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美術課堂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以美術教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對在課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進行研究,期望學生能通過美術課堂教學提升自己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為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美術教學;創造力;培養
人類的創造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創造力就沒有設備的更新和科技的進步。培養具備較強創造能力的人才已成為學校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1]。美術教學課程能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等。美術教學課程的獨有學科特性使其成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主要途徑[2],但如何通過美術課堂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本文將就此展開研究。
一、課堂質疑,激發學生多項思維
疑源于思,學生只有提出質疑才會思考。美術教學課堂上,老師應多鼓勵學生提問,針對教學內容充分溝通交流,以激發學生多項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師的講授,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學習到了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也就無法創新。不能提問的美術教學課堂是沉悶的,學生被禁錮于教師的教學思路中,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了激發學生多項思維,跳出教師或書本畫定的圈子,教師應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態度,以肯定學生的質疑為前提鼓勵學生對老師提問、對教材質疑,主動表達個人的想法,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展開探索,激發學生的多項思維。
鼓勵學生在美術教學課堂上主動提出質疑的方式方法很多,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在階段性課堂教學的最后留出一定的空白時間,開展學生課堂交流活動,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或向教師提問。若活動期間課堂過于沉悶,或學生還未掌握提問的方向,教師應進行引導。引導的方向應由淺入深,例如從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到對畫畫手法的改進途徑等,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2)布置有關質疑的課余作業,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課堂問題。美術教學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易受氣氛、環境影響無法拓展思維。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內,選取較為輕松的環境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余作業的方式來檢驗學生思考的結果,例如每位學生或每個學生團體在下次課堂上必須提出幾個有關教學內容的質疑問題等。
二、情境教學,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美術教學課堂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方法,讓學生沉浸在真實的環境中,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情境教學指的是根據教學任務要求,創造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氛圍或環境,讓學生體驗到真實的場景和情感。傳統的講授課堂,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講課在腦中幻想教材中的場景,情感體驗較差。情境教學則更注重真實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融入到真實環境中,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創作能力。
以一堂中國民間美術賞析課程為例,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分類和風格特征,教師主要通過展示具代表性的、不同風格的民間藝術作品來介紹。教師展示藝術品的過程可以通過情境教學來實現,以提高學生的真實情感體會。播放具有突出民族風格的電影作品,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讓學生感受到民間藝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效果;展示真實的民間藝術品,如年畫、陶瓷制品、刺繡服飾、皮影、剪紙、紙扎等,讓學生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方位體驗;還可以將課程與春秋游活動相結合,進行一場民族風俗體驗之旅,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風景景區或少數民族群居地實地考察體驗,如云南民族村、湖南鳳凰古城等,若受條件限制可以借助景區圖片、影像資料等進行講解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情境教學突破了書本紙張的局限,使知識更立體、感受更真實,新穎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
三、引導創作,提升學生創造能力
美術教學課程不能將教學局限于讓學生欣賞美,還應教會學生去創造美,引導學生創作,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啟發思維,激發學生創造力
傳統的美術教學強調的是臨摹,甚至以相似程度作為學習成效的考核標準,而忽視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明顯抑制了學生的發展,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將教材的內容強制塞進學生的腦中。美術教學課程應轉變教學方式,通過教學活動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例如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教學主題,以興趣愛好為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切入點,開展興趣分享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興趣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學生還能通過活動互相學習,擴大知識面,擴展創作空間。學生可在分享課堂上展示自己作品,如漫畫、折紙、編織手環、剪紙、制作的各種手工藝品等,描述自己的制作心得,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也是一個美術學習的過程。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班級美術畫冊、工藝作品集,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作品展,邀請學生家長或其他班級同學參觀,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作品分享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傳統美術教學課程的有益補充。
(二)實踐教學,實現學生創造力
如果說學生作品分享課程參與人數有限、覆蓋面不廣,畢竟勇于走上講臺、拿出個人作品在人前展示的是少數,那么實踐教學課程就是全員參與式的創作學習課程了。實踐教學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親身實踐,讓學生深刻體驗到生活中的藝術,認識美、感受美并創造美。以肖像畫課程為例,課程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教師講解畫畫的技巧和畫面的構成藝術,應先通過實踐認知讓學生了解人體臉部的構成。如用手去觸摸自己或同學的臉部,感受臉上的高低起伏,以確定肖像畫上亮光和陰影的位置;用尺去丈量眉毛、眼睛、嘴巴的長度,以了解面部的比例構造;引導學生進行情感展示,去發現人體在高興、悲傷等不同情感下面部肌肉的狀況。實踐體驗是創作的基礎,學生只有詳細了解了面部構成,才能在之后的肖像畫創作中體現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讓作品有感情、有特色、有個性,而不是一味地臨摹大師的手法。實踐教學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最開始甚至可以從簡筆畫開始,再到造型畫,再到復雜的人物、風景畫等。陶瓷工藝品、手工編織品、剪紙畫等手工制品的制作也是較好的實踐教學內容。
四、多樣評價,促進學生創新發展
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好與不好、像與不像,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忽略了對學生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考核與評價,教師、學生和家長也就都不會重視這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多樣的評價方式和手段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的發展。評價方式可以包括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評價結果可以是評分、評語或評價等級,獎勵形式可以是教師的贊賞、精神獎勵或物資獎勵等,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習環境和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
(一)言語獎勵
語言表揚不僅僅是來自美術課堂和教師,還可以來自于同學、家長,甚至社會輿論,對于表現欲望強烈、樂于展示人前的學生,可以將他們作品張貼在展示平臺上,供學生及家長交流、評價。展示平臺也可以多種多樣,教室的黑板、學校的公告欄、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作品展示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言語獎勵,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但負面的言語評價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影響,打擊學生創造的積極性,認為自己沒有美術創作的天分,從而放棄美術課程的學習。教師應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甚至可以采取必要手段限制負面評價的出現,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如只能為喜歡的作品點贊、其他作品則不用評價等。
(二)評分表
建立學生美術作品的評價體系,制作覆蓋面較廣、內容詳實的作品評分表,從各方面對學生的作品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包括主題符合度、創新性、畫面布局、色彩搭配和技巧運用等,使得家長重視孩子在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使用評價表也能了解自己的長處,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揚長避短,不斷提升自己的美術造詣。根據美術作品的內容不同,作品評分表的構成和重點也各不相同,以下列舉圖畫作品的評分表作為參考:
(三)成長記錄
收集每個學生學期內的每件美術作品和作品的評價結果,制作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通過成長記錄觀察學生的成長情況和能力培養情況。學生的成長記錄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軌跡,可以讓家長和教師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成長規律,以促進教育方式和評價方法的改進,也有利于學生自我反思和努力提升。成長記錄的制作過程應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如果學生的美術作品是手工制品不方便收集和保存,也可以采用圖片資料或影音資料的形式存儲,作品的評價結果也不應局限于教師的評分,還應有個人的自評、同學的互評和家長的評價等。制作成長記錄的工作不應只針對優秀學生開展,極具繪畫天賦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而美術課程的教學目的也不是要將所有學生都培養成為畫家,而是要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只有重視每位學生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記錄他們的成長過程,讓他們學會如何認知美、欣賞美和創造美,才是美術教學課程存在的重要意義。
五、結語
美術教學課程是讓學生認知美、欣賞美并創造美。通過對美術教學課程方法的研究,筆者發現:鼓勵課堂質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多項思維;使用情境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作品創作,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多樣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創新發展。在美術教學課程中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創新思維,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范宏英.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養成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6,(07):79-80.
[2]李昂.新課改下中學美術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單位:
北川羌族自治縣“七一”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