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深厚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它凝聚了一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它的精髓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寄托。在大數據環境下,梳理商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析大數據時代下創新保護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產業帶動效益;用理論方法指導實踐,指出商丘非遺創新保護的平臺及信息化數據庫建設的內容,并對商丘非遺數字化建設進行整合創新,以期對商丘非遺的創新保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商丘非遺;創新保護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159-02
一、引言
享譽海內外的三商之源·華商之都——商丘,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市地處河南省東部,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東與江蘇省相望,北與山東省接壤,南與安徽省相連,為中國東引西進,通達南北的橋頭堡,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及對外開放前沿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中心城市及經濟、交通和工商業中心[1]。在《商丘市“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建設文化名市,增強發展的軟實力和支撐力”[2]。尤其是商丘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在大數據時代,提出對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已然迫在眉睫。
本文將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置于“大數據”背景下,探索怎樣更好地滿足游客主動參與的需求,多方面挖掘其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的層次,以此來增加游客的深層體驗,為下一步完善商丘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大數據時代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效益分析
資料顯示,商丘市現有國家級項目3項,省級項目34項,市級項目134項,縣級項目354項;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兩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2人,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9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429人。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國際華商節”面向社會展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更新了人們對非遺的認識。從行政區域的分布來看,各縣(市)區分布較為均衡,涉及14個小門類10個大的門類。從數量上看,商丘市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在各地普遍存在,但差異性較大,各具特色,不少項目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并帶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這些豐富的非物質遺產不僅是商丘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商丘古老文化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能弘揚中原文化精神,更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渠道。由于非物質文化變現形式多樣,天然具有使用價值,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產業帶動效益及發展效益。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一些非遺可以形成文化產業資本、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從而帶來巨大經濟收益。對于旅游目的地來說,還可以起到樹立文化形象的作用,既能達到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反哺產生社會效益。
1.社會效益分析。大數據時代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保護,可以給地方經濟注入強大的活力,不僅可以樹立地方文化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影響;還可以突破資源約束瓶頸,推動非物質文化可持續發展,對于傳統技術和管理方法得到有效解決。商丘虞城縣一個木蘭傳說,帶動了無數個木蘭產業鏈,木蘭大鼓、木蘭表演隊等品牌樹立了商丘良好的形象,增強了省內外商人對商丘的認同感,社會反響較好。
2.經濟效益分析。大數據時代下,利用互聯網平臺實施非遺的創新保護,可以促進當地非物質文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使非物質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旅游行業人員協作共贏。例如商丘虞城縣木蘭紡織廠公司,搭載個非遺木蘭傳說,在建成的短短十幾年,公司年產值已超過億元,現已成為地方響當當的一個品牌,除了依賴自身過硬的品質外,其木蘭文化的影響,也是其發展壯大的一個主要因素。商丘的民間傳說——王亥傳說,以“商祖王亥”為歷史人物,開展的國際華商文化節在省內外影響深刻。“華商之都”已經是商丘的大品牌,對拉動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僅使城市知名度提高了,也促進了投資環境,無形中促進了商丘的經濟增長。
3.產業帶動效益分析。大數據時代下實施非遺的創新保護,可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智慧化改造與提升,促進非物質文化創意產業的高效發展,而且還可帶動電子商務和旅游業的發展。例如發源于商丘柘城縣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豫東大鼓,在當地很受群眾的歡迎,是中原曲藝一絕,在2011年就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政府的重視,使得非遺文化豫東大鼓保護較好,豫東大鼓作為柘城的一個支柱產業也在與旅游產業集合,依據表演藝術產業不斷地帶動商丘旅游業的發展,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提升,更是促進地方經濟,提高廣大群眾收入的措施。
