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毅毅
摘要:主題環境是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開展的基礎,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全面、整體的發展。創設“會說話”的主題區域活動環境、構建科學合理的主題區域活動環境、營造寬松和諧的主題區域活動環境等方式,可以促進幼兒智力、情感、社會性語言、動作技能等方面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主題背景;區域活動;環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2A-0046-05
《幼兒園工作規程》強調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在蒙特梭利教育方法中,如何為孩子準備一個適合他們生命發展的環境,即“有準備的環境”,被列為首要的條件。所謂有準備的環境,就是符合兒童需要的真實環境,是提供兒童身心發展所需的活動練習的環境。兒童唯有通過這樣的環境才能獲得能力,形成真正的“自我建構”。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之一,基于主題背景對區域活動環境進行創設,能夠推動幼兒園區域活動課程建設,為幼兒提供更好的區域活動條件。
一、主題背景、區域環境的界定及相關特征
在幼兒園課程這個研究領域,“主題”一詞意指課程的某一單元、某個時段所要討論的中心話題,幼兒通過對這些中心話題的討論,對其中蘊涵的問題、現象、事件等的探究,獲得新的、整體的、聯系的經驗。[1]在當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中,課程整合化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而基于主題背景下的活動則成為越來越多的幼兒園的選擇。主題教學活動將不同領域的內容置于同一個“主題”背景下,強調整合性、開放性、多樣性,能有效促進幼兒整體、全面的發展。[2]將不同領域的內容囊括于同一主題背景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教學,使幼兒園的區域活動環境由傳統封閉、單一的狀態逐步走向開放和多元,給了幼兒更多的發展空間。在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中,以主題活動作為背景,充分利用幼兒園內的教學資源,包括墻面、花園、地面等,盡一切可能創設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環境,以期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
基于主題背景對區域環境的創設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一般來說,主題活動具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并不像使用其它教材一樣上一節課、兩節課就結束了,以“國慶節”的主題背景為例,它的持續時間基本在一周左右。在此主題背景下,幼兒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張貼照片、講述經歷、表演場景等方式來展開該主題的活動,因此,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活動具有多樣性。
區域活動是指教師以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幼兒興趣為依據,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活動區域、材料、玩具和學具等,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區域和活動內容,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活動形式。[3]尊重幼兒的差異化和環境教育是區域活動的重要特征。在區域活動的環境中,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需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的差異化意味著在幼兒園中,教師的關注點不再僅僅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幼兒主動、積極地去探究、發現。尊重區域活動本該是尊重兒童差異化基礎上的個別化教育,“因材施教”“量體裁衣”是區域活動相對于傳統班級授課制的革新之處。[4]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能夠在無形中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蒙臺梭利“有準備的環境”時刻提醒我們,環境的創設不是隨意的,而是要把教育滲透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5]
二、創設區域活動環境的價值與意義
作為蒙臺梭利教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19世紀初的區域活動思想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整體的發展,對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區域活動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有利于幼兒自主性、獨立性的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具有較大的選擇權,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并進行探索,可以發展幼兒行動的目的性和對行動的支配調節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幼兒園集體授課帶來的缺陷。在幼兒園時期,幼兒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在區域活動環境這個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每一個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的基礎上,不僅能表現出更加強烈的主動性,而且能夠積極地對活動進行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能通過幼兒的自主選擇發現幼兒的需要,從而進一步完善區域活動環境。正如蒙臺梭利所說,“兒童自己所作的自由選擇,使我們能看到他們的心理需要和傾向”[6],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為幼兒實現作為活動主體的價值提供了發展空間。
