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美
摘 要:古人云:“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能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好的基礎。
關鍵詞:教師;素質;行為習慣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因為喜歡孩子,大學畢業后,帶著這種喜好和對孩子的愛,走上了教師之路。愛,是我投身于教育事業的原動力。
懷揣著如同孩子般透明的心靈,簡單的快樂和豁達的心境,奉獻著來自心底里那份真心、真情,從事著陽光下最為純潔、燦爛的事業,在每一個與孩子相處的日子里,是無比幸福的。記得剛接一年級新班的時候,經常會有小學生喊:“媽媽,這個字怎么讀。”“媽媽,我要上廁所。給我點手紙行吧!”……當孩子意識到喊錯了,一邊仰頭望著我,一邊忙用小手掩嘴而笑,而我也常報以親切的微笑。這樣的場景時有發生。面對這樣一群剛離開幼兒園不久的孩子,老師的愛應是母愛、父愛的延伸。新時代的教師會把對學生的愛作為對子女的愛的延伸。
古人云:“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對學生一生的發展意義重大。不管學生來自怎樣的家庭,教養如何,習慣怎樣,我都會把引導學生養成好的習慣,糾正某些學生的不良習慣作為教育重點。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我會利用課堂、兩操、路隊、勞動、集會、升旗儀式等一切機會,培養孩子傾聽、觀察、動腦、動手、專注、衛生、禮儀等好習慣。正所謂:“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在我的課堂上,我會注重培養學生提問題、愛思考的習慣,認真寫字、動手做一做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樂意表達交流的習慣,喜歡分享的習慣,熱愛閱讀的習慣,愛觀察的習慣等。比如,在學習“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這一單元時,我會提前布置觀察任務,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激起學生的觀察欲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寫寫觀察日記和作文,并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鼓勵,幫助學生形成愛觀察、愛習作的好習慣。就這樣,引導學生把簡單的事重復做,用心做,直到內化成他們的一個習慣。
教師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都必須不斷地發展,與時俱進,才能把“以學生為本”落到實處,關注全體學生,引領學生成長,因人施教。因此,教師要愛學習。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可以向身邊的領導、同事學習,可以向自己的學生學習……而我認為讀書就是最便捷的學習。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素質。教師的素質如何才能提高,教師的觀念如何才能轉變,先進教育理念從哪里來?閱讀教育專著、名著是一線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閱讀也是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我贊成這樣的觀點:好的書籍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學校。我愿意做這樣的讀書者和引路人。在日常教學中,我會在班級中營造讀書的氛圍。我會和孩子一起有感情地朗讀,一起靜靜地讀。課堂上我們會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一起分享我們的讀書收獲,品味內涵豐富的優美語句,總結閱讀方法。我會采取多種途徑引導學生熱愛讀書,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建立班級圖書角,為學生的廣泛閱讀創造條件。我會鼓勵學生寫閱讀手冊,寫讀書筆記,做讀書手抄報,積累名言警句,開展經典誦讀比賽等。引導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尋找學習資源。在家長會上,我會號召家長為孩子營造書香家庭,閑暇時間陪孩子逛書店,把書作為最好的禮物送給孩子,開展親子閱讀,向學生家長推薦好的書目等。在我的帶動和指導下,學生都愛上了讀書,讀書成為他們的課余愛好。課下,經常會有學生主動找到我借書看,還有的學生把自己看過的好書借給我看。在放學的路上,孩子會圍著我,邊走邊與我分享他們從書中讀到的精彩內容。就這樣,讀著讀著,孩子們懂得了愛,明白了愛的給予是快樂的、難忘的、感動的……明白了友誼的珍貴;同學之間如何相處;懂得了謙讓,學會了寬容、感恩;在閱讀中,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從書中汲取了正能量,為人處世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同學之間鬧矛盾的少了,互幫互學的多了。家長在一起也發自內心地說,閱讀讓孩子變得知書達理了。因為,學生永遠喜歡的是學識豐富、充滿活力、精神高尚的老師。馮驥才指出:“教育,那不只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我們師生之間用閱讀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我們的學習生活因閱讀而變得豐富多彩。
雖然每天的日子不能變成文字,但卻可以讓它成為一朵靈動的愛的花,把滿腔的愛獻給學生,做一個更好地感知愛和擁有愛的能力的教育者,讓自己每天都能處于一種豐富的、有意義的精神生活中。作為教師,應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肩負的使命,忠誠教育事業,堅持和守望自己的教育理想。
參考文獻:
[1]周廷君.用愛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好習慣[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9).
[2]李桂春.淺談教師給予學生愛的作用[J].好家長,2014(47):21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