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天津財經大學)
優化專業結構,培育專業特色,充實專業內涵,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在要求。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推進專業集群建設,構建以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就業狀態跟蹤為基礎的專業預警和調整機制。
供給側改革專業結構專業群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經濟和社會兩大領域,教育屬于社會領域。”高等教育供給一方面體現在人才的供給,另一方面體現在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努力形成滿足受教育者需求、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供給結構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
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載體,是高校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立足點,專業結構及其建設水平直接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特色,對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高校履行人才培養功能是基于專業平臺進行的,專業是高校與社會結合的橋梁和紐帶。專業建設的質量與水平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反映著高校本身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實力的強弱。因此,優化專業結構,培育專業特色,充實專業內涵,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是高等學校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本質規定。
一、以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專業結構
近年來,一些高校隨著發展的慣性,加上貸款的壓力以及經濟利益的誘惑,盲目擴張,忽略了自己的傳統優勢和比較優勢,隨波逐流增設了一些與學校傳統難以整合的新專業,對另一些具有遲效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或相關專業卻很少發展,一些社會急需的基礎和艱苦行業類學科專業出現萎縮。片面追求規模和綜合,致使高校的規模越來越大,專業數越來越多,專業設置越來越趨同。在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學校應轉變發展觀,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雙重需求,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進一步提高專業建設的質量與水平。
(一)瞄準目標,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對于以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專業建設,應與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相適應。為此,需改變過去那種學科間界限分明、缺乏交流和融合的狀況,一方面要加強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造和深化,發揮已有的學科優勢;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發掘或學科交叉整合,孕育新專業,大力扶持有廣闊前景的新專業,并不斷加強專業調整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靈活、自由、積極、主動地對市場信息迅速作出反應。在專業內涵建設上,應打破學科壁壘,拓寬專業口徑,按大類招生,寬口徑分流培養,使專業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形成眾多范圍小、易調整的專業方向,既保持專業的相對穩定性以及各自的核心基礎,又能夠積極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二)貼近企業需求,實現特色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社會需求、入學對象、辦學機構多樣化的格局已經形成,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異常激烈。高校必須用盡可能多的形式和手段來滿足受教育者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需求,走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之路。
與企業必須在細分市場中尋找自己的目標消費群一樣,高校首先應在專業市場細分上下工夫,繼而選擇自己的目標市場,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專業。面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色,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有選擇地進行專業設置與調控,形成自己的特色專業。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應集中力量重點發展面向地方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專業,甚至可以考慮重點發展幾個專業,把它們建設成為同類高校中的名牌專業,從而帶動全校性的專業發展。
(三)完善內部調節,優化專業設置與調控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的適應性,增強學校的辦學能力,提高辦學效益,拓展學生的就業面,學校內部要完善自我調節機制,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第一,加強適應性。為了增強專業設置應對多變社會需求的適應性,真正體現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高校應當統籌規劃并合理設置長線主干專業和短線普通專業。對需求變化小的長線主干專業,要加強教學基礎建設。對需求數量少、變化快的短線專業,盡可能采用在相近大專業下開設的辦法解決,既穩定主干專業,也兼顧其他專業,努力做到以長求穩、以短求活、穩中求精、活中求實。第二,充分體現教授治學。從事某專業領域研究的教師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學科專業的發展趨勢,由教授委員會審議專業設置,充分發揮教授治學的作用。第三,加強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高校要切實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能直接頂崗的一線應用型人才,必須加強產學研結合,使校企合作實現良性循環。
二、面對市場需求,推進專業集群建設
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的發展和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同市場的需求緊密相聯。“市場是檢驗畢業生素質的硬性標尺,就業率的高低一定程度反映了社會對高校培養的各類專業人才市場需求量的大小和認可程度的高低。”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是高校專業發展的根本,堅持以市場需求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既是專業建設和調整的基礎,又是專業集群的牽引動力。
21世紀初,部分高等學校特別是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就開始關注專業群建設,在實現高等教育多樣化的同時,突出高等教育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在“寬口徑,厚基礎”的前提下,加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合并或裁減一些設置不合理、重復設置的專業,克服專業劃分過細過窄的現象,構建學科專業群,按大類招生,從而實現以專業的綜合化發展。
專業群不僅是簡單意義上的專業組合,更多的是體現專業間的融合、 集成。專業集群化作為專業結構調整的一條優化路徑,有助于推動相關聯專業間的融合、共生,有助于促進高校學科專業體系的完善和優化。專業群的構建應該以某一優勢專業或學科作為核心,充分利用專業間互為帶動的關聯性,發揮專業群的聚集與擴散效應。以核心專業為骨干,以核心課程群、核心技能群、專業師資群為基礎,打造主干特色專業,逐漸開發周邊學科專業,進而實現學科專業群的整體發展。
三、建立動態的專業預警和調整機制
建立科學的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跟蹤機制以及就業預警的專業調整機制,是本科院校完善其專業結構和專業內涵的必要步驟。在制訂學生培養方案時就綜合考慮大學生在就業時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設計出既符合專業發展規律又滿足市場需要的各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在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的基礎上設計學生就業能力測量指標體系,幫助高校評價和跟蹤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狀,從而反饋到專業建設中來。
高校應根據自己的人才培養定位,對本地區高等教育與勞動市場特有的供需情況和從本校畢業半年后的學生進行年度就業狀態跟蹤,對各專業畢業失業率、失業量進行監測,結合各專業的招生報考率,最終建立起基于就業數據的、以個別專業的招生指標控制為主要杠桿,輔之以在校生的專業調整的就業預警專業調整機制。把報考率低、就業率低、社會需求低的專業作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對其進行嚴重警示,削減其專業的招生量或停招,鼓勵相關專業的在讀大學生轉變專業或攻讀“第二學位”,把學生分流到就業好、社會需求較多的專業。將就業率和薪資持續走高的專業予以發展,增加其招生量。就業預警的專業調整機制有助于高等教育改革朝著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方向發展,有助于緩解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提升人才供給效率。
參考文獻:
[1]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J].教育發展研究,2016(3):1.
[2]宋玉軍,魏萍.產業集群理論視角下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路徑的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3):109.
[3]關麗梅.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的學科專業群建設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12):73.
[4]邢維全.會計學專業群平臺課程構建與“選課學分制”改革——以天津財經大學為例[J].天津電大學報,2016(2):49.
注:本文系天津市2016年人才工作重點調研課題“以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