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琪



摘 要:在通常情況下,色彩在我們心中似乎成了一種固定的形式語言,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對色彩的概念進行理解,就會發現其中所擁有的層次對于進一步研究色彩在視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說物體的造型是繪畫的靈魂,那么色彩便是繪畫藝術的生命。我們在欣賞一幅畫的時候最直接、最快速的視覺表現是色彩語言的繪畫形式,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人們不同的色彩情感的變化。
關鍵詞:繪畫色彩;語言形式;藝術風格
一、色彩與造型的關系
色彩在繪畫中有著一定的形式語言,在運用色彩的過程中,色彩和造型有密切的關系,原始壁畫和原始彩陶繪制圖案上,色彩與造型緊密相連,色彩與線條構成了人們審美的關鍵因素。馬蒂斯說:“如果線條是訴諸于心靈的,色彩是訴諸于感覺的,那你就應該先畫線條,等待心靈得到磨煉之后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條合乎理性的道路。”可見人們的視覺感覺是由造型和色彩呈現出的效果。造型我們把它定義在理性范圍,第一眼映入眼球的便是色彩,我們把色彩定義在感情范圍,西方繪畫在畫面中強調造型與色彩的結合,西方古典繪畫強主要以造型作為畫面的重點。康德認為繪畫、雕塑、建筑,屬于藝術類造型的視覺藝術,最主要就是物體的造型,因為造型可以帶給人美感,色彩可以使畫面增添色澤。
當我們首先討論色彩的概念時,還不能避開色彩與形態的密切關系。在自然界中,色彩與造型是緊密相連的,在人類最早的色彩本能的自發階段,人類對色彩的表達方式雖然更大程度上是在表現人的生命的本質意義之上,但人類用色彩呈現于自己視覺的基本方式卻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形態的造型意義。色彩與形態之間的關系,不能忽視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荷蘭畫家倫勃朗的擅長畫法就是采取聚光式的明暗對比方式來揭示人物肖像的內心世界。在他的筆下,人物形象神態的顯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了光與色彩與形態的特殊處理而獲得的藝術效果,現代繪畫和現代設計的發展更加促進了現代藝術家主張表現心中的激情,色彩和形態的結合在他們的觀念意識中以另類的視覺方式表現出來。
二、繪畫色彩的和諧
色彩在畫面中起著一定的視覺效果,在歐洲中世紀末,基督教神學家和經濟哲學家指出,美有三要素:第一種,完美和完整;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所以鮮明的色彩是公認的美,要將色彩放到美學的基點上加以審視,這三個要素都要具備,所謂色彩的完整,事實上就是色彩能夠符合我們心理愉悅的認可,要達到這一點,除了色彩在配置上要符合美的規律以外,更主要的是與人的審美觀念相一致。鮮明的要素是色彩天生所具有的,然而我們不能將之理解為純粹高純度色彩的簡單羅列,而是將色彩的鮮明效果理解為色彩在綜合對比中始終保持色彩的鮮明個性的整體顯現才有實際的意義,其中它需要含灰量較大的顏色作為畫面的對比與襯托。由此可見,色彩的和諧最終可以總結為色彩呈現的視覺狀態感到愉悅的色彩整體效果體現。
色彩的和諧標志是人的情感方式在特定形態下所表現出來的轉換方式的一種,當人的情感與歷史上具有人文背景的豐富事件相互作用,或者說色彩作為一種人的視覺和心理共同構建的文化符號出現在特定的時代時,其被約定俗成的審美方式就會毫無疑問地被肯定在恰當的文化框架之中。如蘇珊·朗格在研究詩歌時認為:詩的情節借以展開的虛幻世界總是為該作品所特有,它是那些情節事件所創造的特定的生活幻象,猶如一幅畫的虛幻空間是畫中形體的特定空間,為了使詩歌世界在想象上保持連貫性,它必須由想象方式的事件來構成,那種想象方式也就是樸實的體驗方式,其中行為與感情、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以及因果關聯與符號關聯仍然是結合在一起的。如果一幅作品中只有粉紅、大紅、玫瑰紅之類的顏色,即使看上去很統一,但這種色彩的視覺狀態還不能觸及色彩和諧美的本質,原因在于它沒能全面揭示色彩之間的對立效應,尤其是現代色彩的和諧概念更加強調色彩之間的對比效果,色彩與色彩之間過分地統一不能從本質上說明它的和諧根源,因此色彩和諧是視覺與人的內心需要的高度統一。
三、源于自然的色彩
色彩源于光是印象派對色彩表現的堅定信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印象派畫家是強調色彩與光的自然主義,它們追隨前輩畫家柯羅·庫爾貝,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當1839年化學家謝弗勒發表了關于光的新發現的理論之后,引起了當時藝術家們的普遍關注,尤其對于正在追求畫面色彩的印象派畫家來說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啟示。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莫奈開始認真探索色彩與光的變化現象,例如他在一天之內的各個時段用不同的畫面來描繪同一片風景,他用自己敏銳的目光對風景的色彩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將陽光下的景物隨著日光的移動和隨之發生的反射的光色變化結果真實地表現出來,他的系列作品“魯昂大教堂”就是這種變化過程中最好的體現。