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君娥
復習完生字后,我沒有讓孩子像往常一樣打開課本,而是點出了視頻,在激昂的《運動員進行曲》中,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幅課間十分鐘的熱鬧場面。孩子們則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嚴老師,今天不學生字啦?”
“學!不過嚴老師今天要先考考你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請同學們仔細看屏幕,把你看到的情景說給同桌聽,看誰說得好!”學生興致勃勃地看著、說著:“他們在拍皮球呢!”“還有幾個大哥哥在跳高喲!”“嘿,還有人跑步!”“哇!那個小裁判好神氣!”……我微笑著穿行在鬧哄哄的教室里,時而彎腰給孩子們略加提示,時而側耳傾聽著同學的敘述。視頻放完了,我拍響手掌:“同學們,現在,老師想請你們當記者,像電視上報道的體育比賽一樣,給大家報道一下操場上的場面,誰來試一試?”一只只小手像雨后春筍般豎了起來。
“同學們,你們看到的是操場上的景象,他們在打籃球。”活潑可愛的小林×站了起來,手里握著卷成喇叭狀的本子,神采飛揚地給大家報道。
“所有同學都在打籃球嗎?”我笑問道。
“有些同學在打籃球,有些同學在拍皮球,有些同學在跳高,有些同學在跑步,有些同學打乒乓球。”
“喲,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小記者!一下子說了這么長的話,還用上了‘有些這個詞,報道得多清楚呀!還有誰能做補充報道?”
“各位觀眾,你們看到的是課外活動的景象,一些同學在打籃球……一些在跳繩,還有一些在當小裁判。”孩子們紛紛仿效
林×……又用上了“一些……一些……”“有的……有的……”等詞。
隨著孩子情態各異的報道,我將涉及的短語卡片整齊地擺放到磁性黑板上,生字特意設計成醒目的紅色。
我領讀短語后,用熱情洋溢的語氣說:“操場上這樣熱鬧,同學們玩得多高興呀!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識字(一)第四課,用高興的語氣讀讀課文,看誰讀得好。”在各種形式的充分朗讀后,我問:“同學們,請自己檢查一下,黑板上紅色的生字,你們都認會了嗎?從你們自己的生字卡中,找出這些生字,拼一拼,并帶上自己喜歡的詞讀一讀。”
學生利用生字卡自學,小組學后,我不失時機地提議:“誰愿意當小老師?誰給他當小助手?”一只只小手爭先恐后地舉了起來。小老師和小助手滿臉自豪地站到了講臺上。
“請下面的同學邊跟著小老師讀,邊找出相應的生字卡片,按讀的順序在桌子上擺放好,好嗎?”“好!”孩子們既動手又動口,讀得那樣歡,擺得那樣快,仿佛學生字是一件無與倫比的樂事似的。這場面真讓人高興啊!
“請小組同學互相檢查,最后每小組推出兩個難字。”為了提醒學生注意字形,我又設計了“推難字”活動。
難字被推出來了。我拿著難字卡,笑容可掬地站在講臺上:“請同學上臺來將老師念出的字抽出來,如果抽對了,就請大家表揚他;如果抽錯了,就請大家鼓勵他繼續。誰愿意來抽獎?”
“我!”“我!”孩子們情緒高漲。
有的同學一下子就抽對了,講臺下立即響起表揚聲:“嗨!嗨!就是它!”
有的同學一抽不中,講臺下響起歡快的鼓勵聲:“不中不中,請繼續。”……就這樣,難字一次次亮相,在孩子們頭腦中的印象也一定逐步加深。課堂氣氛活躍極了。
“對于這些難字,誰能想出好辦法記住它們呢?”“老師,我這樣記住‘跑字,‘跑、跑,一足踢開沙包跑。”“呀!你真是太聰明了!編出了這么好的順口溜!讓我們一起表揚他。”“啪啪,啪啪啪”“嗨!嗨!你真棒!”有節奏的掌聲過后,由衷的贊嘆聲響起來。發言者眼中閃爍著創造的喜悅和自豪。“讓我們用他教的方法記記‘跑字。”同學們跟著那個同學歡快地念起了順口溜。不等念完,一只只小手迫不及待地舉起來。“拔的右邊不是‘發,用手拔下發上栓”。“跳、跳,‘桃木換足跳跳跳。”……孩子們的創造昭示著課堂上的開放性,充分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他們創造的靈性。
“下面,老師要請學得最認真,表現最好的學生上臺進行游戲,其他同學用你認為最恰當的動作或者語言提示他,好嗎?”為了檢測孩子們對字義的理解,指導他們今后的運用,我把“開心一百”中的趣味活動用到課堂上。
“拍”字被抽出來了,下面的同學有的拍手,有的拍桌子,機靈的猜字者脫口而出:“拍”。
“跑”字被舉起來了,下面的同學立即擺動雙臂,原地跑起來……
“身”字舉起來了,同學們立即指著自己的身體……
“體”字舉起來,瞧,同學們手指著自己的身體,口里提示道:“這個字跟在‘身后面,組成一個詞,指這兒。”
……
課堂上再次掀起高潮。
就這樣,原本枯燥無味的識字教學課堂,在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活動中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成了調動學生學習漢字興趣的陣地,也成了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意的舞臺。下課了,孩子們仍意猶未盡地說:“今天的語文課真有趣!”
【教學隨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完這節識字課,看著圍在我身邊興高采烈的孩子們,我又一次暗暗感嘆。回想前幾節識字課的單調乏味,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多年來一直從事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我,暗自慶幸:我終于及時摸到了讓一年級孩子喜歡學習漢字的一點門徑:引導孩子在快樂的活動中學習。
這節課,我設計了勇當小記者、爭當小老師、自查推難字、鼓勵抽大獎、推薦記字法、合作猜生字等趣味活動。在整個識字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興致勃勃,個個都極力表現自己。在這種積極的參與中,他們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創造靈性被有效激發,思維得到良好鍛煉。復習檢查時,我欣喜地發現,盡管我沒有領讀拼音、漢字,沒有講解結構、字義,孩子們卻全部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十四個生字,背會了課文。
這節以活動為主的識字課,不僅讓我體驗成功的喜悅,還讓我深刻領悟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見解:“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是啊!哪怕是在我們教師看來,極簡單的識字教學(剛教識字課時,我就是這樣認為的),如果我們不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不注重科學的認知規律,不探究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那我們的教學就只會是“頂著石臼唱戲——吃力不討好”!
【案例點評】嚴老師執教的這節識字課,從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上看,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在操場上》這篇識字課文,以“文”的形式出現,以朗朗上口的韻文,使學生在陶然的朗讀中,讀會字音,熟悉字形。根據教材特點,嚴老師在教學中,按照“看畫面說——讀課文熟——讀卡片記——設活動辨”的順序,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生字,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看畫面說,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初知字義;讀課文,使學生在一遍遍的美讀中,對生字更加熟悉,達到“自動化”的整體感知;讀卡片,使學生在知字義、熟字形的基礎上,將一個個生字區分開來,形、音得到鞏固;圍繞生字開展的各項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將生字的音、形、義都得到強化,促進了生字的鞏固消化。
這節課打破了“音—義—形”的識字教學模式,按“義—音—形—義”的順序教學,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創設情境,牢牢吸引學生;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學生識得有趣,記得牢固,用得靈活,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識字要求。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