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有利于培養幼兒初步觀察、操作、表達、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在幼兒園教育中,游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夠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讓幼兒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生活,進行體驗式學習。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及特點,決定了那種抽象的言語講授或說教、靜坐靜聽式的“上課”、集體統一的規范化教學斷然不能成為適宜于幼兒的教育形式。在做中學、在活動中學便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基本路徑。[7]通過游戲中角色的扮演等方式,幼兒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養成觀察、操作、表達、思考等方面的習慣,這些習慣對幼兒以后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為幼兒構建了一個多方面聯系的空間,能夠促進幼兒主動建構多方面的經驗。區域活動環境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在這個相互聯系的空間內,幼兒可以有更多與其他小伙伴交流的機會。幼兒之間通過交流溝通,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彼此的想法,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適時引導,鼓勵孩子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有目的地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三、主題背景下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策略
(一)創設“會說話”的主題區域活動環境
1.有趣而富有變化的墻面布置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讓環境說話,就是讓環境與幼兒交流,讓環境成為會說話的朋友和老師,只有這樣才是最佳的教育環境。[8]在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中,一走進活動室,最先映入的是活動室的墻面,墻面的布置可以直接反映當前開展的主題活動的內容以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技巧等,同時也直接影響了教育的功效。圍繞主題活動的內容、要求和幼兒的興趣與發展需要,我們有目的地將墻面布置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把其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真正地讓墻面布置“會說話”。
隨著主題活動的變化及活動的生成,變“靜態不變”的環境為“動態發展”的環境。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國慶節”中,老師們充分利用主題墻,不僅將幼兒熟悉的祖國美麗江山呈現在墻面上,而且把孩子們去各地的旅游照片也張貼其中,孩子們幾乎每天都會簇擁在主題墻前,互相講述自己的旅游經歷,這樣不僅能很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更能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在國慶節后,孩子們自己又增添了外出的旅游照片,有的幼兒還將從各地買來的工藝品呈現在主題墻上,向同伴介紹它的民間來歷和民間意義,甚至有些幼兒還帶來了當地的民間小吃與大家分享。
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留出一面墻展示孩子們的各種美工作品。如中班主題活動“我們居住的地方”,孩子們自己畫出了各色各樣的未來建筑,和家長共同制作了未來的交通工具。在滔滔不絕的談論中,孩子們學會了交流和描述,懂得了如何觀察和思考。
在主題背景下,精心設計大環境。如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或“美麗的春天”,整個環境就是一個季節的再現,各種帶有季節特征的花草、農作物穿上游戲的“外套”走進了區域,頭上吊的、墻上貼的、地上放的,來到了孩子們的身邊……。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區域活動的參與、與環境的“對話”,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對一年四季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
讓孩子成為主題環境創設的主人,老師只是“畫龍點睛”;讓孩子與環境“交流”,老師只是支持者、引領者。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成為主題環境的設計者、擁有者,也才能讓孩子真正獲得發展和快樂。
2.圖文并茂的規則設計
