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廣西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的閱卷情況,總結歸納出考生答題時所暴露出的共性問題,提出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把課本重點字詞熟記于心,學會實詞推斷方法,學會找采分點,同時教師也要提升自身的水平。
【關鍵詞】高考閱卷 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31-03
2016 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文言文閱讀材料節選自《明史·傅珪傳》,與 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文言文閱讀《北史·來護兒傳》取材相同,源自“二十四史”。兩年的文言文閱讀題型一致,選擇題(第 4、5、6 題)共 9 分,翻譯題(第 7 題)10 分。第 4 小題考查文言斷句,側重了解文言斷句方法,此題用句意斷句法可判斷;第 5 小題考查古代文化常識,側重考常識,關鍵是懂常識,給出的大多是常見的傳統文化現象,仔細辨析即可得到答案;第 6 小題考文本內容,可將各選項內容同文本相關意思進行比較,用我們上課常講的比對方法(比對對象、比對時間、比對地點、比對事件、比對細節)可以解決。
文言文閱讀客觀題(第 4、5、6 題),學生正答率一般都較高,真正的難點和失分點是第 7 題文言文翻譯題。那么文言文翻譯究竟難在何處?筆者參加了 2016 年廣西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的閱卷工作,從高考改卷當中發現了考生的答題時所暴露出一些比較共性的問題,對改進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評卷中發現的問題
(一)把握采分點的能力欠缺。文言文閱讀有六個基本采分點: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包括倒裝句式、判斷句式、省略句式等)、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固定句式。這六點在翻譯的時候必須照顧齊全,不可忽視忽略任意點,否則都會造成失分。新課標卷 2015 年和 2016 年文言文翻譯試題都側重實詞。2016 年高考翻譯題只要把握住實詞的翻譯,考生做到詞要落實,就可得 4 分了。
2016 年兩小題的翻譯題重要采分點分別是在實詞“權幸”“嫉”和“忠讜”“報”,絕大多數考生對“權幸”“忠讜”只停留在抄下來,沒有直接譯出。這些詞語很難嗎?事實并非如此。像“幸”,在高中課本中是常見的,如“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高考中的這一句的“幸”指“受寵幸”,“權”指“權貴”,“權幸”標準答案譯成“受寵的權貴”,實則就是“權貴”,譯成“高官”“有權力的人”“高職位的人”等相近意思的即可得分。丟分原因,其實是考生沒有把課本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而“忠讜”的“忠”譯成“忠實”,“讜”譯成“敢于直言”,在這兩個詞中學生對“讜”字比較陌生,很多考生沒有見過,但是,如果考生從造字法角度考慮,讜,形聲字,從言,字義:正直的言論,不至于寫不出來。實際在改卷中“忠讜”重點在“讜“字,”忠“字譯出或不譯不扣分,“讜”字可以譯成“敢于說真話”“敢于直言““敢于說實話”“善于進諫”“進諫”等相近意思即可得分。
(二)古代漢語的語法知識欠缺。有人認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漢語的語法。這種理解有一定的道理,文言文翻譯就應該考慮古代漢語的語法表達習慣,考生應做到無語病、重語氣、應連貫,也就是說“句要貫通”。
從考生的答卷看,很多考生忽視了古代漢語的語法知識,文言文翻譯題每道 5 分,落實字詞 2 分,大意分 3 分。如第 7 題(2)除了落實字詞外,大意分 3 分,“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三句,每句 1 分,句意分也側重古代漢語的語法,第一句“又謂珪剛直忠讜”,“忠讜”已給字詞分,句意重點落在“謂”,很多考生將“謂”譯成“因為”,這句話就譯成“又因為傅珪剛直忠實、敢于直言”,這樣譯這個句子就缺乏謂語動詞,況且中學課本根本沒有“因為”這個意思。這里的“謂”應譯成動詞“認為”“覺得”“稱”“說”“稱贊”等相近意思。第三句句意要考慮狀語后置,而有些考生譯成“吏部向上請奏,按照盧雍所說的”,這樣的譯文沒有考慮狀語后置句式。
二、對策
從學生的答題情況看,考生失分具體表現在:重點考查的詞語譯不準確、看不出句式特點、脫離上下文等。對此,在日后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除了繼續勤勉不懈地精講精練、系統地歸納整理外,還可以嘗試如下做法。
(一)把課本重點字詞熟記于心。文言文考試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選文選自課外,答案源于課內。因此,文言文閱讀教學也必須有一個相應的教學原則:將課本的知識怎樣教給學生,并讓學生怎樣內化成自己能掌握并遷移運用的知識。
首先,采用以自主學習為主、合作方式為輔、師生共同探究的教學方式。傳統文言文課堂照本宣科式的串講教法和老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遷移能力效果不大。文言文課堂教學應尊重并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就意味著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文言文教學應把時間和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怎樣在愉快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力也有所提高。新課標突出強調了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的能力。
教材中的文言文雖然距離現在年代久遠,但注釋詳細,學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去閱讀、理解。當然在自主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合作,特別是其中的古今詞義不同的文言虛、實詞、語法習慣(主要是文言句式)、典故運用等,這些今天的中學生都相當陌生的語言特點,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討來解決。比如采取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充分討論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課文的講述中,共同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習知識。
文言文課堂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但不能忽視老師主導作用。真正的自主課堂應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教學活動,由老師先設計好學案,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完成教學。也可以先分小組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然后由學生提出和解答小組翻譯過程中覺得困難的字詞句,最后依座次逐句翻譯,檢查個人、小組學習的效果。在此過程中,老師需要點撥、解疑。
