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鐘山小學 顏京紅
映日荷花別樣紅
—— 多元化“個性作業”初探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鐘山小學 顏京紅
在語文教學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設計多元化的個性作業,能讓學生在作業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在作業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個性作業 自主 觀察 創作
在語文教學中,作業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隨著課程改革春風的到來,小學語文課堂更加關注兒童的心理特點,教學形式生動活潑,課堂上生機勃勃。然而,師生活動中的重要環節——語文作業卻面貌依舊:形式呆板,內容枯燥,要求劃一。這些作業不僅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改革現今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能動的創造性的作業中,獲取生動、活潑、完美的發展,張揚自己的個性,已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那么,如何在新課改理念下提高課后作業的實效性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究,我在教學過程中對語文作業的設計做了新的嘗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在有選擇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為終身發展打下扎實。”一刀切的作業往往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多元化的自主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進行選擇,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能有所發展、提高,獲得成功的體驗。
記得剛接班的時候,我發現班里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不高,每次寫作,作文總不理想。因此,急于求成的我,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寫一篇日記,且字數不少于200字。結果,學生的作文水平非但沒提高,反而應付了事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局面,我多方請教,后來,我把寫日記的要求放寬了:可寫自己想說的;可看圖寫話;甚至可以摘抄好詞、好句、好段等。只要能把收獲、體會記錄下來,那就是一篇好日記。要求降低之后,學生們紛紛以各種各樣的日記形式,向老師展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無限風光:有的學生,在日記中摘抄好詞好句;有的學生真情流露,記下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甚至有的學生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圖文并茂”地把日記本裝扮得有聲有色……是啊,作業不應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應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敞開心扉的港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處處留心生活,從細心的觀察中獲取知識,養成主動觀察、勤于積累的好習慣。
(1)觀察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真實的生活世界。兒童是在真實的神話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重視課程學業作業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能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內化為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引導學生觀察家庭生活,不僅可以加深對自己家庭的認識和熱愛,還可以豐富作文題材。如:學習《慈母情深》后,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自己的家庭環境、家人的個性等,并仿寫作文,使所學的觀察方法得到了遷移,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
(2)觀察校園生活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陣地。學生在學校學習、學會文明禮儀,學會社交等,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有效的觀察讀書生活、課間活動、運動會、班隊主題活動等學校常規性的集體活動,使學生在感受到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為寫作打好鋪墊。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為了要學生記住一些知識點,而把學生引入“死記硬背”的誤區,這種過多的機械性練習,只會讓學生感到反感。相反,如果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讓學生在多樣的作業形式上,盡量發揮,使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發展自己、超越自己,不僅使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思維還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1.畫一畫。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以形象的直觀性促進理解的準確性。如學習了《天凈沙?秋思》一文,我深覺學生不能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因此,設計了“根據詩句意思畫圖”這一道課后作業,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把想象中的畫面畫出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構成了一幅凄涼的晚景圖。這樣的作業,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動筆能力,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聯想能力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從文字圖片中,體會到詩歌的意境。
2.唱一唱。如在教學《漁歌子》這首詩之后,我發現學生在書寫時常寫錯別字。于是,在一次家庭作業中,我要求學生把它編成歌曲唱一唱。這下子學生的興趣來了,他們給詩配上自己喜歡的音樂曲調,興高采烈的唱起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地被調動起來,這讓他們更樂于去學習和思考,自然而然的,一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演一演。學生天性好動,喜歡在學中玩,玩中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個特性,選擇一些適合表演的課文內容,讓學生演一演喜歡的角色,去模仿、體驗情境。 如教學完《小蝌蚪找媽媽》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表演,并選擇表演生動的來展示。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中,更深刻的把握了課文內容。
讓我們從小而細的作業設計入手,做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手、腦,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無邊的智慧海洋里去拾珠吸露,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才能使課后作業更受學生喜愛、更具實效性。
【1】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福建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斯賓塞. 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