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東+孫斌+胡建華+蒲平娟



摘要:指出了林麝種群在2000年以前分布很多,近年來林麝數量已經明顯減少。龍洞溝地區不僅是太白山最主要的林麝分布區域,也是秦嶺地區林麝最主要的分布區域。根據龍洞溝地區林麝的活動特點設計了調查樣線,從海拔1600~2800 m,每300 m的海拔段設為一個調查樣帶,在每個樣帶內調查此區域野生動物種類、林麝活動情況和威脅林麝生存的因素。結果發現:林麝主要集中分布在龍洞溝海拔1900~2500 m的落葉闊葉與常綠針葉混交林帶,但此區域人為干擾很強烈,包括旅游、挖藥和放套捕獵等行為。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麝;威脅因素;龍洞溝;人為干擾
1 引言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成年林麝體重小于5 kg,體長不超過60 cm,肩高在47 cm左右,體重不會超過10 kg。雌麝和雄麝都不長角,雄麝的上犬齒比較發達,狹長而尖銳,會露出口外呈現獠牙狀。林麝后肢比前肢長1/3~1/4,站立時候會呈現后部比前部高。林麝頸部兩側各有一條比較寬的白色帶紋延伸到腋下,這是其毛色的明顯特征,而且因為四肢細長,蹄子狹而尖,耳朵長且直立所以適合在郁閉度比較差的闊葉林和針葉林生活,主要棲息地位于針闊混交林中,它毛色深棕,毛發硬而粗,呈波浪狀曲折,比較容易折斷,成年林麝毛色無斑點分布,這是林麝典型的外觀特征。
雄麝分泌的麝香價格昂貴,素有“軟黃金”之稱,是中國傳統的出口創匯商品。因為其不但藥用價值高,而且是名貴的天然高級香料,持續過度的盜獵捕殺,致使野生林麝資源發生劇減,許多傳統中醫藥名貴驗方因無麝香原料而徒有虛名。
2 調查區概況
2.1 地理概況
龍洞溝位于老縣城,是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南端的區域,形狀為半島狀。西面與黃柏塬保護區接壤,南面與老縣城自然保護區交界,東面與厚畛子林場管轄區域相交。大致位于東經107°41′50″~107°43′40″和北緯33°48′50″~33°52′20″之間,總面積約1100 hm2,海拔約在1650~2900 m之間。東北部緊靠從太白山主脊朝東南走向的秦嶺山脊。龍洞溝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河谷,上寬下窄,為典型的葫蘆峪地形。溝內坡度較緩,年溫度基本保持10℃左右。溝內河道常年流水注入湑水河,此河水由南向北注入漢江,屬于長江水系第一大支流漢江的分支。氣候為北亞熱帶中高山山地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植被垂直分帶明顯,生物多樣性豐富[1](圖1)。
2.2 動植物分布
根據調查發現,龍洞溝11 km2的區域主要分布有林麝及同域動物金絲猴、大熊貓、羚牛、黑熊、斑羚、血雉、秦嶺細鱗鮭、野豬等數十種保護動物[1]。
該區域屬于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林帶和暖溫帶闊葉林帶,喬木樹種主要有樺木、櫟類、華山松、太白楊、漆樹等,郁閉度0.6~0.8;灌木樹種或林下灌木主要有繡線菊、忍冬、莢迷、胡枝子、榛子、鹽膚木等,覆蓋度20%~35%[1];草本有苔草、三毛草、羊角芹、紫苑、野青矛、大油芒、鹿蹄草、紅升麻、羊胡子草、莎草、蒿類、蕁麻、蕨類、烏賊、唐松草等[2]。
3 調查方法
3.1 野外種群調查方法
野外種群監測采取布設固定監測樣線方法,監測樣線數是根據監測地區面積、抽樣強度及每條樣線所代表的的面積來確定,以監測樣線最短的距離穿越最多的生境為原則,樣線長度為2~3 km,因林麝與大熊貓屬同域動物且調查方式相似,所以應在龍洞溝參考大熊貓棲息地監測技術布設兩條固定樣線開展調查[3]。調查范圍集中在海拔1600~2800 m之間,根據海拔和生境類型的變化,大致以海拔每上升300 m設置為一個調查樣帶,共計分為4個調查樣帶。
在野外調查中想要直接觀察到野生動物比較困難,但是動物都會在它們的棲息地留下蹤跡:諸如足跡、毛發、刺、糞便等活動痕跡,這些跡象可以作為判定樣線附近有哪些動物活動的間接證據。據此把動物的活動狀況劃分3種情況:頻繁(顯著)、一般、不頻繁(不顯著)。
3.2 人類活動干擾監測及判定
人類活動干擾種類可分為挖藥、放牧、偷獵、放套、人為用火、旅游和其他等7種,這些是對林麝活動影響較大的人為干擾。把人為干擾強度可分為弱、中、強3個檔次[3]。
4 調查結果與分析
4.1 同域動物的干擾
根據調查發現在龍洞溝地區主要活動的動物有羚牛、斑羚、血稚和野豬四種(表1)。通過這些動物實體及遺留的糞便與活動痕跡,可以看出這些動物在海拔1600~2500 m范圍內活動頻繁。林麝喜食苔蘚、苔草、竹葉、蕨草及芳香性樹葉嫩枝。野豬、羚牛與林麝之間主要是食物競爭,這些動物在水源地的選擇上與林麝也存在重疊性。
4.2 林麝活動痕跡調查
從調查中發現發現龍洞溝地區的林麝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海拔1900~2500 m的落葉闊葉與常綠針葉混交林帶(表2)。此地區的主要樹種是遼東櫟和紅樺,地勢比較平緩,郁閉度0.7~0.9,林下植被種類多,為林麝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在海拔1600~1900 m的地段林麝活動痕跡不顯著,在海拔超過2500 m的地方林麝的活動痕跡也相對減少。
4.3 人為干擾情況
龍洞溝地區因為距離老縣城村較近,人為干擾種類主要是放牧、挖藥、放套、偷獵、人為用火和旅游活動(表3)。近幾年隨著野生中草藥數量的急劇減少而需求不斷上升,野生中草藥的價格急速上漲,從表3可以看出,海拔1600~2800 m都有老縣城村民進入龍洞溝挖藥留下的痕跡,所挖藥材主要有黃精、天麻、大黃、豬苓等。挖藥不僅危害龍洞溝地區的中草藥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而且造成地表層的土壤被破壞,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在龍洞溝地區還有一些偷獵者在山坡樹林里留下的鐵絲套,這些捕獵工具嚴重危害了此區動物的安全,使林麝及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這也是導致此地區林麝數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此區內用火不光對保護區生長的種類繁多的各種植被及動物造成威脅,也大大增加了發生火災的幾率。其次龍洞溝地區風景優美,尤其是高海拔地區的景色尤為獨特,造成近年來高山區的驢友穿越活動越來越興盛,途經龍洞溝的人數不斷增加致使區內動物活動半徑和棲息地日益減小,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在監測調查中發現游客經過,經常會將諸如塑料瓶、垃圾袋、煙頭等垃圾滯留在區內,這些垃圾不易被分解,大量堆積會污染區內土壤、水源、空氣以及野生動植物的生存與安全,也極大的破壞了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4]。
