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瀅帆
2017年7月的天津,驕陽當空,蟬鳴隆隆。而在遙遠的南國,連天的大雨多架航班延誤甚至取消,也讓韓寒女士到達天津的過程波折重重。作為中國本土第一家致力于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的NGO,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的創始人兼執行主任,韓寒女士應邀來到正在天津大學舉行的第九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在優食軌道的會場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綠領們分享如何讓海洋可持續發展。
在分享開始前,我們在會議室見到了韓寒女士。整齊的短發,溫和的微笑,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像是一個乖巧認真的好學生。但是炯炯有神的雙眼和袖口膚色的不一致悄悄暴露了她作為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領軍人物的真實身份。在這個下午,韓寒用溫柔而有力量的語調向我們講述了她和智漁關于大海的故事。

長沙出生,海口成長,南京求學,美國深造,韓寒的的人生軌跡繞過了大半個地球,最終還是回到哺育她長大的海南島上。
從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取得環境科學碩士學位之后,韓寒轉入生態學系讀博。2007年,她回到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從事熱帶雨林保護。盡管在海邊長大、工作,也一直學習著環境相關專業,但此時漁業仍未走入韓寒的生命。恰恰相反,她的內心一直有一個大西北情結,對沙漠治理情有獨鐘,本科時甚至還作為志愿者參加過沙漠改造項目。
一切開始于與可持續漁業伙伴組織(SFP)的相遇。SFP是一家致力于幫助水產養殖和捕撈業改進生產和管理模式,維護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他們來到海南調研時,在海南省環境科學院工作的韓寒由于海外留學背景擔任翻譯,并由此接觸到了漁業。接下來的五年里,她作為SFP的中國區主任,在中國策劃和實施了海洋捕撈與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項目。
現在整天與海洋和漁業打交道的生活,是十幾年前那個剛剛邁入大學校園、向往大西北的少女怎么也預料不到的。韓寒笑稱其實一切都是偶然,是機緣巧合的結果。
在SPF工作的5年,實際上只有韓寒一個人在國內開展工作。復雜的情況、巨大的工作量伴隨著大量壓力。但在韓寒眼中,這段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經歷卻如此寶貴,一年時間能獲得的成長可能遠超從前在學校時的好幾年所得。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初率先“放開”的產業,中國漁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好日子。這一行技術門檻不高,相關法律政策約束不多,早期利潤空間可觀,投入該行生產的人越來越多。隨著人工育苗技術的突破,投苗密度增高,卻忽略了自然水體的承載力有限,于是,生態系統的微妙平衡被打破。魚開始變得容易生病,迫使養殖戶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對消費者來說,食用這樣的水產品存在食品安全高風險;對養殖戶來說,把其賴以生存的水環境破壞了,也將損害其自身利益。
環保組織正是看到了這種產業發展背后的隱患,從生態平衡、環境健康和社會公平的角度,希望利用市場抓手,引導零售商和采購商提高采購要求,通過供應鏈傳導壓力,推動生產端不斷改造、優化其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西方,水產供應鏈集中程度較高。以美國為例,水產品多數在大型連鎖超市被消費,且規模較大的幾家零售商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因此只要與這幾家零售商達成合作,鼓勵他們優先采購符合可持續標準的水產品,就可以成功倒逼漁業改進生產方式。而在中國,供應鏈十分分散,大量個體戶的存在使得同樣的模式在難以推行。以海南的羅非魚為例。海南的羅非魚大多加工成魚排冷凍出口,雖然加工廠不多,但是原料來自于幾千家小養殖場,產品溯源比較困難。因此,供應鏈倒逼的模式在中國推行起來并沒有那么簡單。
代表SFP在中國開拓羅非魚養殖改良項目的韓寒,雖然獲得了“全球優秀員工”表彰,但她還是深感西方的成功模式在中國水土不服。
中國幅員遼闊,海岸線漫長。不同地域間水產品種類、養殖捕撈方式都存在巨大差異。我們很難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一次性解決問題。為了根據中國的國情更好地因地制宜地推動可持續漁業發展,2015年初,韓寒離開SFP,創立了智漁。
注冊機構、租賃辦公地點、招聘員工,一切從無到有。創業者所要經歷的一切韓寒都在經歷了。以前是一個人干,現在要對整個團隊負責,位置的改變需要心態同時改變。韓寒坦言現在面對的挑戰是以前的好幾個當量級,但收獲和成長也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NGO致力于通過改變公眾觀念來實現愿景,與社會大眾接觸較多。相比之下,更多面向水產行業內部的智漁在公眾面前低調得多,韓寒將之稱為“非典型NGO”。
漁業供應鏈所涉及到的每一個利益主體都不簡單。我國的水產養殖技術與國際同行相比并不差,但是養殖戶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對于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仍較困難。另一方面,公共資源的使用缺乏有效規范。漁業生產必然會涉及到的水資源,就是一種公共資源。海水、淡水幾乎是在免費被使用,而相應的責任沒有明確的界定:一旦產生污染,誰來負責?科研機構、商業公司、消費者又如何參與其中?新機制的探索迫在眉睫。
眼下,國內水產行業科研機構是智漁的重要合作伙伴。智漁參考西方標準,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與科研機構共同開發評價中國水產品可持續性的方法,并將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提煉、分析、整合,換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構成了iFISH數據庫的核心內容。未來,iFISH將對不同區域、不同生產模式的水產品提供更細致的評價信息,指導零售商和采購商如何挑選可持續發展潛力高、風險低的供應來源,從而推動一個區域的產業整體改善可持續養殖捕撈方式。
因為沒有供銷利益沖突,韓寒認為智漁擁有一個更客觀中立的第三方視角來尋求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平衡點。在此過程中,需要與養殖戶、行業協會、科研機構、政府機關、零售商等多方溝通,方能梳理清楚面臨的問題和找到潛在的解決方案。正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的身份讓智漁更能取得各方信任,獲得改變。
談到未來,韓寒說:“希望智漁是一個催化劑,能夠催化出漁業行業內部的力量?!闭f這句話時,她眼里飽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