印象派在作畫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發現,所有色彩都是由照射在它們之上的光決定的,物體的固有色并不存在,所有物體在光的照射下形成的色彩變化都是光的表現形式。物體的陰影色彩,在古典主義繪畫中,畫家們將作畫的經歷主要放在了古典題材和嚴謹的素描造型上,而忽視了對于色彩表現上的突破性探索,因此,我們找不到被描繪的色彩物象其陰影中的色彩變化,而只有到了印象派時期,印象派畫家用力接近自然真實狀態的色彩替代了傳統繪畫中那種帶有單調而又虛擬性的色彩效果,用新的色彩條件體系取代原有固有色體系,因此印象派從本質上否定了固有色,認為人眼感覺到的色彩就是光的色彩反射對人眼作用的結果。印象主義畫家在色彩運用方面做出了創新意義的貢獻。在作畫時,色彩尤其是最值得仔細觀察的,而且要認識到陰影本身是有顏色的,不僅僅是比物體局部的顏色略暗的色調。因此在他們的畫中一棵樹或一片綠色葉子的陰影也會呈現出淺藍色,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的變化也會接近紫色,這些顏色的變化都來自畫家的親身觀察。改變以過去宗教神話等主題內容的灰褐色調,他們認識到暗部或陰影并非黑色的濃淡變化。對顏色有不同的見解及應用,提出了“物體沒有一成不變的顏色,推翻從前全是黑褐色的影子,改以影子為物體的互補色代之”。由于視覺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點在一定距離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傾向的色塊,并形成微妙的過渡。印象主義淡化了景物的體積感,強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線條形成空間距離感,而依據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間。印象主義的作品呈現了光與色的結合,光影中包含很多色彩。印象派畫家解決了油畫中的色彩問題,采用補色手法,把紅、黃、藍三原色變成三組互補色,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使色彩在視覺中產生和諧。例如: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阿在繪畫中常使用的顏色有銀白、鎘黃、那波里黃。后期印象派大師塞尚選用的顏色種類較多,其中有五種黃色、六種紅色、三種綠色、三種藍色,另外還有黑色和白色。修拉則是運用類似科學家的方法來進行繪畫,他在顏色的選擇和排列上更有意思。他把顏色在調色板上排列成三行:第一行從左到右,分別是鎘黃、朱紅、茜紅、鈷紫、群青、鉆藍、天藍、寶石綠、淡鎘黃;第二行從左到右分別是:純色與白色的混合色;第三行是純白色。因此印象派的色彩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也體現了不同的色彩形式語言。
四、色彩均衡與色彩節奏
色彩均衡是指一幅畫中上下、左右在色彩配置上的一種力度均衡,使畫面上的色彩搭配達到一種穩定和諧的效果。例如一幅畫中左下方出現一大塊紅色物體,為達到畫面均衡可能會在右上方或其他部位出現一處或幾處小色塊紅色呼應以達到平衡。在一幅畫中,色彩的平衡頗似力學中的重量比值,一斤棉花和一斤鐵雖然體積不同,但重量是相等的。不同形狀、面積、明暗等因素在對比和變化中所取得的穩定感,稱為色彩的均衡。均衡有對稱均衡、不對稱均衡兩種。對稱的均衡又稱“均齊”,在繪畫中不常使用,因為,過于顯得四平八穩,常用在表現一種紀念性、永恒性題材的畫面效果,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對稱均衡,不是數量上的均衡,而是視覺上、心理上達到均衡,獲得變化中求穩定的效果。通常表現為用色彩的濃淡、面積的大小達到均衡,色彩的強弱、輕重、軟硬等感覺造成種種感覺的平衡。色彩的冷暖、明暗、大小,反復交錯,在變化中求統一,達到色彩均衡。色彩節奏即由色彩要素的色相、明度、純度等變化而造成的強弱感、輕重感、冷暖感、軟硬感相互組合,使之產生的抑揚頓挫格調,表現出色彩的反復、連續、斷續的色彩運動感及色彩的用筆和色塊的重復排列,不同色塊的上下、左右并置,?構成錯落有致的色彩感受。在繪畫中,節奏的變化不是單一圖式的重復,而是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節律運動。
五、結語
現代繪畫藝術風格、色彩、形式各異,色彩在其他藝術門類中應用也非常廣泛,例如雕塑、環藝、裝置、燈光、行為藝術等,色彩除了架上繪畫的其他藝術風格和領域里的呈現,如克里斯蒂安·潑爾坦斯基的裝置作品《加拿大儲藏室》,就是將眾多顏色的服裝懸掛在墻面,形成一個彩色的規模,模糊地暗示著一個難以確知的歷史真實。在當代藝術中,畫家用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主題來創造現代性的特征,藝術家可以運用任何表現手法,加以創作,不定形,使得色彩跟語言密切結合,藝術家開始用現代的風格進行創作,并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源泉。人類色彩的知覺實際而又復雜,同一色彩,作為一個自然人接受的結果,人的創造還將不斷賦予色彩鮮活流動的生命。
參考文獻:
[1]周至禹.藝術的色彩[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25-40.
[2]邢慶華.色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30-46.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