區域活動中的規則的有效構建具有保障、指導等多重功能。它的建立和運用,不僅可以有效地將教育者的教育意圖滲透其中,同時可以起到組織、約束、調整幼兒活動行為和相互關系,最大限度地保證幼兒的活動權利等方面的作用。[9]游戲規則的形成在區域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規則,游戲就無法進行,如果規則意識不強游戲就無法深入開展。所以,除了內隱的游戲本身的規則外,外顯的游戲規則制定在幼兒游戲中顯得尤為重要。
其中,圖文并茂的規則設計能更好地適用于幼兒游戲。在小班,我們常常用形象的圖案告訴幼兒,這個區域只能進去幾個人,這個動物只能穿紅色的衣服等。如:娃娃家是小班孩子游戲的最愛,在娃娃家的門口貼上小腳丫,孩子們就知道沒有了小腳丫就不能進了,無形中讓孩子產生參與其它區域活動的意識。在中班,我們采用了佩戴進區卡的方法自主參與游戲,在每一個區域放置數量合適的進區卡(留有備用卡),限制了每一個區域的人數。如果自主選擇與游戲現狀有了沖突,鼓勵孩子與同伴協商互換進區卡,對無法解決的就到老師處取備用卡。同時,我們在區域中設計了圖夾文的規則說明,保證孩子們能一目了然。
在大班,我們運用了插卡的形式進區域游戲,每一個幼兒持一進區卡,墻面上畫有一張一星期的游戲區域圖,今天孩子想玩什么就將卡插進區域袋中。這樣的設計便于老師及時掌握幼兒一周的游戲參與情況,能更好地引導幼兒全面參與,使孩子能得到全面發展。到了大班,孩子的自主意識增強,當游戲中出現問題時,我們鼓勵孩子運用多種形式制定規則,如制作個人名片、提示板等。在主題“我們居住的地方”建構活動中,孩子沒能在游戲時間內完成,于是在區域中豎立一塊提示板:“明天我想玩”或“正在建構中”。
(二)構建科學合理的主題區域活動環境
1.合理開放的分隔布局
除了掌握每個區域的活動特點外,幼兒園還要根據每個年齡段的幼兒游戲特點和主題活動內容的需要設立開放合理的區域。一般來說,小班幼兒游戲的特點是單一的,具有獨占性、平行性等特點,所以在區域活動的分隔布局上,必須做到每一個游戲區域空間大,而且游戲區域之間相對封閉和獨立,游戲材料的提供上色彩要鮮艷,不能太小、太雜,同一材料數量要多。例如:主題“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娃娃家就是一個大的場所,里面平行擺放幾組小床和娃娃,這是幼兒的游戲場所,也是孩子的情感依附地。
中班幼兒在知識、想象力和各種社會能力方面都得到較充分的發展,樂意與同伴在一起游戲,這個時期孩子的想象活動異常活躍,因而他們的游戲也非常有趣。他們可以給任何一樣東西加上他們所想象的象征性意義,例如,餅干屋里缺少烤箱,他們會從益智區里取來拼圖,從理發店里取來花夾子,在拼圖板上用夾子不停地翻動,美其名曰:“烤餅干”。所以在游戲的分隔布局上,必須設計半封閉式和開放式區域,既相對獨立又有一定的關聯。此時玩具會到處搬家,成了菜肴、餅干、方向盤……流向了各個區域。
到了大班,隨著孩子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也不斷深入,游戲范圍不斷擴大,整個活動區域幾乎是“游戲大超市”。所以在區域活動的分隔布局上,一般采用開放式和連接式,他們會帶著孩子去買菜(菜場),回到家(娃娃家)燒飯,帶孩子去看病(醫院),經過小吃店吃餛飩(小吃店)等。因此,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合理開放的分隔布局是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活動環境的重要途徑。
2.科學豐富的情境性區域環境
(1)創設生活化的小班幼兒情境性區域環境
小班的幼兒具有喜歡模仿周圍成人活動的特點,于是我們在區域活動中也引入了生活角色情景。如:小班主題活動“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各個區域都設置了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和角色場景,娃娃家中有小床、幼兒帶來的娃娃、自己睡的小枕頭等,生活區設置媽媽的頭像,供幼兒幫媽媽圍圍巾、扭紐扣等,動動手區域設置成一個森林動物世界,讓幼兒喂小動物、幫小動物穿花花衣等,這些生活化的情境創設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能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情境活動中。
(2)創設體驗式的中班幼兒情境性區域環境
中班幼兒思維處于前運算階段,主要靠一種表象、靠具體形象來進行思維,對事物理解能力逐漸增強,游戲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不了解的事物總想去試一試,破壞性的行為意識較強。所以,我們為中班創設了體驗式的區域環境。如:中班主題活動“我們身邊的科學”,我們為孩子提供了體驗式的大環境。在操作區提供各種各樣的刷子,設置了鞋把,讓幼兒練習刷皮鞋;設置了粉刷間,供幼兒刷顏料(為糕點房制作糕點);同時還開設了新增的玩具區,提供各種各樣的待修理的玩具,供幼兒進行體驗式探索。
(3)創設挑戰性的大班幼兒情境性區域環境
大班幼兒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探索欲望,歸納和概括能力比較強,空間想象能力得到迅速發展,創造意識比較強烈,而且善于挑戰,不服輸的個性得到張揚。所以,在主題區域的設置中我們常常創設挑戰性的情境性區域環境 。在區域活動中老師不斷拋出問題,孩子不斷解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再解決問題。如:大班主題活動“春天來了”,觀察區域里孩子們飼養了幾只蝸牛,從觀察蝸牛的外形到觀察蝸牛的吃、拉等生活習性,每天都會發現不同的問題。我們鼓勵孩子將問題以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學會自己尋找答案。主題活動結束一個星期后,對蝸牛的生活以及失蹤、死亡等現象,孩子們都給出了較為科學的解釋。在此過程中,孩子們的自主探索、求知和毅力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3.變化靈活的區域格局
(1)一區兩角(或更多)
