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語文課堂也呈現出一些新氣象。令人興奮,受此影響,我也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自己在教學上存在的一些誤區,以前上課時總是自己講,讓學生聽,一直講到學生聽明白為止。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上只有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閱讀、理解、體驗,才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發展,素養得到提升,走出低效課堂的誤區。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生動、富有靈性。
一、研讀文本 ,把握“靈動點”
古人云: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文本是教學的中介,教師對文本的研讀、解讀程度,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崔巒指出對文本的解讀,忌淺——淺嘗輒止;搬——急于看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用別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讀;偏——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找相關資料,上課時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了“泛語文”的偏向。我認為,每篇課文都蘊涵著一些靈動點,抓住這些點教學可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簡約、高效。它是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濃縮,是教師解讀文本智慧的結晶。
比如,蘇教版第五冊語文教材《哪吒鬧海》, 介紹了哪吒大鬧東海,制服龍王父子,使人民又過上安定生活的經過,表現了哪吒為民著想、不畏強暴的精神。在研讀文本時,我便抓住文題中的“鬧”字來設計教學,在點明課題后,便引導學生質疑,哪吒為什么要鬧海?他是如何鬧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于細節處體味了小哪吒的英勇無私。學生讀完后紛紛舉起手來,就連平時后進的同學也躍躍欲試,我便請他回答,“因為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經常興風作浪,害得人們不敢下海捕魚。”雖然只是個簡單的問題,但對于他來說意義卻很大,也許他會漸漸愛上語文。在教學如何“鬧海”時,便引導學生抓住哪吒鬧海的一系列動作“跳、取、掀、扔、抖”等,既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同時也感悟哪吒英勇、為民著想的精神。
課文中這些“點”很多,只要我們用心去挖掘,就會找出所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上好一堂課,你一輩子都在備課。”所以研讀文本是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是語文老師一生都必須修煉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動態課堂,捕捉“靈動點”
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生成”和“預設”同等重要,課堂上的“生成”既可以有預設生成的,也可以是由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的,課堂上教師不能無視這些火花,有時它恰恰是推進我們教學的“靈動點”,能深化學生的理解,培養多元解讀能力,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提升語文素養,使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
蘇教版第十一冊語文教材《大江保衛戰》,文章真實地記敘了1998年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英勇抗洪的動人情景,表現了解放軍為保衛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當讀到“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時,班級一位成績不怎么好的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這里的漂動的漂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飄動吧!”這時班級其他學生都大笑起來,課本怎么可能錯,我并沒有忽視這個問題,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飄動”和“漂動”到底哪個對呢?你們自己研究研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咬文嚼字起來,“老師,我覺得沒錯,因為樹梢都快沒在水里了,這里是在水里漂的,而不是風中飄的,所以用了三點水旁的漂,從這個漂字也讓我們感受洪水肆虐的嚴峻形勢。”“老師,從這個漂字還能感受到洪水中的群眾孤獨無助,他們在期待解放軍的救援。”課堂上看似不和諧的聲音,只要我們巧妙點撥,會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課堂是動態的,隨時都會出現無法預測的風景,需要教師進行智慧的引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我口訴我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他們真正變成了“課堂的主人”。
三、課外延伸,拓展“靈動點”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在課堂上要結合“例子”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然后在課外求拓展、求提高。在教學中,我也利用文本和課堂上的“靈動點”,巧妙拓展,指引課外閱讀,積累語言。
蘇教版語文第五冊課文《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課文用了大量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北大荒的美麗富饒,“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出嘩啦啦的笑聲;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山坡邊,村子口,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得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這些文質優美的句子,在帶領學生品味以后,我便布置學生學習課外閱讀相關的寫景文章,摘抄描寫生動的語句并體會它的妙處,寫下來與同學一起分享。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靈動性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的聯系密切,與教師的智慧共存,靈動的課堂會時時閃現智慧,智慧的課堂也會處處彰顯實效。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