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彬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于學好數學知識來說尤為重要。因此,教師需要將數學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現實的生活體驗走進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得生動具體,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與此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數學運用意識。結合教學經驗,對如何將數學與生活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際生活;激發興趣
知識的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知識只為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教學過程中,如果數學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把數學知識生硬地傳授給學生,只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如何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以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是教師教學的重點。
一、對數學生活化的理解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并進行論證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數學計算本身就是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比如我們出去買任何東西都要運用到數學計算,在生活中,許多事情都與數學息息相關。數學知識和方法是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的關鍵所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實際問題的過程,體現了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和創新是數學應用的價值體現,它在提高學生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也是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如何實施生活化數學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學生的自身生活體驗,幫助他們切身感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以此激發其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活躍的學習狀態,并抑制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疲勞和厭倦感,使其保持充足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維,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1.巧用生活實例,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并提出有關的問題,以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其產生思考和想象,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師讓學生列舉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有多高啊?你跟你的同桌相比誰更高啊?”等一系列小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要求學生準確得出結果的同時,就需要他們親自動手去測量和比較,而這一過程就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通過這一實踐,建立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其積極主動性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是教學活動設計中尤為重要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設計課堂環節時都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便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熱情。所謂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將問題中的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切身體驗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培養其觀察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比如,在講授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時,設計了“小朋友們最喜歡吃什么味道的水果”“數學知識哪一章節比較難學”等情境,以此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數學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學習數學也就更加積極和主動。
3.鍛煉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相對較困難,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而課堂教學中單一的語言講解是遠不能夠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各種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直接說明問題,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并使其對新知識產生深刻的影響。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章,我在課前讓學生帶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多邊形的物體,引導他們通過親自觀察和測量,得出多邊形的長和寬,并幫助他們對物體面積進行計算。由此可見,運用適當的教學工具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僅能夠將單調的數學教學變得生動形象,還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從而更加主動地獲取新知識。
總而言之,數學就是生活,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相關的課堂環節,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使其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與此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密切聯系。
參考文獻:
[1]顧春霞.多種技法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校園心理,2009(1).
[2]張書芳.淺談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吉林教育,2009(7).
[3]郝永軍.怎樣才能調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小學數學為例[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9(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