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彤
摘 要:農村勞動力中尚有數量可觀的群體正在發生轉移,與此同時,在城市打工的人群正面臨著由于制度等限制性因素構成其成為穩定產業工人的障礙,這種障礙影響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持續穩定轉移。通過比較農村待轉移勞動力的狀態與城市打工者的狀態,并結合當前企業用工荒和產業亟待升級轉型的背景,探索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可以說,這些問題不是單方面因素能夠解決的,而最終落腳點應由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勞動者個人共同作用,才能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平穩持續轉移。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工人群體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110-02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及特征
1.相關概念的界定。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概念,采取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即指當勞動邊際生產率等于或接近于0時,從農業部門轉移出去,但不會減少農業總產量的那部分勞動力。需指出,現實情況是,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大多是年輕力壯的群體,留在農村從事從業生產的往往是年老和年幼的群體。新工人群體,是指戶籍身份是農民,但是已經離開農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在城市生活和工作,通過付出自己的勞動以換取工資或勞務報酬的廣大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新生代打工者,同樣戶籍身份是農民,出生在80后、90后的第二代、第三代打工者,這些人中或是沒有當過真正的農民,常年在外打工,或是出生和成長在城市。
2.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第一,從數量上說,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末,我國鄉村人口總數為6.1866億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者數量為2.27億人,占全部從業人數的16.67%。此外,2015年農民工總量已達2.74億,超過全國人口總量的1/5。蔡■通過以月對農村勞動力在不同經濟活動中的勞動投入進行劃分,進一步細分出2011年務農勞動力總數為1.92億的結果,并建議未來十年每年減少這部分人群中的200萬人[1]。根據2014年中國經濟藍皮書的規劃,到2024年我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將下降到占總人口的7.8%。第二,從質量上說,通過考察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情況,可以反映未來潛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產業工人轉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九年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個角度考察農村受教育情況,就會發現,現存農村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以湖南為例,一項調查顯示,2011年接受小學教育的人口僅占46.6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占38.78%。從接受職業教育的角度來看,針對166名被調查者中有60人自愿參加過職業培訓,其中男性36人,女性24人,培訓內容集中在服務技能、電器修理和電腦使用上[2]。第三,從年齡結構上說,80、90后已經成為勞動力主體,占一半以上。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截至2014年底,我國人口中少兒和老人(15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比例分別是22.5%和13.7%。新生代勞動者與老一代勞動者的重要區別是他們大多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尤其是在城市中生在城市中成長起來的人群,除了戶籍歸屬為農民以外,思想觀念、行為舉止都受到城市帶來的影響。第四,從勞動者生工作和生活狀態上說,一方面是勞動者吃苦耐勞的精神繼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勞動者在工作、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迷失。統計顯示,深圳打工者換工作的頻率是一年半,蘇州打工者換工作的頻率是兩年。同時,在消費主義影響以及低工資的現實面前,大多數勞動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迷失。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對的挑戰
1.企業用工荒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構成壓力。關于用工荒的報道始于2003年,先是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出現大批企業缺勞動力,接著中西部地區也出現了用工荒的現象。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是企業用工荒,但勞動力總量卻是供大于求,荒的是高技術人才。呂途將用工荒劃分為“脈沖式”“春節前后階段性”和“持續性用工荒”[3]。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而言,這里主要關注的是第三種用工荒。這種用工荒是由勞動者本身素質偏低,企業疏于培訓,以及勞動者就業不穩定等因素綜合導致的。鑒于此,有學者提出用工荒現象正好可以倒逼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優化升級。從經濟結構發展的角度考慮,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是發達國家實現升級的一般規律。但是,這對中國亟待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意味著他們正在面對著一方面是由自身教育水平勞動技能低,另一方面是企業對文化素質高和高技術人才渴求的深刻矛盾,這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轉移就業。
2.勞動者文化技能水平達不到企業要求的挑戰。受勞動者本身的文化水平及技術技能制約,無法彌補企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當前,新生代打工者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人群,他們已經占到整個打工群體的60%以上。新生代打工者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為67.2%[4],這與上一代打工者的受教育程度相比明顯偏高,但橫向比較,一方面是與企業用工標準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是在農村接受教育人群的程度又不及新生代打工者的總體水平。這對還未轉移的勞動力來說,轉移就業的壓力更加嚴峻。
