表達人們內心的愿望,從而給人們帶來希望,成為人們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認識世界的有效手段,正是這一特性,使得神話具備了寫實手法所不具備的藝術效果。
生活在美國的黑人女性,她們誕生于自己本民族文化之下,又受到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的影響,因此對于神話這種能夠帶給她們希望的文化形式更加依賴。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運用神話的主題,意圖并不是要單純地對文化進行重塑,而是旨在通過這些神話傳說給人們以希望,同時,由于黑人女性群體在現實生活中所遭受的痛苦無法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達,因此,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們試圖探求能夠體現黑人女性愿望的神話,以此來撫慰黑人女性心靈的創傷。
在非洲傳統文化之下誕生的神話傳統,被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應用到文學創作之中,不僅借助神話傳說的宣泄和解釋功能,藝術性地再現了黑人群體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悲慘現狀,而且神話傳說大多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融入到文學創作之中,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心靈的共鳴,得到心靈的凈化。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套用原始神話的故事模式進行敘述,另一方面將神話傳說中的某一意象融入到小說故事之中,以此來凸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代表人物托妮·莫里森就在對西方主流神文化進行抨擊之時,找到了傳承非洲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將非洲民間神話傳說作為文學創作題材的源泉。一方面,她通過與西方文化中的神話故事作對比,從而凸顯本民族的神話傳說。另一方面,她積極探求符合黑人群體生存和意識延續的非洲傳統神話或儀式,來宣揚非洲傳統文化。
(二)民俗題材的選取
美國黑人的民間文學及文化傳統是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奠基石。黑人群體在進入美國社會生活時,因為奴隸制、種族歧視以及白人主流文化的壓迫和束縛,不僅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力,而且本民族的文化不準傳播,本民族語言也不準使用,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黑人群體只能通過口頭文學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民俗在記錄美國黑人群體的生活現狀、表達他們思想和精神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憑借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將民俗與文學創作聯系在一起。通過這種聯系,有效地再現了美國黑人群體在種族歧視壓迫下悲慘的生活狀況,也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傳統的美國黑人文學中,出現過將本民族民間文化內容簡單羅列作為文學作品素材的創作形式,這不僅降低了民俗文化的感染力和藝術價值,而且作品也缺乏創造力。在現代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對待民俗文化內容并不是簡單的套用,而是從形式上對其進行創新,將民俗的內容和形式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相聯系,生動、立體地再現黑人女性群體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這樣,不僅在傳承黑人傳統文化上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增添了小說的藝術魅力。黑人民間的民俗傳統在黑人群體中至關重要,有些觀念深深地印在黑人的腦海中,以至于他們一旦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就能夠引起黑人群體的關注和共鳴。例如,黑人性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不僅揭示了種族歧視觀念給黑人女性帶來的心靈創傷,而且,在繼承黑人傳統文化上也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說《所羅門之歌》和《柏油娃娃》都以非洲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為模本創作而成。
(三)精神信仰題材的選取
黑人作為一個群體,有著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精神信仰,在被販賣到美洲的過程中,黑人把自己的精神信仰也帶到了美洲大陸。雖然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來自于不同的部落,在信仰上有所差異,但從根本上來說,他們信仰的核心內容是大致相同的,尤其是非洲尊天敬祖的傳統是一樣的,他們始終都認為,祖先的神靈會一直保佑著自己。美國黑人的宗教觀念在很多黑人文學作品中都有詮釋,但是因為特定的社會原因,傳統的黑人作品對黑人信仰的理解多少帶有些許偏見。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影響,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在對于黑人宗教文化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開始重新將精神信仰的內容與小說的創作聯系在一起,既全面的闡釋了非洲的宗教傳統,又為解決美國黑人女性面臨的生活和精神困境指明了新的方向。在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不僅可以隨處可見黑人傳統信仰的影子,而且還通過文學創作全面地詮釋了黑人的信仰關鍵,提升了黑人文化的影響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黑人群體的族群意識。
