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永+邢雙燕
2017年9月20日,濱州市科技館試運行啟動儀式舉行,科技館對外開放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各界的領導、專家、學生代表等近300人參與啟動儀式,親身體驗科技館的魅力,他們無不對科技館高度贊賞。
科技館試運行三個月以來,來館參觀人數突破2萬4千人次,其中團體接待105次,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了科技館的奧妙,各種美譽紛至沓來,社會上好評如潮。
然而,成功的背后是濱州市科協科技館建設者們四年的艱苦努力,三十八次方案大修改、無數次加班加點的不懈追求,蘊含著的是建設者們日以繼夜的辛勞和努力。
創新思維,提出“太空艙”設計理念
濱州市科技館建筑外形整體呈碟形,被網友形象地稱之為落在濱州大地上的“UFO”。設計時,建設者們巧妙地利用了神秘的UFO太空飛碟與科學探秘這一神秘感,提出了“太空艙”的設計理念,將各展區以“艙”來命名,并由此建設成了“電磁世界艙”、“聲光樂園艙、“力與機械艙”、“生命科學艙”等7大展艙。這種布展與建筑外形相結合的設計方式得到了專家與市民的廣泛認可,激發了公眾到科技館參觀學習的興趣。許多市民表示,一定要到蝶形UFO里一看究竟,從而吸引更多的公眾去學習、去思考、去探究,達到科學普及與興趣藝術相結合的目的。
拓展思維方式,標志性展項橫空出世
濱州市科技館二樓序廳中央,有一高度為17.4米的挑空區域,按照最初的設計方案,將在本區域設置一個長方形的屏幕,主要用于播放部分視頻內容。經過長期的論證與商議,科技館的建設者們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拓展其功能,充分利用挑空區域的高度優勢,在實現原有方案的基礎上與科技館的標志性展項相結合,打造具有震撼性、創新性、藝術性、標志性的濱州科技館展項。
為此,濱州科技館的建設者們南下廣州,北到北京進行考察,反復研究討論,并邀請山東省照明協會、濱州學院飛行學院等專家進行專題論證,在綜合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引入異形LED透明屏的設想。一個長達4.8米,高5米的橢圓LED透明屏在濱州市科技館成功落地,突破性地實現了AR互動、笑臉采集、視頻播放、關聯濱州市科技館微信公眾平臺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互動展項,既達到了美觀動態的視覺效果與新穎獨特的科普功能相結合的要求,又為序廳營造出了強烈的科技氛圍,震撼著每一位來館的參觀者,贊嘆聲由衷發出,對建設者們而言,所有的辛苦在此刻都化作了幸福。
竭盡全力爭取,環廊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走進科技館三樓,有一圈高于樓層地面80厘米的環形長廊,面積約500平方米,對于僅僅有4000多平方米布展面積的市科技館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區域,能夠利用好絕對添彩不少。然而在原設計中,這一圈單位面積的承重量僅為50公斤,不具備上人參觀的條件。科技館的建設者們不甘心如此寶貴的區域就此浪費,多次找原設計單位協調溝通,商討修改方案,最終經過專家論證,對環形長廊承重面進行了科學加固,將承重量提高到了150公斤,基本滿足了布展需要。經過優化設計,按照“展品上廊、廊外操作”的總體思路,依托原有建筑結構特點合理布展,不僅使本區域達到了安全充分的利用,還形成了具有濱州特色的場館風格,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市民的歡迎。
引領發展方向,設立虛擬體驗專題展艙
2016年初,中國科協在印發《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指出,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營造互動參與場景,使公眾能夠身臨其境般地參與互動體驗,突破科普的時空局限,充分激發公眾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規劃》的出臺,為科技場館的規劃指明了方向。經過認真研究,建設者們認識到,必須調整原有設計思路,提升公眾在科技館參與互動的體驗感,科技館四樓的“虛擬世界艙”應運而生,該艙包含了12件大型虛擬互動展項。“虛擬世界艙”一開放,便吸引了大批市民排隊等待體驗參觀,深受公眾喜愛,也切實讓公眾在虛擬世界中過了一把“未來人”的癮,達到了“超現實體驗、多感知互動、跨時空創想”的目的。
啟迪科學智慧,各種展項精彩紛呈