3.打工者工作不穩定帶來的挑戰。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另一個表現是打工者的工作不穩定。已有調查指出,新生代打工者在工作上,更多地開始關注與自身生存和發展有關的條件。如工作條件差勞動保護差、做工無聊覺得沒有提升自己的空間、看不見未來以及部分企業道德缺失、追求工資或者前景更高的工作。凡此種種,都構成工人更換工作的推動力,這導致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增大。但從中不難發現,工人已經有意識地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換句話說,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工人有追求成為完整的人的需要。這種情況對想要轉移的勞動力來說,無疑會增加就業的不確定性。
4.勞動技能培訓缺乏帶來的挑戰。這與打工者工作的不穩定有密切聯系,按照西方的模式,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應該對勞動者技能等進行相關培訓。當前的問題是,由于工人就業的不穩定,企業所面臨的承擔教育培訓員工的風險成本增加,結果導致大部分企業沒有對工人進行技能上的進一步培訓,這對企業和工人來說都是損失。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產業結構升級,企業為轉型急需人才的背景下,這種缺失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個阻力,也影響工人的自我完善和向更高水平的發展。
5.轉移過程中就業渠道不健全的挑戰。當前我國打工者轉移就業模式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本地打工的同鄉、親戚或朋友介紹,少部分通過招工廣告。這種就業渠道過于狹窄的弊病,導致了尋求工作者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或者信息傳輸不暢通,增加勞動力轉移的難度和企業尋求工人的難度。同時,信息不對稱還可能引發從業者受騙等一系列問題。
三、持續平穩轉移勞動力的建議
1.現實挑戰背后的深刻問題。通過對比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與新生代打工者的境遇,結合當前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要,可以發現二者之間存在的差距。造成這些差距存在的深層原因主要是:第一,戶籍制度下打工者身份不平等及由此帶來的一些列不穩定因素;第二,打工者各項福利、社會保障的缺失帶來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表現在無住房保障、醫療、養老、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第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文化及技能水平達不到企業的對人才的要求;第四,企業的用工及培訓制度不能保證勞動者穩定的工作;第五,社會對打工者沒有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
2.對策和建議。首先,需政府破除原先造成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是持有農村戶籍的打工者成為“二等公民”的主要障礙。戶籍制度及其連帶的附屬因素,如城市的各項保險、社會保障、受教育等相關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短期內很難立竿見影地徹底解決,但長遠看,打工者只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才能成為穩定的工人,對國家和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目前,廣州、重慶等地對持有本地農村戶口的打工者先行開始解決,但廣州、重慶外來打工者的數量也十分突出,這樣區別對待必然會影響外來打工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除了城市中原有的打工者,每年仍有數百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入這個群體,破解戶籍制度的速度刻不容緩。其次,需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出力,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術教育系統并拓寬就業渠道。目前情況是,一方面,企業對高技術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由于打工者的不穩定性,企業不愿出過多的資金去培養人才。這種情勢下,靠企業單方面難以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就需要政府牽頭,重新設計職業技術教育的完備體系,帶動高校和社會,保障勞動者技能的培養,從而進一步轉化成更加先進的生產力。教育需要資金,對打工者的培養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幫助其成長。圓夢計劃已經走過了其第七個年頭,從范圍上看,還無法滿足多數打工者對職業技能學習的需要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此外,企業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借鑒傳統制造業強國的經驗,特別是在老牌發達國家相繼強調新的制造業標準的背景下,如德國打造工業4.0,日本提出重造制造業,以及我國的2025計劃等,在此機遇與挑戰中培養并形成一批現代產業工人。最后,打工者在面對復雜的工作和社會環境中需要自身的努力。歷史上,中國工人具有政治地位、經濟地位以及社會地位,與當前打工者的狀況暴露出其以賺錢為目的的生存狀態形成強烈反差。在持續性用工荒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成就業壓力的趨勢下,還伴隨著消費主義、資本邏輯彌散的現實社會。因此,除了外部環境要為打工者爭取平等、公平的各項機會以外,打工者以及正在朝這一群體發展的農村勞動力也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和知識,抵制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才有可能保護屬于自己的權益。
四、結語
當前,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一方面是已轉移的人群面對各種制度和現實因素帶來的考驗,另一方面是尚有大量的勞動力亟待平穩轉移。現存的制度等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將影響勞動力的持續轉移,甚至可能出現間斷的回流。勞動力如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不利于企業的轉型,浪費勞動力資源對國家的現代過進程是阻力也是損失,各項制度的不完善對勞動者的生活就業就沒有基本保證。
長遠看,應由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出力保證這部分人群的權益,保證這部分人群成為完整意義的人,也就保證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平穩轉移的渠道,這有利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如何進一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1).
[2] 李青陽.農村剩余勞動力受教育狀況的調查報告——以湖南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1,(4).
[3] 呂途.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28.
[4] 2010年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EB/OL].農業部網站,2011-02-2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