在非洲的信仰觀念里,幾乎人人都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而且有著萬能的力量,自己在危難的時刻可以得到上帝的幫助。莫里森在小說《天堂》中,就再現了美國黑人對于上帝的崇拜、敬仰之情:摩根家族的老爺爺撒迦利亞·摩根帶領黑人從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到俄克拉荷馬州去尋找他們心目中的“迦南”,沿途中遭到了白人的壓迫和為難,整個路程都異常的艱辛。就在他們感到絕望的時候,上帝出現了,還為他們指引了道路,告訴他們正確的地方。最終,他們在洛根縣以南建立了名為“黑文”的小鎮,過上了世外桃源的日子。安定下來之后,在老爺爺的帶領下,小鎮還鑄造了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大爐灶,在爐灶上刻上了“當心他皺起眉毛”的字樣,表示對上帝尊重的同時,還能夠警示眾人要尊重上帝。大爐灶是黑人群體進行聚會、洗禮、祭祀的地方,是神圣的象征,這些細節的描寫是對黑人宗教傳統的再現。當小鎮黑文遭受過戰爭已經不再適合居住生活時,迪肯·摩根兄弟決定效仿當年的撒迦利亞·摩根老爺爺,進行遷徙,繼續尋找心目中的“迦南”,于是建立了新的小鎮“魯比”,與在黑文生活時一樣,大爐灶依舊被安置在了小鎮的中心位置上。對于黑人來說,爐灶象征著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同時,也是其精神信仰的代表。而黑人群體的信仰觀念,很大程度上都體現在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上,他們認為,是集體創造了個人,沒有集體就沒有個人,集體才是個人的文化身份象征。小說中的摩根兄弟代表的就是美國黑人繼承文化傳統的舉動,通過敘述他們的遷徙,讓人們感受到了美國黑人的宗教觀念。
二、現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題材選取的意義
在白人文化占主導地位的美國社會中,文化中心論者總是把黑人傳統文化定義為一種野蠻的、未開化的文化,對其進行排斥打壓,而把白人文化當作主流文化來對待,這種評判文化的標準完全是依據白人的價值觀來建構的。美國黑人小說華萊士·瑟曼在他的作品《黑色的墓》中,就對這一不公平現象作了闡釋:“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完全白色的世界中,這里白人的標準是所有人的標準,這里白人所做的總是正確的,除非曾經有白人做過,否則,黑人所做的總是錯誤的。”而且,從美國的發展歷史來看,白人文化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白人中心主義觀點更是一直占支配地位,總之,在白人占據統治地位的社會里,只要白人說是對的,那就是對的、合法的;反之,只要不符合白人標準的,那就是錯誤的、不合法的,應該受到排斥的,正是這種過度的、典型的優越感,給美國黑人群體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嚴重束縛了黑人文化的發展。
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清醒地認識到黑人文化才是黑人種族發展下去的根據。文化上本來就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美國黑人民族文化在美國歷史的發展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一樣應該受到重視和尊重。正如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她的作品《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視》中說的那樣:“重視黑人的存在對理解我國的文學至關重要,而且這種重視不該只局限于邊緣文學。我還相信正是因為黑人的存在,并以他們的存在為參照物,美國文學才能作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受到世界的重視。”因此,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就有意識的融入了大量黑人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借鑒非洲傳統文化中的民間傳說、宗教故事、神話等內容,來宣揚黑人文化,肯定黑人文化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改變白人文化中心主義者的錯誤認識,為黑人文化爭得一席之地。
注釋:
詹姆斯·奧·羅伯遜.美國神話,美國現實[M].賈秀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5.
David Gordon Nieson, Black Ethos:Northern Urban Negro Life and though 1890-1930.wesprot,Conn:Greenwood press,1977,162.
托妮·莫里森.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視[J].陳陸鷹、汪立新,譯.當代外國文學,1994(3),166.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奧·羅伯遜.美國神話,美國現實[M].賈秀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