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云
有關富裕的“階段論”一直備受關注。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說廣東已到“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階段,這再次引起討論。很多人問,是否我們國家整體上也到了“先富幫后富”階段,它在實際操作層面如何實現?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分階段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安排,主要設計是:在現代化初期,國家集中精力發展沿海地區;待國家整體實力提升后,再集中精力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國力與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央政府已掌握足夠資源用于協調不同類型區域的發展。
從區域發展格局角度看,先富區帶后富區分為全國和地區兩個層次。無論哪個層次,具體實施途徑都包括政府、市場以及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等三個層面。
政府手段,主要包括對口支援與通過區域政策對發展資源在區域間進行重新分配。對口支援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先富區帶動后富區的方法,對促進困難落后地區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其支援的無償性,不利于全面調動受援地區的發展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對面臨困境的老工業基地照顧較少。
區域政策是規范的協調區域發展的工具,主要通過政府集中資源,再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安排對落后與蕭條地區的援助。十分重要的是,雖然老工業基地不是后富地區,但這類地區往往是曾對整個國家或大范圍區域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做出重大貢獻的地區,只是由于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不合理而陷入相對蕭條,而且其所面臨的問題并不亞于落后地區。因此,落后地區與老工業基地都應當成為區域政策的關注重點。
市場手段,主要通過政府協調促進先富區與后富區企業間的合作。雖然在全國或省份范圍內,不同地區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但往往每個地區都有比較優勢。發現這種比較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發展優勢,需要企業跨區域合作。對于不同發展水平地區間的合作,政府只能充當協調者而不能越俎代庖,因為企業比政府更擅長發現潛在的區際合作利益。
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下,區域間合作既包括國內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合作,也包括發達地區與蕭條地區的合作,同時還包括國內后發地區與國外發達地區的合作。通過國際合作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豐富區域協調發展的手段。
整個國家的區域合作格局如此,一個省份內部的區域合作也不例外。國內外許多落后地區開發與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促進這些地區內部企業的跨區域活動,運用區域的方法發展本地經濟,才能促進落后地區走上現代化軌道,才能促進老工業基地重振昔日雄風。
除了純政府與純市場手段,還有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手段,即政府通過有目的的規劃促進先富地區與后富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無論是區域規劃還是專項規劃,其主要目的都是引導不同發展水平地區間的合作方向,但合作主體仍然是微觀經濟活動主體。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進入“先富幫后富”階段的地方會不斷增多,相信我們的區域發展協調度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