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惠
編者按:
2016年12月,為提升《民主與科學》通訊員的新聞素養,提高文稿質量,加強與通訊員的聯系,民主與科學雜志社開辦第1期通訊員寫作培訓班,并組織學員參觀國家天文臺,聆聽“時空彎曲的漩渦和時空穿梭”科普報告,看“嫦娥”探尋月球的立體電影。學員們深有感觸。本期選取4篇參加培訓班學員寫的學習感想和體會,以期達到學習和交流的目的。
2016年12月22日。北京。霧霾剛過,天清氣朗。
中國氣象局氣象影視中心演播大廳里,陳力丹教授正在講授《新聞寫作及新聞理念》。在民主黨派機關工作十幾年了,寫消息幾乎成了日常,主委會、全委會、代表大會、社務工作等等,凡有重要會議必寫,有重要活動必報道。自以為諳熟了新聞寫作的知識和規律。所以,當陳教授講到新聞寫作的六個“W”時,我還不以為然,這不是最基本的知識么?
接著,陳教授講道:“我們的新聞,帶有太強的宣傳色彩,套話空話連篇,可能作者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寫的東西是何物。新聞寫作(特別是消息這種體裁)要求所有的字句都是關于具體事實的敘述,不能是虛的。”聽到這兒,我突然感覺被什么東西敲打到了。再接著,陳教授一連舉出了好幾篇沒有事實主體的“新聞”以及充斥著“八股調”“宣傳套話”的“報道”。聽得我一陣陣汗顏。自己平素里的一些新聞稿件不就是這些“反面典型”的實例嗎?而且,更可怕的是,不僅僅自己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遠離了事實,而且是已然遠離,卻渾然不知。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什么呢?輿論導向?思維定勢?職業習慣?知識缺乏?……陳教授的講座讓我感到了不安,也讓我警醒,更讓我有了新的思考。“虛話套話不是事實”“主觀評判不是事實”“新聞不等于宣傳”……從某種意義上說,陳教授的講授只是讓我們回歸了新聞常識。而往往,我們缺乏的正是常識,或者說我們忽略了常識。事實就是如此,而我們卻偏偏要人為地附加更多的東西。
表面看,我們只是寫了一篇小小的不真實的消息,而這則“假”消息一旦刊載出來,傳播出去,其實它可能同時傳遞的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風”,一種人云亦云的“陋習”,一種沒有新聞價值的媒體“偏見”。這種傳播力量是可怕的,其潛移默化的效果也是驚人的,而一旦形成一種集體“無意識”,其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而始作俑者,可能就是你、我、他。
陳教授說,新聞工作首先要對真實負責,新聞工作者應該有“自律”的精神。“責任”意識和“自律”精神,應該是讓我們不會遠離事實和真相的兩個重要的方面。盡管今天的我,只是主編著一份小小的社內期刊,管理著一個小小的內部網站,不時向有限的幾個單位發幾篇受眾范圍并不寬泛的新聞稿件,但,從今以后,我將不時地警醒自己,“事實就是如此”“用事實描述事實”。尤其是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更應恪守這一點。
康德對啟蒙的定義是“人擺脫自身造就的蒙昧”,感謝陳教授為我們上了一堂新聞寫作啟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