館內的所有展品展項均是在借鑒其他省、市科技館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濱州市科技館自身特點,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探討、精挑細選出來的,其中不乏新穎、特色、深受公眾喜愛的展品展項。位于科技館二樓序廳的機械墻,包含了19個機械結構,運用連桿、齒輪等機構,通過不同組合,展示了機械結構原理及功能,效果震撼,其中非圓齒輪是市科技館特色展項;售貨機器人運用先進機械臂與智能化軟件進行精確控制,可以完成自動識別、自動抓取、自動售賣等一系列動作,展示了當前機器人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深受小朋友的喜愛;三樓電磁大舞臺,重現了特斯拉放電、法拉第籠等經典實驗;聲光樂園的克魯克斯輻射計,由三十個輻射計組成,分別帶有黑白葉片,在燈光照射下不停旋轉,光線越強,旋轉速度越快,引發觀眾強烈的好奇心;生命科學艙的人體器官組合展項,讓人們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四樓數學展區的方輪車,車輪是方的,卻可以在特殊的路面上行走自如;保衛科技館,觀眾與“外星怪獸”大戰,過足手癮。另外還有虛擬骨骼運動、3D打印等精彩展項,讓科技館的新科技、新體驗無處不在。
嚴把質量關口,只為打造一流科技館
一個好館,內容建設方案的確定是基礎。在征集方案的基礎上,多次邀請專家論證、指導,經過幾十次方案大調整,終于拿出了最終方案。這個方案包含著各級領導、專家和全館建設者們的心血,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回過頭來發現,最終的實施方案與最初設計方案有天壤之別,每一次方案的調整都是進步,最終達到破繭成蝶的效果。在施工過程中,市科協領導多次強調要嚴把質量關,定期進行現場監督,全館建設者們本著死盯死靠,迎難而上的精神,不放過任何細節。先期建設的多功能廳墻面質量不達標、地面施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立即要求廠家進行了三次大面積的整改,達到科技館施工要求,有效實現了燈光、音效的完美展現。廠家說:“這是他們施工要求最嚴、建設最好的一個項目,在濱州館施工也提高了我們建設隊伍的水平”。我市科技館是以地暖供熱的場館,這給展品展項的固定帶來了極大挑戰。經過與施工方的嚴格論證,制定出科學的施工方案,既保證了展品展項固定牢固,又確保了取暖管道的正常運行,讓冬季的科技館變得更加溫暖。展品制作過程中,科技館的工作人員深入廠家,進行了三次展品展項的現場監造,對展品生產進度、展品制作工藝、材料質量控制情況等進行了細致的檢查;同時對照展品深化設計書和效果圖等資料,對展品生產中存在的不按圖紙施工、結構不合理、外觀效果差、互動功能不健全等問題,提出整改要求,把好質量關,為打造一流科技館奠定堅實的基礎。
塑造一流團隊,實現場館可持續發展
建設科技館只是科技館運行管理的第一步,科技館的長久發展,需要一支素質過硬的隊伍來引領。科技館通過規范規章制度,約束員工行為,提高員工素質,使館內管理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并通過招考、聘任等多種方式,組建了一支由80后、90后大學生為主體的管理運行隊伍。這支年輕的隊伍經過規章制度培訓、業務培訓、禮儀培訓后,及時實現了角色轉換,立足各自崗位,恪盡職守,為科技館的順利運行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為傳遞青春正能量,努力建設高水平科技場館,牢固樹立員工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科技館開展了“讓青春在科技館閃耀”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凝聚了力量,激發了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為實現科技館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日后運行有序,市科技館全面推廣“互聯網+科技館”工程,這一重要舉措猶如為科技館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大大拓展了全館的服務能力,突破了服務空間的限制,特別是推廣的網上票務預約系統,為確保順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風勁揚帆正當時,濱州市科技館正式運行即將開始,全館將繼續發揚“弘揚科學、服務發展、團結協作、敬業奉獻”的科學精神,不斷開拓進取,提升服務質量,創新實干塑造特色品牌,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發揮領航作用,為建設生態美麗幸福新濱州貢獻一份力量。
責編/劉紅偉 邵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