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春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是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學科,對于小學生的品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以促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有愛心、責任心和高素質的合格公民為目標,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認知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生活問題
在現今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由于受到眾多客觀原因以及主觀原因的影響,使得很多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偏離了新課程的要求,造成教學效率低下、無效甚至相反的結果。因此,教師要結合時代的要求,正確對待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呢?
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體驗
小學生的學習和認知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有著重要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時,要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憑借親身的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只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題材,才能更好地引發學生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與認知,才能引發學生的道德共鳴。例如,在教學“讓誠信伴隨著我”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安排相應的角色,讓學生憑借下列情況進行表演:有些人對你說了一些話,事后發現是假的;有些人向你做出了承諾,可是沒有兌現;有些人在你面前一直說你的好話,但是背地里……讓學生通過表演小節目,通過切身感受生活中遇到的真實現象,讓學生通過在情境中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從而加深學生對于誠信的感悟,使學生加深對于誠信的印象,達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效果。
二、緊扣生活問題,促進學生體驗
德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道德水平以及道德辨析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在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置、情境的創設上都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要注重深入觀察生活,注重生活中的品德與社會題材的把握,從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認知。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內化知識,將事實性的知識轉變成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使學生完成新舊知識的構建與重組。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地球村”時,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觀察人們的日常生活,觀察生活中的環境、交通、衛生等存在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從其中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入手,以鮮活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能有效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從而更加愛惜我們的地球村。
三、全方位、多角度開展課堂教學
教師要想提升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模式,采用開放式、多樣化的教學,提升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究能力。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就是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以開放性的理念為學生創建寬松的教學環境,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教師需要遵守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
通過趣味性活動的創設,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將知識內化為行為。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學生樂于接受且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自覺進入教學情境中,從而增強學生的感受。
2.開放性原則
采用開放性的教學,能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與創造,使學生在對事物的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從而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于道德的感悟,將知識內化為操行。這就需要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注重問題的開放性,使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采用新型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激活對于所學知識的興趣。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以生動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我的祖國多遼闊”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為學生播放我國自然風景的小視頻,讓學生以更加生動的方式感受祖國的壯闊山河,增強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教師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要抓住學科特點,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切入點,使學生在具體的感知中加深對于品德的感悟,在實踐中內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準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5(2).
[2]謝軍德.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5(27).
[3]蔣夷菊.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