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翔
健康生活
做增強CT,如何減少身體傷害
□熊志翔
心臟造影、血管造影、輸卵管造影……如今人們對造影檢查的方式已經不陌生,近年來CT增強檢查也已成為一種需要提前注入增強造影劑到體內的常規方法。
我們都知道影像檢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輻射,那CT增強檢查所使用的造影劑對人體的傷害是不是更大?如何盡快將其排出體外?如何將各種副作用降到最低?重慶市腫瘤醫院影像科主任毛明偉為大家一一解釋。
“對比劑(又稱造影劑),是指臨床檢查和治療中為了增加某一內臟組織或腔道對比度,更加清晰地顯示器官或腔道的形態、輪廓及病變特征,常需要應用的某些特殊物質。”毛主任說,目前CT檢查中使用的對比劑,通常是含碘對比劑,即一種含有不同濃度碘的藥物,它廣泛應用于CT增強掃描、心血管造影、數字減影、靜脈尿路造影、關節腔造影、子宮輸卵管造影等檢查項目。
碘對比劑在提供高質量診斷圖像的同時,也可能會使人體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甚至是過敏性休克、呼吸心臟驟停等嚴重的不良反應。這就要求患者在進行CT增強掃描檢查注射碘對比劑前,仔細閱讀對比劑檢查知情同意書,確定自己是否有對比劑不良反應的危險,并據實向注射護士說明以往的病史,以方便適應證評估,排除禁忌證。比如:以前出現過藥物過敏癥狀,包括蕁麻疹、支氣管痙攣、中度低血壓、驚厥、肺水腫、心功能衰竭等過敏現象,或曾有對含碘對比劑過敏的病史;有腎功能衰竭;正在服用雙胍類降糖藥物;有突眼性甲狀腺腫,食用含碘食品有過敏現象;以及妊娠、哺乳、備孕等情況的患者,都應明確告知,看是否適合做檢查,以便醫院針對既往不同的過敏程度,采取不同策略預防過敏反應等不良事件。
一般來說,碘對比劑的副作用絕大多數都是輕度的,而且有自限性的,即無需特別處理,自己會恢復正常。但是對于某些患者,也可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出現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等,或使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乳酸性酸中毒。不過,影像科對此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方案,包括增強掃描前綜合評估、過敏反應預防、對比劑應用優化、檢查后的護理與不良反應處理以及特殊人群對比劑使用策略等貫穿檢查前后的措施,確保對比劑使用安全。
“一般碘對比劑在24小時左右,會經腎臟和消化道排出體外。為了加速排泄,患者檢查結束后多喝水即可,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水化’。因此對于對比劑在體內潴留的問題不用特別在意。”毛主任說。
“如果在注射碘對比劑后,患者出現發熱、惡心、嘔吐、關節疼痛、全身疼痛等現象,特別是出現喉嚨發癢、呼吸困難等情況,患者或家屬應及時向醫護人員告知。”毛主任說,如離開醫院后出現不適,要及時就醫,并告知醫務人員剛才做了CT增強掃描,排除因注射碘對比劑后發生的不良反應。當然,患者也沒必要過分恐慌,因為絕大多數不良反應都是輕度的,即便是嚴重的或危及生命的情況,醫護人員會立馬啟動《對比劑不良反應搶救流程》。
常見的不良事件當中需要留意一個對比劑外滲的現象,有數據表明,約有0.1%~0.9%的病例會出現對比劑外滲。老年患者、嬰兒、兒童、意識改變的患者和有潛在血管性病變的患者,更易發生對比劑外滲。毛主任解釋,這是因為注射對比劑要求高壓注射,在這種狀態下,那些血管本就非常脆弱的患者,極可能發生對比劑滲漏。另外,多次化療后的腫瘤患者,血管變細,脆性增加,即使降低注射壓力,也難免會出現對比劑皮下滲漏的風險。
因此,如果患者在注射碘對比劑后出現注射部位持續性的灼燒感、水腫、疼痛和皮膚顏色不能恢復正常等,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按照對比劑滲漏處理預案做進一步的及時處理,一般而言,不會有嚴重的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