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證券金融市場逐步擴大,資本競爭成為了高端競爭的主要博弈工具。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間內的盈余信息,體現了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生產經營能力等基本信息。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措施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經濟后果
在短期內,盈余管理可以改善企業的績效報告,為上市公司帶來收益穩定的口碑,但是這種正面影響只是暫時的或表面上的,任何原因產生的盈余管理都潛在地會扭曲真實的財務報表和影響正常資源配置。盈余管理的后果是使企業的財務信息失去最基本的可靠性,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盈余管理歪曲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就會導致投資者錯誤的決策,最終影響有效的資源配置;適度的盈余管理能夠提升企業形象,但不加限制地濫用盈余管理,則會導致管理者決策的機會主義大大增加;債權人在簽訂借款合同時,要考慮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所以盈余管理隊債權人做出決策也會產生影響;另外,政府制定會計準則和證券法規時,應權衡在多大程度上,允許企業利用該準則進行盈余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適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將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對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進程都是有益的。當企業出現財務困境的情況時,運用盈余管理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走出經營困境,為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不僅可以提升企業形象,而且還能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甚至可以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適當的盈余管理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盈余管理就是一種能有效地傳遞企業內部信息的手段,當公司管理人員認為盈余管理前的財務信息容易對投資者的決策產生誤導,他們就會主動進行盈余管理來調整盈余。
但是,盈余管理也有不容忽視的弊端。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最根本質量特征,如果經營管理層把財務報表上的盈利信息變成數字游戲,導致其披露的會計信息往往缺乏全面性和相關性,給投資者、債權人造成經濟損失,誤導了會計信息使用者。過度盈余管理一旦被投資者和債權人發現,導致他們對公司的不信任,會破壞公司形象,對公司今后發展非常不利。這種過度盈余管理使得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變成了數字游戲,使得其傳達的信息失去了應有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對投資者和債權人產生了誤導,繼而影響了個體間財富分配、消費生產以及整個社會企業間的資源配置。
二、優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應采取的措施
(一)企業內部的措施
1.完善公司董事會制度
董事會已經日益成為上市公司組織機構的核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起著關鍵作用。一方面,上市公司應當建立一個獨立高效的董事會,完善董事會中的獨立董事制度,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應當擴大獨立董事的比例,以強化獨立董事的職權行使的可能性,建立獨立董事輪換制度,對于獨立董事的連任時間作出嚴格限制,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可以避免產生情面上和利益上的依賴,有利于加強對現有董事會的監督,形成對經理層和大股東的制衡機制。同時,上市公司還應在董事會下設置若干專業委員會,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深入公司內部,為董事會科學決策提供專業支持,并通過他們實施治理是加強董事會專業性的有效舉措,有利于獨立董事內部和獨立董事與內部董事之間的交流,提高董事會的工作效率。
2.優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
在現有的制度情況下,上市公司股份過分集中于國家所有,形成股東缺位。股權過分分散,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護。要改變股權結構嚴重失衡的局面,必須允許國有股、法人股流通,實施上市公司股權的分散化。直接讓一部分國有股上市流通,減少國有持股比例,讓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也同時壯大起來,整合中小投資者分散的資金力量,他們出于對真實會計信息的強烈需求,會自發監督企業管理層的會計行為,形成有監督能力的股東,參與企業的決策,對企業管理層實施有效監督,扼制企業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
(二)企業外部的措施
1.加強審計監督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盛行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注冊會計師外部審計監督不力,使得盈余管理范圍被人為地擴大,為了對我國企業不當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的外部制約,應當及時完善審計監督制度。完善注冊會計師的聘任制度,將上市公司的審計任務統一進行招標,增強事務所保持獨立性的可能性;建立注冊會計師民事賠償機制,由目前的行政處罰逐步過渡到行政處罰與經濟處罰并重,充分利用經濟壓力迫使注冊會計師強化風險意識;推行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由外部審計機構提供被審計企業盈余管理的評價報告,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減少企業的盈余管理。
2.完善會計準則和制度
我國會計準則的內容以及執行過程當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間,因此對有關法規、政策要及時進行修改和完善。加快制訂和出臺新的具體會計準則,進一步壓縮企業利用會計標準漏洞操縱利潤進而誤導投資者的空間和余地,提高財務報告的使用價值;減少會計準則制度性失真的現象,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盡量壓縮盈余管理的空間,努力使會計信息向更高程度的真實性發展;貫徹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將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作為首要目標,避免在證券市場發展的現階段,在監管上給某些問題的出現留下可乘之機,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
3.加強道德誠信建設
盈余管理行為與公司管理當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評價標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應該不斷深入和加強誠信教育,對經濟領域的各個行業都應加強其職業道德建設。建立社會監督與懲戒機制,促使全社會高度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從而使市場經濟運行所需要的法治環境得以逐步實現;加強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素質,使其充分認識到盈余管理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危害,從思想上減少盈余操縱的驅動意識;改善會計執業環境,凈化社會的整體環境,為改善會計職業環境提供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程小可.公司盈余質量評價與實證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45-60
[2]中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12-116
[3]財政部注會考試辦公室.審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236-284
作者簡介:
徐天(1993.03-),男,漢族,陜西延安人,西安思源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