5 結果與對策建議
通過本次的調查發現:龍洞溝地區林麝活動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900~2500 m的落葉闊葉與常綠針葉混交林帶,其他野生動物在此區域活動也比較頻繁,與林麝有一定的食物競爭關系。人為干擾程度在林麝活動區域隨海拔上升日趨嚴重,挖藥、旅游和放套捕獵等行為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更直接威脅林麝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命安全。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以下一些管護措施為今后此區域的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5.1 加強宣傳教育
(1)重新修訂并頒布“龍洞溝—拔仙臺”登山線路禁行令,在保護區網站上發布龍洞溝禁行通知,并以電子郵件或書面方式告知各主要客源戶外俱樂部。
(2)加強與當地政府合作,召開年度向導會議,將當地的向導、背工和經常上山人員納入管理范疇,時常對他們進行監督和抽查,確保其不去安夾放套和非法狩獵,宣講保護意義及重要性,學習禁行政策和保護區法律法規。
(3)印制宣傳單,對到達龍洞溝的登山游客進行宣傳教育(主要包括生態保護和游客安全方面)。
(4)加強與老縣城保護區的合作,龍洞溝區域的外圍幾乎均為老縣城保護區轄區,兩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種群交流也非常密切,加強與老縣城保護區的合作,可以有效管理游客入區。
5.2 落實檢查處罰
根據自然保護區法規,制定詳細明確的游客入區處罰制度、向導背工獎懲制度等;
堅持向導培訓持證上崗制,與當地向導、龍洞溝護林員簽訂保護區管理責任書;
黃金周等登山高峰期派駐執法人員駐守檢查。
5.4 加大管護力度
(1)在厚畛子街道、都督門、大爺海往龍洞溝方向,分別選址設立禁行告示牌。必要路段設置鐵絲網柵欄。
(2)調整巡護線路(與游客行走線路結合),加大對該區域的巡護頻率,旅游季節加大巡護檢查力度。
(3)組織人員定期清理區內垃圾,在扎營地設置環保警示牌。
參考文獻:
[1]李雙喜,陳永兵.旅游活動對龍洞溝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及保護對策.陜西林業科技, 2010(5):59~62.
[2]任 毅.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382~409.
[3]何強利,朱慧男,蒲平娟,等.2008年至2011年度龍洞溝地區大熊貓活動狀況淺析[J].陜西林業科技,2014(1):28~31.
[4]鄭云玉,馮 達,溫亞利.生態旅游對太白山保護區的影響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14):7423~7424,7448.
Investigation on ActivityCondition of Moschus Berezovskii
in Longdong Gully in Taibai Mountain
Fan Xiaodong, Sun Bin, Hu Jianhua,Pu Pingjuan
(Management Bureau of Taibai Mountain National NaturalReserveArea, 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 The population of moschus berezovskii was widely distributed before 2000,and the number had decreased in recent years.The Longdong Gully area was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of moschus berezovskiiinTaibai Mountain,which wa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distribution area of moschus berezovskiiin Qinling area.In this paper,the investigation sample line formoschus berezovskii in Longdong Gully area was designedaccording to their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Elevation section of every 300mwas set up as an investigation belt between 1600~2800m elevation.The wild animal species, activity situation of moschus berezovskii and threatening factors tosurvival of moschus berezovskiiwere studied in every elevation be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chus berezovskii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xed deciduous broadleaf and evergreen coniferous forest zone of 1900~2500m elevationin Longdong Gully. The environment of moschus berezovskiihad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and the range of activity of moschus berezovskii had been decreasing,due to human disturbance such as tourism, digging and nesting in this region.Hencethis paper present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is situation.
Key words: moschus berezovskii;threat factor;Longdong Gully;human disturb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