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新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消費金融茁壯成長,其中以阿里、和京東為代表。它們一出現,就迅速引起了廣泛的反響,相關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筆者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并取得第一手資料。以“雙十一”購物節所引導的實際消費為例,研究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商業模式和它的運營模式,分析研究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建立完善的消費金融行業法律制度、加強有效控制互聯網消費金融、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雙十一;消費金融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消費金融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金融需求了,新時代必然就會出現新市場,在這種激烈的供需矛盾下,結合互聯網的發展,新的市場在新科技下孕育而出?;ヂ摼W消費金融的出現,立刻茁壯成長,突破當下的金融市場的困境,爆發巨大能量,高速增長,迅速開拓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據數據顯示,2015年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是發展最火爆的一年,交易規模大約是1400億元,增長速率達到了444%,預計到2017年,將增長至9000億元。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商業模式
(一)傳統銀行消費金融模式
把信用卡和消費貸的服務提供客戶是傳統消費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消費金融模式。信用卡是最常見也是普及最廣的類型,能消費,取現,受眾非常多。它主要特點是,不受消費限制,還款方便,能全額,能分期,分期方式靈活多變,能最大化的滿足客戶的需要。消費貸則比較麻煩,需要客戶通過銀行客戶經理向銀行提交申請。一般來說,消費貸額度不高,流程復雜,申請材料的準備比較麻煩,銀行審批周期長,放寬周期慢。當然,傳統銀行也有非常明顯的競爭優勢,首先是它的網點普及率廣,信譽能夠得到保證,能夠覆蓋全國,深受客戶信任。其次是商業銀行非常擅長風險管控,擁有風險管控模型和系統,利用先進經驗時時刻刻分析實驗,最大化的降低自己的金融風險。最后是銀行的產品種類繁多,非常豐富。根據不同客戶,不同種類人群能制定出相對應的消費金融產品,并且還可以提供金融業務。
然而在面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競爭挑戰下,傳統銀行也已經逐漸意識到單純的線下渠道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開始紛紛尋求突破口,開發研究線上金融服務平臺,提供線上金融服務,逐步減小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差距。
(二)互聯網金融的消費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主要提供的兩種消費金融模式,第一種是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子商務為主的互聯網公司,它們是自身發起消費金融服務。例如京東上線京東白條,淘寶支持螞蟻花吧,它們是給自己的客戶提供服務,墊付資金給客戶,讓客戶購買自己平臺內的商品。第二種是由第三方平臺發起的,比如說分期樂、趣分期等。它們更多的是向固定群體提供消費金融服務模式,比如說,針對白領的小額貸,針對學生的分區購物等服務。它們只提供資金,并以利息的方式實施盈利,資金可以在電子商務平臺使用,也可以現金消費。相比于傳統模式,互聯網金融這幾年飛速增長,迅速壯大,實現了高速增長,以“雙十一”購物節為例,2015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為336億元,其中螞蟻花吧100億,京東白條分期80億,其他158億,環比增長108.8%。20156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為720億元,螞蟻花吧240億,京東白條180億,其他300億,環比增長214%.預計2017年將達1386億。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運營模式
(一)擁有自身供應鏈的消費金融平臺
擁有自身供應鏈的消費金融平臺,主要涵蓋了電商系、產業系兩種模式。電商系消費金融平臺,主要是利用自身電商平臺,想自己的客戶提供分期購物和小額消費貸款,方便客戶購買自己平臺的商品,滿足客戶的需要。它擁有龐大的線上零售網絡和大數據,能針對客戶進行精準推送,在細分市場優勢非常明顯,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主要是以京東白條和螞蟻花吧為代表。與電商系不一樣的是,產業系消費金融平臺得到了國家的認可,拿到了國家消費金融牌照,自創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以金融帶動自身的經營,為客戶提供分期購和小額貸。主要代表有海爾、蘇寧,國美等消費金融公司。
(二)依靠他有供應鏈生存的消費金融平臺
依靠他有供應鏈生存的消費金融平臺,主要有支付系統、征信系統和網貸系統三方面。以拉卡拉為代表的支付、征信系統主要是依靠大數據和信用評分模型,借第三方電商平臺,為客戶提供分期購和小額貸。以網貸融資作為資金來源的網貸系統同樣是依靠第三方平臺,為簽約的客戶提供分期購和小額貸服務。主要是以分期樂、愛學貸為代表。
三、互聯網消費金融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在2015年7月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不同領域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樹立了標桿,指引了發展方向。但是基于傳統金融提出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對互聯網那個消費金融做出明確規定。例如銀行法、保險法和證券法。
(二)未能有效管控
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快速崛起的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實際從事的都是金融業務,但是仍然被定義為商業企業,未被金融監管納入監管范疇。同樣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銀行、汽車金融公司則受到《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的限制。這種定義,使得監管不對等,給了這些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導致它們缺少了法律法規的監管。直接給了這些消費金融公司便利,讓它們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在市場上競爭,大大的限制了傳統消費金融機構的創新,同時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三)人行征信系統沒有收錄互聯網金融信息
由于人行征信系統沒有收錄互聯網金融信息,導致這些金融機構在經營時無法正確的分析大數據,準確得到客戶的信貸信息,容易造成較大的信用風險。同樣,出于對客戶信息資料的保護,互聯網金融機構也不會把客戶信用資料給到傳統消費金融,傳統消費金融也存在信用風險問題。
四、促進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消費金融行業法律制度
消費金融行業如想要更快速更健康的發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嚴格把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起來,規范互聯網金融的行業,促進消費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美國,專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限制消費金融。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不僅構建了長期穩定的消費金融發展環境,還讓整個消費金融市場變得更透明、更公平和更安全。建議加快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共同建立良好的消費金融市場環境,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管控互聯網消費金融
建議將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起來,納入監管系統中,運用先進的科學科技技術精確管控其資金、信息和資產情況,監控其是否合規合法經營,防范金融風險。維護消費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目前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均無法做到對其全方位的監管,一旦經營不善,個人及企業都會遭受經濟損失,進而會直接影響到向傳統消費金融申請貸款的客戶的質量或造成客戶無法正常還款。
(三)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
建議加快步伐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完全吸收互聯網消費金融信息,加快建立完全覆蓋個人信用信息的數據庫,促進互聯網金融信息和個人征信系統信息的數據融合。逐步建設成信息涵蓋多元化、人群群體各樣化、分布廣泛化的個人征信系統數據庫。推動構建完善的消費金融控制體系,建立消費領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信貸風險識別、預警和防范機制,提升金融機構風險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龔丹丹,張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消費信貸的比較及風險控制研究[J].征信,2016,(01):82-85
[2]黃小強.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界定、發展現狀及建議[J].武漢金融,2015,(10):39-41
[3]尹一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創新發展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6):67-71
作者簡介:
周星漢(1995-),男,漢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3級金融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