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計制度是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重要部分,是進行民主法制建設以及國家管理的重要工具。隨著國際審計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政府部門需要提升審計監管力度,對審計工作的執行與落實進行規范,為經濟發展的有效性與規范性提供保障。本文對審計的職能與審計法律制度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并對審計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審計;法律制度;完善;監督
審計是一種對經濟活動與事項相關陳述的證據進行客觀收集與評價,并將其與相關標準進行比較,看其符合程度,然后將結果傳遞給厲害關系人的系統過程。是由專業人員與專門機構應用相應方法對被審計企業的財政、財務收支以及相關經濟活動的情況進行審計,并進行客觀評價的經濟監督活動。
1 審計的職能
1.1經濟監督
經濟監督是審計的基本職能。審計的經濟監督是通過審計、督察確保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而執行者需要擔負相應的經濟責任,并且在履行相應責任的過程中,還應該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揭露,確保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1.2經濟查證
審計的經濟查證職能就是審計機構與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相應資料進行檢查與驗證,從而對單位的財務、經營狀況是否合法進行明確,并出具書面證明,為審計人員提供正確信息。也就是說審計的經濟查證職能中包括證明與調查兩方面。
1.3經濟評論
審計的經濟評論職能指的是相應的審計部門對被審計單位的活動與資料進行審查,審計機構與人員通過對資料和事實的分析、判斷,找出問題,并制定完善的經營管理方法。所以說審計的經濟評論職能中包括評論與建議兩方面。
2 我國審計法律制度的不足
2.1審計責任約束力小
審計法律制度賦予了審計機關重大權利,但是卻沒有對其法律責任進行明確。審計法律責任通常與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有著密切關系,但是其中只有一條對審計機關人員的法律責任進行規定。但是在審計工作過程中,審計機關與審計人員沒有嚴格按照法律要求進行操作。違反法律原則、執行不當、審計不合理、不能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處理等情況,在審計法律制度中沒有相應的防止措施與嚴禁規定。由于嚴重缺乏約束力,審計違法行為出現的機率會越來越高,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2.2審計機構缺乏獨立性
我國審計歸屬于行政型,隸屬于國務院以及地方的各級政府。審計機關作為各級政府的一個部門,需要受到各級政府的嚴格領導,但是政府對相應審計工作進行處理的依據是自身的財政狀況。所以雙重領導機制嚴重影響了審計監督職能的有效執行與落實,致使審計機構嚴重缺乏獨立性。
2.3法律準則不明確
我國審計準則缺乏可操作性,相關的審計機關雖然具有調查權、建議權、監督權等權利,但是審計法律中沒有對審計機關的處分權以及經濟處罰權進行明確規定。只有審計機關擁有了有效的執行權,才能夠依據法律獨立的執行監督職能,提升審計機構的監督能力。
2.4績效準則不規范
雖然審計法律制度中規定審計機關需要對財政收支或者是財務收支的情況依法進行審計監督,但是績效審計概念中過于強調定義,輕視自身的范圍性與規則性,所以績效審計的局限性較大。而依法審計是進行審計監督的基本原則,只有有法律依據,將績效審計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進行確定,以對其進行規范,從而讓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具備法律依據。
3 完善審計法律制度的措施
3.1深化財政管理
財政管理與審計是相互聯系、作用的關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財政老制度體系,但新的制度體系還沒有構建,審計機關單位與部門濫用權利,導致除預算之外的資金規模大量上漲,并為職權濫用提供了條件,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審計的原則性與紀律性。所以財政經濟預算的管理狀況對預算資金造成相應影響,進而對審計職能的落實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加快財政體制改革的建設速度,提升預算制度的強制力,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加大政府的采購規模,增強財政自身的管理與控制制度,幫助審計更好地發揮監督管理作用。
3.2加強反經濟犯罪的審計與調查
反經濟犯罪主要是對重大違法、犯罪問題進行處理。目前審計工作的重點主要是為了促進廉政建設,對國家的資金、資產安全進行保護。所以需要建立反經濟犯罪審計的專門機關,對現有的司法、檢察有關的資料進行有效整合,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降低社會中經濟犯罪出現的機率,從而為審計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以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3.3增強審計法律制度建設
增強審計法律制度的有效建設,可以為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提供保證,并且可以有效提升內部審計的作用。制定清晰明確的法律制度對審計人員的職責、權利和義務進行規范。明確相應的行業規章制度,應用法律對內部審計機關的地位與程度進行規定,使內部審計工作可以順利進行,有效增強內部審計的規范性。這樣才能夠為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提供法律依據,只有內部審計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與審計有關的部門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充分發揮審計的經濟監督作用,對被審計單位進行有效管理。
3.4制定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
審計評價是績效審計的重點與核心,所以審計評價需要堅決依法評價,盡可能全面、客觀地進行評價。因此,在進行績效審計工作之前,應用審前抽查的方法對審計對象進行明確,并與被審計單位對績效審計的相應標準等內容進行協調商量,最終使績效審計標準得到雙方同意。同時以研究調查為基礎,對所選擇的績效評價的詳細規定進行判斷,從而在審計方案中得到有效的具體細化,以顯著提升審計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審計法律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但是在此過程中審計法律制度會出現相應不足,對審計結果與管理效果造成嚴重影響,嚴重阻礙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在執行、落實審計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總結經驗,不斷地對相應的法律制度進行完善,提升審計工作的監督效果,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靳艷霞.審計法律責任探析——基于審計能力與社會需求有機統一的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1(02)
[2]張永亮,楊陽.新常態下國家審計職能的變革與發展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6(09)
[3]周陽品.轉型期我國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現狀、問題與優化對策[J].探求.2016(04)
作者簡介:
趙?。?975-),廣西南寧人,研究生,會計師、審計師、注冊稅務師、勞動關系協調師,現任南寧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審計監察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