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鋒
在當前全球安全局勢和貿易關系熱點頻發、摩擦不斷,保護主義、民族主義和孤立主義交互風行的時刻,中德兩國關系以其政治關系穩定、經濟關系繁榮和人文交往密切獨樹一幟。中國在2016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共同為全球經濟切實貢獻增長。
良好的中德關系需要精心呵護,但德國的一些媒體以及個別精英智庫,如號稱“歐洲的中國通”墨卡托基金會中國研究院,近來不斷為這一良好的關系楔入“不確定性”,鼓動對立情緒,與中德關系大勢背向而行。
首先,渲染中國是西方制度的對手。今年2月,墨卡托基金會中國研究院就舉行百人研討會,聲稱中國媒體和高級官員借美國和歐洲危機之際,渲染西方制度的缺陷,煽動“反西方的民族主義”。這個研究院的學者們呼吁美國和歐洲要“擰成一股繩”捍衛共同的價值體系。
其實到過中國或與中國打過交道的外國人都不認為中國排外,他們在中國看到了“更多的是對西方的稱贊,而不是敵意的民族主義”。倒是歐美一些國家精英們要問一問自己,為什么越來越不受別人喜歡。只要看看冷戰后歐美幾個國家輸出制度的結果就應該很清楚,強行改變他國政權結構和生活方式,給世界帶來了極大的動蕩和人道災難,曾經為人類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西方在那些國家成了“麻煩制造者”。就連一些歐洲學者也承認,西方在哪里搞民主化,哪里就要流血,人民就要逃難。
其次,宣稱中國在經濟上瓦解西方,有長遠打垮歐洲和德國企業的計劃。本月初,德國電視一臺推出一篇題為“中國優先——損害歐洲利益”的文章,借助歐盟在華商會的一份報告聲稱中國讓歐洲人來投資,就是為了在攫取他們的先進技術后把他們擠出去,以獲得全球技術領先地位,還稱中國政府刁難德國在華投資企業,限制德企在華投資行為等。墨卡托基金會中國研究院去年年底也曾發表咨文,表達了類似觀點。
若果真如此,如何解釋多數德國企業在華投資保持增長和利潤增長的事實呢?如何從總體上解釋中德貿易額不斷大幅增長,中國已是德國最大貿易國的事實?多位德國在華企業高管對筆者表示,他們在華業務盡管遇到一些政府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困難,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仍然非常好。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負面聲音對德國政府的涉華經濟政策產生了作用,中國企業幾項收購活動已受到德國政府機構“出爾反爾”的非常規對待。
第三,無視德國社會中一些對中國的傳統偏見和歧視的現象,典型事例是不久前網售印有“救一只狗,吃一個中國人”T恤衫引起的“熱炒”。這樣明顯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的行為自然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許多德國人也加入在德華人抗議的行列。詭異的是,對這樣轟動的事件,德國主流媒體和智庫們卻集體保持沉默。這樣的態度在現實中就是默認,侮辱了他人卻輕描淡寫,對種族歧視行為視而不見。事實上,德媒很在意別國把現在的德國和二戰時期的德國相提并論。因此,德國媒體應該面對這些負面事件,予以澄清和糾正,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而不是熱衷于炒作一些想象的故事。▲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前公使銜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