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海麗
摘 要:信息化教學的程度,由以前的大學、高中教學變為小學、中學都要求使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成為現在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有明顯的輔助作用,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方向之一,給未來教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基礎。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小學教學;教學輔助作用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不但使得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顯著提高,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而且為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方便,比如說對于經濟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實現全球的資源共享等。所以我們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要注意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開發,尤其是現在的教師更應該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將信息化技術有效地和教學融合起來。
首先,小學教育作為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點,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小學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于學生是否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是否能夠更快樂地學習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時代性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喜愛程度等。多媒體作為世紀的偉大發明,在整體上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時,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
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把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教學設計中?下面我就在教學中如何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小學數學課程有效融合,談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小學生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一開始就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國旗和手帕圖案,圖形色彩鮮明,花紋美麗。當問及它們的形狀時,學生說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隨即隱去這兩個圖形的色彩和花紋,從而引入對圖形的研究。同樣在認識長方體時,先通過多媒體展示火柴盒的模擬圖形,并與實物相對照。認識了立體圖上每一個面的形狀、各條棱之間的位置關系后,用不同色彩顯示兩條虛線,形成了一組完整的直觀圖,再用分別著色的方法來顯示長方體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這樣通過分層顯示,為學生觀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從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橋梁。
又比如,學生在學習鐘表的時候,我就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鐘表的概念貫穿其中,現實地展現鐘表的概念和怎樣運行等;在教學“直線的認識”時,我采用動畫、著亮的方法來演示直線的特征:先顯示一段畫的較短的直線,然后從兩頭慢慢地向兩方延長,顯示屏上展示出一條直線向兩方延伸的動畫,從而把直線可以無限延長、沒有端點、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在教學“三線的區別”時,我采用將端點著亮,無端點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進行的方式,以動畫形式表現直線無端點,能向兩端無限延長,不能度量;射線有一個端點,能向一個方向無限延長,不能度量;線段有兩個端點,不能延長,可以度量的圖形展示在學生面前。計算機軟件生動、形象、直觀,演示方法靈活多變,易于顯示幾何圖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幫助學生認識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中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啟發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還有,以前的小學教學方式多是以講的方式給學生傳授,用語言來解釋一個名詞、方程、定律等。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有時候講解得稍微快點或者自己走神了,課堂上就會留下沒掌握好的知識點,然后很多學生又很怕問教師問題,怕教師說自己不認真聽講,又怕自己被其他學生嘲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不懂一個知識點后就假裝懂了。小學的教學都是呈階梯式的,前面的某個知識點不懂,可能后面就完全不懂,然后成績就直線下滑,學生都很在乎考試成績,看到自己分數較低,慢慢地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最終可能走上厭學甚至棄學的地步。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課堂上如何抓住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將多媒體應用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中,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讓教師不再是一個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與學習的主導者,而是成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探索活動的輔導者與支持者。只有把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數學課程教學形式、數學課程教學方法等幾方面更好地融合起來,才能使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師生的相互關系都能發生明顯的變化,才能使教學過程最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姚姿如,王以寧.教育技術知識學科化研究:基于西方教育技術知識研究的回溯[J].課程·教材·教法,2013(12).
[2]解書,馬云鵬,李秀玲.國外學科教學知識內涵研究的分析與思考[J].外國教育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