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植業保險就是為了能使農業健康穩定而提出的保險業務,它可以幫助農民降低自然災害給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保證農民有穩定的收入。自2008年以來,安徽省開始首次嘗試實施農作物種植業保險業務,發展到今日,已經成熟穩定下來,變成了農民抵御災害的有效措施和手段。筆者研究總結了安徽省近幾年種植業保險的發展現狀和經驗,認真分析了種植業保險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會存在那些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種植業保險;安徽省;農業生產風險
農業是弱質產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在生產過程中風險過高,受氣候和災害的影響大,但同時農業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需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所謂農業保險,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規避農業風險所提出的保險的一種業務。農民先向保險公司繳納一定數目的費用,簽訂相應的合約,一旦出現自然災害,使得農民遭受經濟損失,這部分經濟損失將有保險公司來賠償。同時,黨和政府都高級重視農業保險,在多個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業保險的試點,試點成功后,在全國大力推廣普及。
一、安徽省農業自然災害和種植業保險實施推廣的狀況
(一)安徽省農業自然災害狀況
安徽素有“多災省”之稱。這與安徽省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安徽橫跨南北中緯度,具有非常顯著地季風氣候,容易形成各種自然災害。從2012年到2016年,更是頻繁發生干旱洪澇、低溫凍害,給農業帶來了致命的危害,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旱災主要秋旱,發生在江淮丘陵地區;澇災以夏澇最為兇猛,沿淮淮北及沿江西部地區更是頻頻汪洋千里,農業顆粒無收。2014年安徽省幾乎全省都發生了自然災害,部分受災十分嚴重,特別是臺風“麥德姆”給我省帶來嚴重損失。2015年安徽先后發生雪災、凍雨、冰雹、洪澇、旱災等37起自然災害,特別是7到8月份淮河特大干旱,直接導致淮河地區糧食顆粒無收。
(二)安徽省種植業保險實施推廣的狀況
自2008年以來,安徽省已經開始全面實施種植業保險的推廣工作了。在那一年,全省的種植業保險收入高達3億元,保險機構收入明顯提高。2014年,安徽省農民投保金額超過26.84億元,比2013年多2.4億元,占全國農民投保金額總收入10.6%;全省承保農作物面積達1.2億畝,比2013年增加了2100萬畝,占全省種植總面積的95%;全年因災賠付款7.9億元,簡單賠付款的賠付率為54.6%。2015年收入又創歷史新高,接近31.56億元,比上年增加4.7億元,占全省種植總面積的98%。在2014年就在全省17個市,完成了建立三農保險服務站的工作。這些服務站都是統一規劃,以省為單位進行統籌布局,除了幾個洪澇災害嚴重的地區,已經輻射了全省所有的農業種植區。省職能部門也充分利用了政府號召力,加強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合作關系,設定目標,統一規劃,并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產品。同時,保險公司在得到商業銀行支持后,充裕的資金也為種植業保險的推廣加快步伐,保質保量的完成了各市區的服務站的建設工作,消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為全省農業的健康穩定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發展中的經驗
(一)引領理賠改革“一卡通”
安徽省是在2010年全面實施理賠流程改革方案的,開始使用“一卡通”的服務模式。通過“一卡通”,改革了以往的理賠難,效率低的問題,以后都是層層發放,效率極低。改革“一卡通”后,保險公司直接報理賠款打進受災農戶的個人賬戶,非常方便快捷,保障了農民利益,更避免了理賠款經過層層下發,產生的資金截留問題。同時,“一卡通”在理賠過程中增加了新的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保險項目的查詢、理賠流程的監督以及糾紛問題的救濟等三項內容。使得理賠流程更加規范、更加流暢了,服務業務也更加齊全了。某保險公司負責人表示:“接到農戶報案后,必須在24小時內到達現場進行勘察,做出理賠方案,盡快把這個款項打進農戶的“一卡通”賬戶里面,即使幫助農民恢復生產。”
(二)統籌全省保險費用
