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軍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從當前校辦企業存在的問題出發,簡單探討了校辦企業產權問題,并總結了國有資產管理措施,由此指出,關鍵是要理清學校和企業的產權關系,以此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僅供參考。
校辦企業產權國有資產
中國校辦企業這一知識產業化模式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由于各類因素的限制,2002年開始校辦企業改制,至今依然處在改制期。所謂校辦企業就是由學校舉辦,便于學生從事就業和進行生產勞動技術教育為目的的企業,既能夠培養人才又能夠將知識產業化,這是區別于社會企業的根本體現。而十幾年的改制,校辦企業逐步轉變成“校有企業”。
一、問題的提出
鳳凰財經一篇來自新京報的新聞《浙江副校長褚鍵低價轉讓股權,涉嫌侵吞公款》。褚鍵原浙江大學原副校長涉嫌貪污科研經費等罪名被公訴,自2013年被逮捕,目前該案已延期7次。該案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最大腐敗案”,涉及校辦企業——中控集團。原因是校辦企業改制初期也就是2003左右,中控集團從浙江大學脫離,褚鍵通過低價轉讓股權等手段化公為私。有學者稱該案涉及到當時科研人員下海創業以及科研項目申請及經費使用問題,這些都是當時科研管理體制下扼制住科技人員創新“咽喉”的問題。該案的審理將對當下有著普遍意義。中控集團在當時是“紅帽子”企業(國有企業),在當時推行的國家政策和產學研一體化,創辦的科技類校辦企業很多,該案直接體現了公與私的邊界問題。
校辦企業出現的初衷是解決學校經費問題,將知識產業化,建立企業為學校輸血。但由于產業國有資產投資主體不明等問題,業界開始研究校辦企業改制問題。在2001年全國高校校辦科技型企業會議上,就有大學校長興奮地拍桌子說“可算不辦企業了”。主要就是除個別校辦企業能夠蓬勃發展起來外,很多都沒有發展起來。以“高校板塊”來看,目前成分股38只,平均漲跌幅-1.42%,總成交額260247萬元(截止2017年1月13日)。
這些可以說有很多歷史原因,校辦企業從誕生到目前幾十年時間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在改制過程當中,“校有企業”的概念興起,學校不再親自辦企業,而是利用資產紐帶擁有企業股權,以法人結構經營校有資產。從褚鍵案來看,其實本質上就是產權問題以及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問題。
二、校辦企業產權
產權指的是經濟所有制的法律表現形式,包括所有權、支配權、占有權、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校辦企業要轉變成“校有企業”必須要明確產權,而這是現代企業制度能夠建立的前提條件。當學校投資企業,在當下來看,除非企業破產,投資的資本將不能抽回,雖然學校是這些資產的擁有者(本質上是國有資產),但事實上是企業法人財產,也就是要將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成為市場經濟主體,自負盈虧、自主經營。
對于校辦企業來說,隨著改制的推進,學校成為校辦企業的股東,普遍開始減少資金的投入,而一些無形和固定資產的投入增多,比如人才、專利、科學技術等等。校辦企業,尤其是校辦科技型企業對于我國科技創新和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本質上可以看做是學校科研機構的延伸,相當于一個孵化平臺,下轄多個機構(校辦企業)。這種模式可以說是中國特色,國外比如斯坦福大學就沒有校辦企業,而是通過科技成果授權+技術服務的模式來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使大學學術與產業界互動。這種模式下就不會有產權爭議,投入的無形和固定資產也不會流失。而我國校辦企業往往對無形資產產權管理不嚴,對于轉出的無形資產評估不科學,特別是享有企業所得稅優惠的校辦企業(學校自費籌建),很多時候都會將科研成果無償提供給校辦企業。也有一些是校辦企業由學校牽頭,采用集資模式建立起來并掛靠在學校。很多時候就會形成多頭管理,產權不清,進而導致資產流失。
比如說誠志股份,原本是清華控股2016年12月份非公開發行865,328,275股人民幣普通股,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東發生變更。由誠志科融控股(持股33.44%),清華控股持股比例下降到11.76%。實際上誠志科融的控股股東是清華控股,教育部為最終實際控制人,實際控制權沒變。但是從這個案例來看,如果誠志科融的控股股東不是清華控股,那么公司控股股東變更,必定會出現一個產權真空期,如何確權就成為主要問題,否則就極有可能導致學校資產流失。所以必須要明確產權,這方面可參考斯坦福大學的模式。
三、國有資產管理措施
對于技術實力強、國有資產存量大的校辦企業。學校應以控股股東身份,實行改革,落實現代公司制度。比如說設立投資基金來充實企業資本金,結合學校科研優勢籌備上市,以此來獲得社會資金,擴大科研成果產業化。而企業法人享有經營權和財產權,那么在企業運營當中學校投入的國有資產按比例享有所有者的權利(實際國家控制)。學校資產管理派遣人員進入企業董事會,或是派專人出任董事長(學校控股),參與企業決策,按資本比例獲取利益,并承擔有限責任。
對于技術含量較低、資產存量小的校辦企業,那么就可以依據資產評估,合理作價使國有資產逐步退出,也可以轉讓,學校收回國有資產。當然也可以轉變成國有民營,把企業承包給他人經營,學校資產管理部門以簽約或授權的形式給予承包人權益,做好利益分配。同時也可以利用兼并、合作或是資產重組的形式,比如吸納職工入股(華為就是一家員工控股公司),或是聯營、合資,學校資產管理部門代表國資進入企業參與決策,按股權比例獲取收益。
對于長期虧損,產品沒有市場的校辦企業,全面分析企業社會效益、資產等方面,進行破產清算,防止資產流失。
另外,最主要的還是要加強法律方面的建設,把《知識產權保護法》、《專利法》、《公司法》等完善并宣傳到位,以法律武器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加強管理。
四、結束語
校辦企業改制,其實主要還是要研究產權問題,這比較復雜,因校辦企業在誕生之初就是“紅帽子”企業,其投入的資產很大部分是國有資產,改制就是要將校辦企業變成校有企業,相當于國有企業改革。但是校企有其特殊性,它具備企業的職能,同時還需要肩負教育的職能,因此必須要處理好企業和學校的權益關系,理順產權關系。
參考文獻:
[1]余艷.淺談高校國有資產產權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04:83-84.
[2]張新春.試論加強高校校辦企業財務管理的有效途徑[J].科技信息,2011,34:447.
[3]傅嶸.高校校辦企業的財務內部審計[J].品牌,2015,08: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