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立偉

好東西,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當有一天,我們發現很多夢想之物可以與他人共同擁有、分享之時,一切卻好像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完美。種種現象表明,在相應監管缺失和模式不完善的情況下,共享,只是看起來很美……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這應該是對共享經濟最通俗易懂的解釋。這兩年,共享經濟確實太火了,它的快速發展既給我們生活提供便利,也讓我們感受到科技的神奇力量。
共享經濟一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發表的關于汽車共享的研究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而共享經濟現象卻流行于近幾年,主要特點是由一個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將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利用分享自己的閑置資源創造價值。
簡單來說,共享經濟就是將閑置的資源共享給別人,提高資源利用率,并從中獲得回報。共享經濟的理念是:共同擁有而不占有,利用互聯網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是對過度消費的反思,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隨著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寵物等等共享經濟新形態不斷涌現,“共享”已成為新一輪資本蜂擁的“風口”。2013年,《經濟學人》雜志在其封面文章第一次詳細描述了“共享經濟”,如今,共享經濟模式已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生活。
可是,對突然被帶入共享時代的中國普通群眾來說,想做到“不占有”卻并不容易。這里,還有文化素養的問題。種種現象表明,顯然很多人還未做好“與他人共享”的準備。


不管孩子們懂不懂得什么是共享經濟,但對于共享的意義,在孩子們眼里是最簡單直接的互助方式,他們對共享的理解或許比大人們更透徹、更純粹。

其實,市場對共享經濟的未來看法并不統一,總結一句話“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安全與資源浪費需關注”。
今年8月,酷奇單車忽然出現無法正常退款的問題,使得市場一度猜測其是否倒閉的說法。雖然后來酷奇公司澄清是因為新功能上線,而導致很多用戶的押金無法正常退回,但仍然出現了大批用戶到酷奇公司公布排隊等待的現象。
7月17日,共享睡眠艙被緊急叫停,監管部門認為密閉空間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建議拆除。
為什么消費者忽然間對大熱的共享單車產生如此不信任?自從不斷被公交車、地鐵站毫無秩序的共享單車阻礙,網上不斷出現成百上千的共享單車墳場,我們逐漸意識到共享單車是否已經嚴重過度?
2017年,美國麥克馬斯特大學理論化學博士湯姆·斯利通過《共享經濟沒有告訴你的事》一書告訴大家一個現實:共享經濟是一場掠奪?!豆蚕斫洕鷽]有告訴你的事》提到,共享經濟公司是如何打著“分享”的旗號,通過種種方式逃避監管,一步步壓低使用其平臺勞動者的報酬,從而獲得巨額利潤的。
作者在每一章都列舉了一個共享經濟的典型例子,來揭露我們沒有想到的共享經濟的陰暗面。這一系列案例告訴人們,這些制造共享經濟的公司,比如出行領域的共享巨頭,他們自詡自己只是提供溝通的平臺,對溝通的雙方都不負有責任,因此他們不會為了乘客的安全或者司機的利益考慮。
同時,這些公司享受著司機帶給他們的收益,但是他們不會為司機支付任何保險或者是提供任何福利,甚至,他們可以利用各種巧妙的方式去避稅,他們所關心的,無非是如何使訂單不斷增加和如何避開政府或社會的問責。他們充當了資源擁有者和資源需要者的中介,但是他們甚至都不會像中介那樣付出其他的勞動,有了一個網站或者程序之后,就開啟了坐等資金進賬的模式。
湯姆·斯利表示,共享經濟就是新時代的地主,并形成“圈地運動”后贏家通吃的壟斷。
仍然舉例酷奇,酷奇曾計劃2017年在國內投放大約900萬輛單車,擴展到200多座城市,基本包含了全國一二線城市以及50%的地級市的市場。如果我們按照每輛單車的押金為298元計算,以投放量推算,酷騎單車收到用戶的押金就高達2.98億元。
而據最新消息,酷奇已被四川一家集團以10億元價格收購?!肮蚕怼闭谇逍?。


如今,盡管共享經濟模式仍有待完善和提升,但仍然逐漸擴展至我們生活方方面面,大到房屋,小到充電寶,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那么,共享是否還有空白領域等待發掘呢?我們不妨來談談共享服裝。
實際上,早在2015年共享單車爆發之前,多個共享衣櫥項目就已經初見倪端,并不算是新鮮事物,主要模式為包月換衣,即消費者按月、季度、半年或一年交會員費的方式,可以在共享衣櫥平臺上選擇衣服。
共享服裝核心仍舊是租賃。顧客每月支付幾百元租金,便可無限次數租借服裝,特別是高端奢侈品牌服裝共享市場尤為被看好。有分析稱,未來中國的共享服裝市場將達到4000億元。
在丹麥,有一家“寶寶共享”服裝店經營得很火熱,客戶每月付55歐元的會員費,就可以獲得一袋衣服,里面共有16套,可以隨時根據孩子身高的變化更換,從嬰兒衣服到蹣跚學步的兒童衣物都有。與這個價格形成對比的是,如果你去買衣服,花上同樣的價錢只能買到12件兒童衣服,而一旦孩子長大,這些衣服就會被丟掉。
據了解,該寶寶共享服裝店創始人曾在一家環保衣物公司上班,專門為兒童生產“綠色衣服”。但她認為,雖然生產這些衣物的初衷是為了環保,衣服利用的方式卻一點都不環保。
“寶寶會長大,衣服卻不會。這些衣服不是被穿了幾次,而是被用過100次、150次,這是一種非常環保的方式?!痹摰陝撌既吮硎?。
數據顯示,全球大約只有20%的衣服被重復利用過。
不過,也有用戶對服裝衛生問題感到擔憂。盡管各大平臺都表示,自己的清潔衛生標準比酒店的級別更高,但要得到用戶的信賴還需一定的時間。而此種模式是否能打開市場還是個未知數。
從消費端來講,能夠接受共享服飾的消費群體多是年輕人,如今年輕消費者更加追求服裝的個性化,但平臺提供共享的衣服要滿足多數人的使用需求和穿衣風格,自然難以擺脫同質化的風格。
從生產端來講,共享服飾并不利于設計師與生產商的發展,有限的需求量難以滿足生產端的數量要求,即使平臺引進設計師品牌,可以做到個性化和小批量生產,但有限的訂單量仍難以滿足盈利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