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江權
摘要: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音樂這個載體,立足課堂這個教學陣地,實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讓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升華。此項研究從素質教育的精神出發,根據新課標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教學中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這一理念,遵循小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探索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情感培養。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音樂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78-01
情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是信息傳遞的催化劑。音樂具有情感的內涵,它能夠直接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教育的終極結果在于培養兒童歌唱及欣賞的審美情感。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造音樂的共同情感。"因而實施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
1.領會新課標的理念,轉變音樂教學觀念
任何教育行為的實施,都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基礎上。人類需要音樂,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音樂。按理,大多數學生應該是喜愛音樂的,事實也確如此。然而,多年來我們的音樂教育卻屢屢遭到學生的排斥,"學生們喜歡音樂但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屢屢發生,甚至到了讓學生覺得"音樂課的教室,簡直就是我的刑場"的地步。有學生這樣說:"一提到上音樂課,我就頭痛。因為一上音樂課,就有無數個我根本不認識的音符迎面撲來,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師竟然讓我全都記下來。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樂天才,這么多的'哆來咪',看到都害怕,讓我背下來,簡直是謀殺……音樂課的教室,簡直就是我的刑場!"——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們深思!的確,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課內容單一、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需求;教法死板、與音樂藝術的本質背道而馳。我們更多地注重音樂技能、技法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的審美特性;更多地關注教師本人的情感體驗而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及音樂情感……使得我們的音樂課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種意義上等于抹殺了學生作為一個有著相對獨立的、豐富的內心世界及情感體驗、審美觀念的個體的感受和創造欲望。
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首先是一種基本素質的教育。它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聽覺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具有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初步的鑒賞、創造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的發展,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市的音樂教育者們本著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信念,通過教學,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并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義上創造生活,培養一種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
2.提高學生音樂能力合理教學方法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賽爾指出:"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在欣賞教學中,經常讓學生用樂器演奏那些動聽的旋律,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受樂曲的情感;在進行旋律創作時,樂器無疑又給他們對音樂旋律的感知提供了幫助;在掌握和弦時,學生可以利用器樂去嘗試哪些音放在一起是和諧的,哪些音放在一起又是不合諧的。通過課堂器樂的幫助,促進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教學方法很多,教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教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兩種。它的優點是使音樂教師有較充分的主動性,易于把握所傳遞的音樂教學大綱及教材中的所有的音樂知識及音樂常規(包括樂理、音樂表現手段、作品的分析處理等),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的知識和技巧。但它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運用時要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靈活變換講授的具體方式。如果運用不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可能就會受到壓抑,甚至形成一講到底的"滿堂灌",并將影響講授效果。教師在運用講述法時,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在敘述和描繪教學內容時可以穿插一些與講述內容有關的趣聞,以增強講述的效果。講述法一般用于基本樂理的定義,含義等。教師在講解時,可穿插直觀的掛圖、音響及練習法等,使講解更明了、透徹。
3.總結
總之,要上好一節音樂課,只運用幾種教學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在整個教學手段上、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布局上進行精雕細刻。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動腦筋想辦法,采取多種多樣生動、通俗的方法進行教學,一定能使學生順利而準確地掌握教材中所規定的技能。我們教師要在每個短短的四十分鐘里起主導作用,就必須創造積極的教學狀態,發揮自身素質特長,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讓我們銘記柯達伊的告戒:"好的音樂教師,要比歌劇院的指揮重要得多。一個蹩腳的指揮,不過是失敗一次,而一個蹩腳的教師連續失敗三十年,則要扼殺三十批兒童的音樂天才。"我們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神圣的,愿同行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