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摘要:A也不A,B也不B,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能夠表達多種意思,這篇論文就將以A和B為名詞時,在這個格式中的應用所表達的意思為基礎進行格式研究。其中初步研究出的有選擇語義、陳述語義。
關鍵詞:A也不A;B也不B;動詞;選擇語義;陳述語義
“V 也不 V”除了表示轉折否定關系外,還可以表示一種選擇關系,或是表達一種中間狀態。而類比于這個結構,“A也不A,B也不B”格式出現的語境中格式更加強調的是說話者的主觀態度,而非事件本身。本文主要考察“A也不A,B也不B”的語義特征,探討“A”、“B”的類型。在討論以上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些“也”的用法和特征。[1]呂叔湘指出:“也”表“甚至”,加強語氣,前面隱含“連”字,多用于否定句。
[2]朱景松(2007)指出,“也”表強調,提示,被強調的對象在“也”的前面,用表示單個事物的詞語指稱,還可以出現“連”、“甚至”等詞語,多用于否定句。
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A和B分為不同詞類所表現出的不同語義。
一、“A也不A,B也不B”中A和B是動詞的情況
首先,A也不A, B也不B格式中,若A和B是動詞的話,則這個結構具有選擇語義。即要么A要么B,在A與B中間選擇一個行為或者選擇C。但是在選擇語義之中又夾雜著埋怨的語義。
例如:1.你走也不走,留也不留,進進出出的干什么。
2.你跳也不跳,唱也不唱,實在不適合再呆在歌舞團里了。
3.這個教室是好不容易借來的,學也不學,研究也不研究的人不準入內。
以上三個例子中A、B都是動詞,表示的都是選擇語義,其中,例1表示的是:要么走,要么留。而例2和例3擇有A、B、C三個選項,要么A、要么B要么就選擇A、B之外的C。例2表示的是:要么唱,要么跳,要么離開,例3表示的是:要么學習,要么搞研究,要么就別進來。所以在當A、B是動詞的時候,“A也不A,B也不B”格式具有選擇語義,但是在選擇之中同時還摻雜著埋怨的語義,例1中除了選擇走和留之外,還包含著對于處于徘徊狀態人的埋怨,即你的徘徊打擾到了我的正常工作生活。而例2中也夾雜著對于在舞蹈團里不作為的不滿和埋怨。在例3中也同樣,對于不學習也不研究的人加以譴責和埋怨。
其次,A也不A, B也不B格式中,若A和B是動詞的話,則這個結構具有陳述的語義特征,但是此語義特征根據上面提到的呂叔湘和朱景松觀點,可以從其中感受到否定的語義。
例如:4.巧珠奶奶見譚招娣一進來,弄得大家喝也不喝,吃也不吃,桌上的酒菜都涼了。
5.秦司令,坐也不坐,喝也不喝,盯著大顯示屏看著說“把演習再放一邊?!?/p>
6.馬銳一出去,馬林就后腳鬼鬼祟祟地跟出去,門鎖也不鎖,關也不關,還開著電視家假裝臨時出去上廁所,以備馬銳突然折回。
7.人家孩子回來,吃也不吃,喝也不喝就是臥著,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們以后不能這樣。
8.賣報的殘疾人老李,三天兩頭跑儲蓄所,每次十塊八塊,一堆零錢,點也不點,數也不數就遞到柜臺里,第四百貨商店儲蓄所營業員每次都是笑臉相迎。(《人民日報》1996 年)
9.自己的案子冤,不能成立,總猜想到底怎么回事,聽過他的話,我連猜也不猜,想也不想了。(馮驥才《一百個人的十年》)
以上六個例子中A、B都是動詞,表示的都是陳述語義,表示的是對于一個既成事實的客觀陳述,在使用過程中一般為轉述一個客觀事實。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不夾雜個人情感,所以說它是陳述語義。但是在陳述語義之中又包含否定語義,即,例:4:不吃,不喝;例:6:不鎖也不關等,是對A和B的否定。
總結來看,當A和B都是動詞的時候,有選擇語義和陳述語義兩種語義,但是搭配選擇語義的附加語義是埋怨語義,搭配陳述語義的是否定語義。
從以上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搭配選擇語義的附加語義是埋怨語義,搭配陳述語義的是否定語義。兩者搭配一般情況下是固定的。
二、總結
看來,“A也不A, B也不B”格式,當A、B分別是動詞時, “A也不A,B也不B”結構具有選擇語義和陳述語義兩種,同時,選擇語義又附加有埋怨的意思在內;陳述語義又附加有否定語義在內。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
[2]馬慶株.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3]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4] 武柏索.現代漢語常用格式例釋.商務印書館.
[5]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6] 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
[7]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8] 王圣博.試論“V 也/都 VP”的構造特征及其“也”、“都”的表達功用[J].漢語學習,2008(5):69-77.
[9] 王霞.“V 也 VP”的語用特征、認知解釋及句式歸屬[J].寧夏大學學報,2009.31(1):49-52.
[10]賀煒.論“V都不V”格式[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1] 楊琳琳.語義框架在詞匯、語義現象中的運用[J].懷化學院學報,2007(05).
[12] 邵敬敏.“連 A 也/都 B”框式結構及其框式化特點[J].語言科學,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