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育才北辰學校 樊瑩瑩
小學語文課堂經典誦讀教學研究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育才北辰學校 樊瑩瑩
小學階段開展誦讀經典活動,既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也適應了現階段語言文字工作方針政策,更是提高語言文字在新時期重要性的有力嘗試。讓學生在“文化經典中熏陶,在詩的海洋中翱翔”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追求,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責任所在。誦讀,歷來廣為人們所采用,古語就有“詩讀百遍,其意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都強調誦讀對獲取知識的重要性,通過經典誦讀,變別人的成為自己的,是古詩文得到了傳承,并賦予詩歌以生命。
小學階段通過誦讀,指引學生走進民族文化,在民族傳統文化中獲得提高和成長,進而也讓中國五千年積淀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及發展。
中華民族的靈魂就是文化,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品格,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了民族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才能讓我們有機會在文化中修身養德。小學階段正是孩子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行的形成階段,誦讀經典也就成了學生重要的必修課。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被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我在開展語文教學時,積極把誦讀作為我的重要的教學任務,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誦讀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過程,語文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在文化經典誦讀中體驗、感悟經典文化的精髓。新課程標準規定:“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在閱讀中進行情感的熏陶。”小學時期是孩子情感細膩的時期,這個階段孩子的世界是潔凈的,體現在孩子身上的情感是真實的。語文學科作為經典文化的載體,必然要通過語文學科的誦讀,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情感體驗,在體驗中獲得新知,提升文化素養。誦讀習慣的養成,文化素養的提高也能夠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激情。進而拓展誦讀經典的寬度。
課堂教學中,我通過以賽促學,把誦讀比賽和詩文學習統一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表現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誦讀。如在低年級,在課堂上或者走路隊過程中積極開展誦讀《千字文》比賽,讓聲音響亮,內容熟悉,誦讀流暢的學生做組長或路隊隊長,一天一換,優勝者擔任,這樣學生為了競爭獲勝,都積極踴躍地背誦經典詩文,開展這些競賽后,班級閱讀課的讀書聲音響亮了,自習課上聊詩文的多了,閑聊打鬧的少了,特別是近段時間中央電視臺舉行的“中國詩文大賽”,這個節目成了孩子放學后不愿錯過的必修課。
平時課堂上在教學詩文時,我也會把教學內容以競賽的形式展示出來,如講解《春日》時,我分小組讓學生說出描寫春天的詩文,哪個小組說得最多,哪個小組就獲勝,并能得到一份小獎品。這樣,各小組積極行動起來,查資料的查資料,朗誦的朗誦,記錄的記錄,各小組都忙得不亦樂乎。如“春眠不覺曉”和“拂堤楊柳醉春煙”,這些詩句學生脫口而出,甚至有些偏的、難的詩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學生也熟練地誦讀出來。
中國古典詩歌都講究押韻,所以誦讀起來郎朗上口。詩歌和音樂相通的地方很多,在課堂上我就把詩文教學和音樂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孩子的視覺和聽覺。根據詩歌內容及音韻,選擇適宜的音樂,孩子隨著音樂誦讀詩歌。如用輕緩的音樂搭配古詩《游子吟》;用活潑快節奏的音樂搭配詩歌《鵝》。通過兩者的和諧搭配,調動了孩子誦讀的激情,提升了學習的熱情。
小學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課堂上老師講解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上教師、學生全程互動。因此在詩歌教學中,要根據詩歌內容,盡可能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特別是多排演詩文戲劇,讓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熟悉、掌握詩歌內容;在表演中獲得詩歌學習的愉悅。如詩仙李白的《贈汪倫》,這是一篇極易改寫成戲劇,讓學生表演的情景劇,有人物,有情節,有感情。學生自主選擇扮演李白、汪倫的角色。學生表演的很投入,情感也很感人。正是通過這樣的詩文情景劇的表演,學生能夠在認知方面得到提升和夯實。
“詩是有聲話,猶如畫是無聲詩。”因此詩歌誦讀教學可以讓詩配畫,促發學生展開想象,把詩歌所描寫之景,聯想成一幅幅畫。我們知道唐朝最著名的詩人王維的詩最能體現詩畫如一的特點。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如在講解《山居秋暝》時,我讓學生通讀詩文,整體感知詩文情感。接著進行了一些導讀引導,就讓學生依據詩文內容,展開想象,通過畫筆把心中想象之景轉化成圖畫。經過小組討論,學生畫出多幅圖畫。學生通過想象,并把想象轉化成圖畫,這樣詩畫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學生賞詩作畫的時,就能深入詩文情境,通過詩轉畫降低了傳統經典文化理解的難度,提升了誦讀經典的效率,從而更好地利用“經典”熏染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緊緊結合經典誦讀教學,依據新課程理念變換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以更好地參與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學習之中。學生誦讀詩文經典,既是語言文字學習的需要,更是傳承文化的需要。加強誦讀經典教學就是在學生心理播下民族文化的種子,讓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