三、大數據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保護的實現平臺
1.非遺信息化建設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將信息化定義為:“利用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合理利用,促進全社會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和知識傳播,從而推動全杜會的經濟發展。”此外,馬費成將信息化定義為:“由于信息、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無論政府還是各行各業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充分巧發信息資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信息化。”[3]由此可見,信息化已經影響到各行各業的發展,對非遺的創新保護引入信息化管理,建立數字資源庫是勢在必行的。
2.非遺信息化數據資源庫建設內容。建立數字資源庫首先就是對商丘十大類中各個非遺項目進行信息采集。例如分類采集基本信息:傳統美術種類繁多,有剪紙、刺繡、刻瓷、石刻、木雕、泥塑、面人、玉雕等;商丘民間舞蹈多取材于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和風土人情等,受本地區的社會歷史生活、風俗習慣、文化傳統、自然環境和豫東人倔強、敦厚、誠實、善良性格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傳統音樂在商丘可分為勞動號子、小調、燈歌、宗教歌曲、小賣歌等。商丘的戲劇表現出“四多”:劇種多、演出團體多、劇目多、著名演員多;民間戲曲有豫劇(豫東調)、四平調、柳琴戲、越調、二夾弦、大平調、花鼓丁香、花鼓戲等;曲藝在商丘分為墜子、豫東琴書、豫東大鼓、永城大鐃、永城琵琶詞、永城清音、三弦、評書、快書、道情、蓮花落、數來寶、對口詞、鶯歌柳等;傳統技藝展覽項目為張弓酒傳統釀造工藝、劉騰龍毛筆傳統制作技藝、王氏墜胡制作工藝、豫東虎頭鞋虎頭帽制作技藝、老土布傳統制作技藝、孟氏仿古玉雕等。
基本信息采集完還要細化每個非遺項目的詳細信息。包含每個項目的項目簡況、文化精髓、代表作品、歷史典故傳說、工藝、項目傳承人簡介(從藝經歷、傳承成果展示等)。
四、商丘非遺數字資源的整合創新
信息化的數據庫建設中,應對非遺項目進行數字攝影、錄像、錄音,利用VR技術創作3D虛擬動畫,為數字資源的加工整合提供基礎,從而創新保護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對商丘非遺的類型,地方特色可以選擇不同的數字化保護方式,簡單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民間文學的創新保護。商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主要是以口頭傳說為主,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基本都是口口世代相傳。在大數據環境下,實現民間文學的保護必須改變傳統的傳播方式,既要考慮下一代接收知識的渠道,還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將傳統的文化精髓融入互聯網的傳播是非遺傳承的較好舉措。可以以民間傳說故事為創作背景,根據故事情節設定不同的場景,運用動漫方式呈現動畫片,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非遺項目,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例如,動畫片《花木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花木蘭的傳播方式令我們耳目一新,商丘其他的民間文學王亥傳說、白云寺傳說也可以制作動漫的方式加大傳播渠道,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精髓代代相傳。
2.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創新保護。商丘市非遺類別中有傳統舞蹈、音樂、曲藝、戲劇等形式,這類非遺的創新保護對其表現形式的創新要求更強烈。本身表演藝術類的非遺受眾群體較為廣泛,利用互聯網傳播平臺,既可以完整地呈現藝術的形式,又是保護非遺傳承手段的重要載體。在不改變原有藝術文化的形式下,讓原故事情節或場景更加形象,或制作成網絡流行的藝術形式,或簡單穿插流行詞語,或制作網絡視頻。總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現給觀眾,從而達到對表演藝術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3.傳統手工藝的創新保護。機械化時代下,手工制作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傳統手工的非遺產品更是香餑餑。現代人工作節奏快,有些人雖沒有富裕時間度假,但還是有零碎時間的。我們可以讓傳承人將傳統手工藝制作成教學視頻或展示平臺,通過網絡教學,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作。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創新保護,必須重視手工藝傳承人。可以開一些網絡手工坊,感興趣的游客既可以現場觀摩學習手工制作的全過程,也可以不受時空局限性利用網絡觀看傳承人手把手地教授制作工藝。當然,如果游客能上傳自己的手工作品,參與評比制作,那么會吸引更多的手工愛好者學習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從而實現傳統手工藝的非遺保護與傳播。
4.傳統醫藥類非遺的創新保護。中醫中藥是中國三大國粹之一,針灸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商丘非遺中楊氏針灸、雷火神針等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內健康養生游、中醫保健游較為熱門。對傳統醫藥類非遺實施創新保護,可以級那個傳統的醫藥,如劉氏正骨膏、付氏膏藥等醫藥的制作流程,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傳說改成3D動漫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中藥;同時也可以將針灸形式制作成網絡小游戲,通過讓游客積極參與互動從中了解更多的傳統醫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劉同般.探析中原經濟區視野下河南豫東地區文化傳承創新存在問題及對策[J].大江周刊,2012,(7):37-38.
[2] 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十二五”規劃建議[N].商丘日報,2010-12-06.
[3] 馬費成.信息管理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7.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