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紹忠
近年來,金湖縣委、縣政府搶抓農村改革發展機遇,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退出路徑,堅持三個原則,抓好四個環節,引導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取得了五個積極效應。截至目前,全縣退出農村宅基地的農戶共775家,退出的宅基地面積1158畝,這使沉睡的農村土地資源變成了發展的“活資本”,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增添了新鮮活力。現已成功獲批“國家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成果應用試點縣”、“國家級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
一、堅持三個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的原則。在制定農村宅基地退出規劃時,根據全縣的總體布局,把絕大多數群眾想退要退的項目排進規劃,以項目為引領,使農村宅基地的退出與利用符合土地總體規劃,符合縣、鎮、村、戶的根本利益。設定宅基地退出后的用途,為新型城鎮化騰出較充裕的空間。
堅持依法自愿的原則。任何工作必須要得到群眾的認可,廣大農民愿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是工作開展的關鍵。為此,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通過充分的溝通商討,由農戶自愿向所在村組提出申請,經組民代表簽字確認,與村集體簽訂自愿退出農村宅基地協議,報經鎮政府審核后,按相關規定辦理手續,切忌簡單、粗暴、強制。
堅持利民惠民的原則。對于自愿退出農村宅基地的農戶,必須按照市場動作的方式,及時給予合理補償,充分保障農民的財產、居住等權利。為使該項原則得以落實,其補償資金由縣財政承擔80%,鎮財政承擔20%。
二、抓好四個環節
深入調查。2013年初,由縣委農工部牽頭,組織人員在銀集鎮開展調查。該鎮共有6655戶,調查農戶386戶,戶均宅基地1.61畝,房屋4.2間,面積90.7m2。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建設、農村土地流轉以及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業人口進城就業、居住,使得約有25%的農戶住房為“空關房”,特別是一些農戶的老房年久失修,處于“想建又不劃算,想走又舍不得”的兩難境地,既影響新農村建設,又妨礙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據統計,該鎮愿意退出宅基地的農戶達20%以上,他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條件,享受城鎮均等化社會公共資源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的意愿為推進農村宅基地退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制定意見。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由縣組織縣委農工部,縣財政、國土、城建等部門,就農村宅基地退出適用范圍、退出類型、整治利用、安置補償等內容進行研究討論,制定符合實際的實施意見。對自愿有償退出農村宅基地的農戶,憑鎮村驗收合格證明到鎮、村辦理購房手續。農戶憑購房手續,與集中居住區所在社區居委會簽訂購房協議,任選安置小區購房,免收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安置房實行最高限價,由政府免費為其辦理不動產登記;對在規定時間內通過鎮村驗收合格的,政府可適當給予一次性獎勵。在政策待遇方面,凡退出農村宅基地的農戶,戶口遷移手續由所在鎮派出所辦結;子女義務教育可在集鎮實際居住小區就近入學;這些農民進鎮落戶后,享受社區居民同等公共服務,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由個人自由選擇;退出農村宅基地的農戶,除宅基地外,與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開展試點。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工作實施意見制定后,2013年,縣委、縣政府選擇銀集鎮開展試點。在試點中,堅持公開透明,實行全程監督。入戶測量過程中,聘請所在村的縣、鎮人大代表全程參與,測量結束后,分別在鎮、村公開欄進行為期不少于7個工作日的公示,將各家各戶房屋的面積、價格全部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搖號選房時,由鎮法律服務所、人大代表、群眾代表參與現場見證。通過近兩年的試點、總結,2015年,經縣委研究出臺了《金湖縣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辦法》,進一步細化了操作流程、明確了安置補償標準和資金來源,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初步形成。
強化監管。明確縣征收辦負責拆除工作流程監管、縣國土局負責宅基地有償退出后土地復墾監管、縣住建局負責集中居住區的規劃及建設質量監管、縣審計局負責項目資金使用監督、縣監察局負責項目驗收過程監督等。定期召開農村宅基地退出工作聯席會議,針對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制定解決方案,明確專人辦理,及時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通過民意調查、補償方案分別征求意見、組織群眾座談會等方式,充分聽取退出宅基地農民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考慮退出宅基地農民的合理訴求,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問題的發生,確保農村社會大局的穩定。
三、彰顯五個效應
農村宅基地穩步退出,極大地推動了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開展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改革試點,加快了農民向居住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如銀涂鎮自試點以來,新增加集鎮人口約3000人,新建農民安置房10萬多平方米,并為進城鎮農民配套建設了休閑公園、便民服務中心、醫院、學校、農貿市場、農機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小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農戶生活質量大幅提升。農民由過去在農村分散居住,變為到集鎮安置小區集中居住,不僅居住條件得到改善,而且充分享受到公共服務資源,就地進園區企業、社區就業,真正實現住有宜居、出有暢行、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
農村宅基地退出,有效地增加了農村耕地資源。銀涂鎮唐港村農村宅基地退出農戶32戶,退出宅基地面積133畝,通過實施土地復墾,將宅基地變為可耕種的土地,激活了村集體長期閑置的土地資源。
進一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一方面通過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與城鄉土地增減掛鉤,村級獲得更多的土地復墾項目資金扶持;另一方面因農村宅基地退出而新增加的耕地,成為村集體發包收入的一個重要部分,如銀涂鎮唐港村將退出的宅基地復墾的土地133畝,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流轉,以每畝900元發包給種植大戶,村集體年收入增加近12萬元。
農村宅基地退出后復墾,改善了村容村貌。退出宅基地的農戶,大多數是居住在零星的村莊上,房屋破舊,長期無人居住,雜草叢生,通過退出拆除,進行復墾,使農田整齊劃一、集中連片,解決了臟亂差問題,優化了農村整體環境。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金湖縣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