其次,加強背誦文言文,積累語言素材,增強背誦。高中六個學期,每個學期要求學生背誦兩篇文言文,高中畢業時,每個學生就掌握了 12 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通過多讀多背,是為了加強積累,而“一定數量”是其基礎。在背文章的基礎上背重點字詞,學生亦可達到熟記于心。如學生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基礎上去理解《陳情表》中的“陳”,李密向晉武帝陳情,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請求。因而“陳”譯成“陳述”“奏陳”之意。2016 年文言文閱讀第 7 題(1)第一句大意分在第一句設兩分,“陳”譯成動詞很關鍵。陳“譯為“陳述”“指出”“闡述”“上報”“上奏”“列出”“舉出”等相近意思。“陳時弊十事”譯為“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得 2 分;“陳時弊”和“陳十事”各得 1 分,譯成“陳述社會弊病”或“陳述十件事”各得 1 分。
(二)學會實詞推斷方法。高考新課標卷要求掌握 120 個實詞,很多是要借助實詞推斷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教師應教給學生一般的常用方法,如依形推義法、語境分析法、語法分析法、課文求義法等。例如,用語法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推斷詞義。將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葉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斷其用法即詞性,可以在具體的選擇中使用排除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虛詞的用法判斷和文言文的翻譯中。考生知道用語法分析法,就不會出現一個譯成的句子沒有謂語。如高中課文中所學《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受助動詞“能”的修飾,并處在謂語位置,便可推斷它是動詞“游泳”之意。
(三)課堂課外要求學生多練習,學會找采分點。學生在高考中翻譯文言文時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找準出卷人給定的采分點(一般在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等設置采分點),文言文翻譯題一個句子往往會給定 2 到 3 個得分點,閱卷者根據采分點予以給分。下面以 2016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中要求翻譯的句子為例,總結出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幾大采分點。以期能在以后的教與學當中,對大家有所幫助,學生可以在課堂內外多多練習,并學會判斷和找到采分點。提高翻譯題的得分率。例如:
(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2016年全國新課標 Ⅰ 卷)
采分點:錫,通假字,通“賜”,賜給;虔,恭敬;而,轉折連詞,卻;之,代詞,這樣的事;安乎,疑問句式,心安嗎?
譯文: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
(2)汝則已矣,還教子讀書,以期不墜先業。(2016 年江蘇卷)
采分點:句中的“已”是“結束、完結”之意,這里可譯為“完了、算了”;“還”是回家之意;“以”作連詞,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墜”是“損害、毀掉、墮落”之意;“先業”即祖先的業績。
譯文:你這樣子是已經完了,回去教你的兒子讀書吧,以希望不讓你家祖先的功名墮落。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兒子讀書,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業。
(3)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2016 年山東卷)
采分點:“致”,使動用法,讓(使)……來歸附,“過”,錯誤。
譯文: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
(4)季思軼滿,所經復然,竟不得。(2016 年天津卷)
采分點:重點詞語:軼,任期已滿;竟,最終。
譯文:司馬季思任期已滿,向東而下,所經過的地方李臺州仍然這樣,最終沒有找到。
從上述各地高考試題可以看到,文言文翻譯題的采分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一詞多義。如“軼”,有喪失,超過等意思,這天津卷是指任期已滿。
2.詞類活用。如“致”,使動用法,讓(使)……來歸附;“東下”的“東”名詞作狀語,表方向。
3.古今異義。如“竟”,現代漢語是“竟然”的意思,文言文則是“最終”“終了”“完畢”等意思。
4.通假字。如“錫”,通假字,通“賜”。
5.重要虛詞。如“而”,轉折連詞,卻;“之”,代詞,這樣的事;“以”作連詞,表目的。
6.特殊句式。如“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斷句,“處之安乎?”是疑問句。
7.固定結構。如“不亦……乎?”這固定結構是教材中常見的,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四)教師提高自身的文言文水平。翻譯是一個將源語內化又外化為目標語的過程,學生的文言文閱讀以及翻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教師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翻譯水平,老師的“內功”也要有相應的提升。
作為語文教師,平時要非常注重自己的學習和積累。如看幾套古代漢語教材,筆者推薦王力、郭錫良、荊貴生、王寧主編的。看一點漢語詞匯學的書,這樣教學起來更從容些。讀一些常見典籍,最好不讀白話版、翻譯版,《史記》(三家注)、《四書》(朱熹注)、《詩經》(朱熹注)、《左傳》(楊伯峻注)和《十三經古注》(簡明版)等典籍,語文老師必備,一來可以增廣見聞、增加積累;二來可以提升個人語感。
作為語文教師,家里或辦公室還需備有字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還有斷代詞典,如《宋元語言詞典》之類。此外,語文教師平時也要多上網觀看一些古漢語專家的講課視頻,比如超星學術網的視頻講座就是非常不錯的學習資源。
翻譯是學習文言文的落腳點和最終目標,考生的文言文水平如何完全可由翻譯水平體現出來。文言文教學歸根到底是文言文翻譯,老師怎樣把文言文教好,學生怎樣把文言文學好,兩者有著必然聯系,老師教學得法,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教學效果必定顯著,學生高考文言文翻譯就能得到高分。
【作者簡介】蔣凌艷(1980— ),女,蒼梧中學一級教師。
(責編 劉 影)