安徽省打破了原來的以地級市為統籌核心的模式,全方位改革農業保險,創造性的提出了以省為統籌核心的新型模式,以省為單位統攝全局,統籌全省保險費用、管控全省生產風險,在新的模式下,省級保險公司開始對收繳保險保費、支付賠款進行兩方面共同管理方案,設置專用賬戶,統一實施管理。卻仍然實施對種植業保險資金的“單一戶主儲存、單獨核算結算、封閉式運作、財政兩項監督”的管理方法。一旦受災,保險區的受災農作物的保險費用3倍以上是需要保險公司承擔賠償,高于3倍以上的部分則是由政府部分承擔賠償。
三、發展中的問題
(一)保險公司無法分散風險,經營風險大
根據規定,保險經辦機構僅僅只能夠拿到不高于種植業保險保費總收入的15%的費用,卻必須要承擔3倍以下的全部保費賠付金額。一旦遇到大災,保險公司根本無法承擔龐大的賠償資金,極易陷入資金崩潰的境地,導致經營困難。因此,保險經辦機構急需通過再保險,把自己的賠付壓力轉嫁出去。但是現在的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實力都很差,根本沒有承保能力。
(二)現場定損時村民話語權較弱
按照規定,在受災面積核定時,保險經辦機構的理賠人員接到查勘通知后應立刻趕到受災現場,做好受災現場的拍攝工作,查清楚農作物受災的原因,清算好受災農作物的數量,確定好農作物損失率。并將核定好的受災情況與保戶做及時的溝通、協定。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農民的代表只是少數人員,并不能全部把受災損失做到位,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也無法及時作出反饋。如果想保證公平公正的實地核算受災情況,受災村民就應該有能說上話的權利。
(三)保險理賠低.解決不了實際困難
根據研究表明,在不計算土地和人工成本的情況下,種植一公頃小麥需要成本是4485元,其中,種子占1225元,機械耕種占950元,農藥化肥占1500元,機器收割費用為810元。目前,安徽省種植業理賠款是根據受災時間的長短及受災的嚴重程度來進行理賠計算的,絕收時獲得最高理賠金額為:一公頃小麥賠償3900元,一公頃玉米賠償3600元,一公頃大豆賠償2400元。即使全都災害損失都按照絕收來計算,每公頃受災害的小麥僅僅能獲得3900遠的賠償,從數據上看,受災群眾獲得的賠償金額還沒有農作物的種植成本高,補償受災群眾只是一部分的經濟損失,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受災農民的問題。這對農戶參加種植業保險的積極性不能說沒有打擊。
四、相應的對策
(一)積極發展再保險業務,落實財政補貼
在農業的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農業風險,具有災害頻發性、地域集中性和受災群眾廣泛性等三方面特征,保險公司難以實現盈利的目標,甚至經常處于入不敷出的虧損情況,此時,政府的財政補貼就顯得非常重要。具體采用如下措施:一是政府部門積極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因地制宜的幫助國內的商業保險集團增設具有地域獨特性的農業再保險業務,并大力發展。共同承擔原保險公司的經濟風險,減輕其資金壓力,積極引進國際知名品牌,促進農業再保險的合作。二是逐年增加補貼資金,逐步制定惠農政策并推廣實施。三是每年抽出一定比例的政府財政收入,用于災害補貼和災害救濟的預算支出資金,增加農業保險的補貼保費。四是建立巨額專項風險基金,一旦發生特大災害,積極發揮風險基金的賠付作用,讓保險公司吃一顆定心丸,保證農業保險業務的穩定發展。
(二)保證理賠公平
在實際核災過程中,在災害現場,一定是需要核災查勘員和代表精誠合作,聯合對受災現場進行實地查勘,最終確定受災面積,核算好受災受損率。但是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增加農戶代表的數量,讓他們主動地去爭取利益的最大化,不能從制度壓制,要讓他們敢于說話,真實反映出受災村民的意愿,保障村民的話語權,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監督并保證實地勘察定損的公平性、公正性,保障村民自己的權益。
參考文獻:
[1]杜先明.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20):391-392
[2]王娜,謝雨蒙,李柱石.安徽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現狀及進路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24):15042-15050
[3]張進.安徽農業保險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13):60-62
[4]段學慧,范純.安徽農業保險的特殊性及對策[J].農村金融,2008(1):98-101
[5]楊新華.安徽省農業保險萎縮的原因分析[J].特區經濟,2008(12):79
作者簡介:
王秉權(1993-),男,漢族,安徽亳州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3級保險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保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