隨著幼兒游戲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主題活動的不斷深入,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的生成活動不斷涌現,一區兩角在每一個主題活動中都能呈現。如:中班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孩子們玩起了串串燒的游戲,將各種蔬菜串在游戲棒上進行燒烤,燒烤店里人進人出,不一會兒,所有的棒、菜分了家。此時有孩子向老師求助,還有的孩子干脆用手抓著“吃”,游戲出現了混亂。于是燒烤店里的“食品加工間”誕生了,一部分孩子開始制作串串燒,游戲又繼續下去,很好地將相關的游戲進行有機的整合。又如:中班主題活動“你快樂,我快樂”,生活區投放了鞋模,供幼兒進行操作,而這個區域的設置很像幼兒近期觀看的《巴拉拉小魔仙》的場景:在一個拐出去的墻角里,用鵝黃的紗做成了房頂,彩色鞋模整齊地排列在窗邊,一張高貴漂亮的小椅子放在最里面,像魔仙棒的衣服叉子倚在墻角,用彩色片片穿成的門簾垂落著……孩子們想起了《巴拉拉小魔仙》里的游戲,于是新的游戲誕生了。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了系鞋帶、有規律地穿片片、表演小魔仙,玩得不亦樂乎。
(2)留出“空白區域”
主題活動是一個整合性的活動,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整體性的特點,它是一個有機的網絡化的結構,但每個主題活動的側重點又不一樣,所以在區域活動的構建中要不斷變化。留出“空白區域”是對下一個主題區域構建的充分準備,或是主題活動的需要,或是幼兒當下發展的需要,或是幼兒游戲中的生成內容。
(三)營造寬松、和諧的主題區域活動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幼兒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環境發揮著舉足輕重、潛移默化的作用。環境不僅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良好的幼兒心理環境有利于幼兒情感、態度、行為、個性得到良好發展。
寬松、和諧的主題區域活動環境是創設良好心理環境的基礎。孩子們每天都生活在老師為他們精心打造的溫馨、舒適而又開放的主題區域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融洽、平等的師幼關系是創設良好心理環境的保證。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孩子信任老師,老師也應以關懷、接納、尊重、信任的態度與幼兒平等交往,包容孩子成長中的犯錯,并進行正面的引導、幫助,對正確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表揚。
友好、協調的幼幼關系是創設良好心理環境的重要契機。幼兒在同伴群體中相互觀察、教導、模仿、討論、協商、合作,學習各種社交技能和行為,發展適宜的情感,培養自制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十分注意在區域活動中促進幼兒之間積極的互動和交往。
總之,在主題背景下,為孩子們創設更科學合理的區域活動環境,可以促進幼兒在智力、情感、社會性語言及動作技能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關注和探究區域活動的開展,使區域活動在主題背景下更加趨于完善,使其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游戲樂園。
參考文獻:
[ ] 虞永平.論幼兒園課程中的主題[J].學前教育研究,2002(6).
[2] 徐小燕.主題教學背景下班組教師的有效合作[J].學前教育研究,2008(10).
[3] 郝萍瑞,徐莉.論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J].基礎教育參考,2008.(9).
[4] 霍力巖,齊曉恬.區域活動的本質特征[J].幼兒教育,2009(Z1).
[5] 何艷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
[6] 瑪利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馬榮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6.
[7] 丁海東.論幼兒游戲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7,36(8).
[8] 琚巧蓮.創設“會說話的環境”,促進幼兒學習發展[J].教育探究,2016,11(1).
[9] 萬曉飛.談幼兒園區域環境中規則的有效構建[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責任編輯:丁偉紅
Regional Activit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Theme Background
YAO Yi-yi
(Yuhong Kindergarten, Taixing 225400, China)
Abstract: The theme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regional activity in the theme background,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a well-rounded way. To better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intelligence, emotions, social languages and acting skills, teachers should create the theme environment of “enabling speech”,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theme activity, and establishing relaxing and harmonious them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me background; regional activity; enviornment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